基于自然图像认知的大鼠上丘神经元恐惧信息编码机制
发布时间:2023-03-12 04:06
为了探究大鼠对自然图像的认知效果以及在自然图像认知过程中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SC)神经元的恐惧信息编码机制,采用条件性恐惧联结训练方法,设计了基于三种不同情感属性自然图像的实验方案(恐惧:"蛇"、中性:"树"、奖励:"鼠粮"),对大鼠进行了视觉认知训练。首先,从行为学分析了大鼠对具有不同情感意义自然图像的认知效果;其次,采用第一动作电位延时(first spike latency, FSL)以及Spike(峰电位)平均发放率两种编码方法,研究了大鼠上丘神经元在自然图像认知学习过程中的恐惧信息编码机制。结果表明,大鼠对奖励、恐惧、中性三种图像的抉择正确率分别在第6、22、26 d达到了75%基准线。训练后,在恐惧图像的刺激作用下,大鼠上丘神经元集群的平均FSL值显著低于训练前,且神经元集群的Spike发放率显著提高。这些结果揭示了恐惧信息能够激活大鼠上丘脑区,并通过SC脑区实现恐惧信息快速传递与表征。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手术
1.4 实验方案设计
1.4.1 实验刺激图
1.4.2 训练方案
1.4.3 抉择评价标准
1.5 神经信号的采集及预处理
2 方法
2.1 第一动作电位延时编码方法简介及数据处理
2.2 Spike平均发放率编码方法简介及数据处理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于行为学的大鼠自然图像学习认知效果分析
3.2 集群神经元第一动作电位延时特性分析
3.3 集群神经元Spike平均发放率特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文编号:3760911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手术
1.4 实验方案设计
1.4.1 实验刺激图
1.4.2 训练方案
1.4.3 抉择评价标准
1.5 神经信号的采集及预处理
2 方法
2.1 第一动作电位延时编码方法简介及数据处理
2.2 Spike平均发放率编码方法简介及数据处理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于行为学的大鼠自然图像学习认知效果分析
3.2 集群神经元第一动作电位延时特性分析
3.3 集群神经元Spike平均发放率特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文编号:3760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76091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