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滩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生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4:34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国外的越南、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也有分布。近年来,由于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已将中华鳖的现况评价为易危。生态学研究是物种保护管理的基础。该物种虽然在我国广泛分布,并被大量利用,但却缺乏野外生态学的研究。本文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陕西省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中华鳖野外种群密度、生境选择、活动模式、家域和食性等方面的野外生态学研究。本研究不仅填补了该物种的野外生态学空白,而且对其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中华鳖的种群密度采用访问调查和笼捕法,对中华鳖的种群分布和密度进行了调查。通过1538个笼捕日的努力,在黄河干流中捕获中华鳖23只,周边湿地池塘捕获21只,通过计算,中华鳖在研究区的相对密度为0.02861只/笼捕日,黄河干流和周边湿地的捕捞密度分别为12.9只/km2和52.5只/km2。此外,所有捕获的中华鳖个体雌雄比接近1:1(23:21),同时4种聚集度指数测定结果显...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中华鳖区系分类
1.2 中华鳖分布及生态描述
1.3 中华鳖其他方面研究
1.4 中华鳖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质地貌
2.4 植物资源
2.5 动物资源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中华鳖种群调查
3.1 研究方法
3.1.1 访问调查法
3.1.2 笼捕法及结合PIT标记的重捕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种群密度
3.2.2 种群特征
3.2.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2.4 访问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种群密度
3.3.2 种群特征
3.3.3 种群分布格局
3.4 保护现状分析
3.4.1 人为干扰是种群数量下降的首要原因
3.4.2 栖息地丧失及破碎化加剧了种群的衰退
3.4.3 “杂交”或“基因污染”成为种群保护的隐患
3.5 保护措施与建议
3.5.1 全面加强保护区管理力度
3.5.2 加强基础研究和监测工作
3.5.3 加强栖息地的保护
3.5.4 加强保护宣传力度
第四章 中华鳖生境选择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材料的获取
4.1.2 发射器的安装和佩戴
4.1.3 遥测定位及样方的产生
4.1.4 生境选择因子判定
4.1.5 微生境选择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生境类型选择特征
4.2.2 微生境因子选择
4.2.3 影响中华鳖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4.3 讨论
4.3.1 生境类型选择
4.3.2 微生境因子选择
4.4 保护建议
第五章 中华鳖活动模式研究
5.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的获取
5.1.2 无线电遥测及数据获取
5.1.3 数据分析
5.2 研究结果
5.2.1 中华鳖的日活动距离
5.2.2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在不同月份中的差异
5.2.3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与性别、体型的相关性
5.3 讨论
5.3.1 中华鳖的日活动距离
5.3.2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在不同月份中的差异
5.3.3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与性别、体型的相关性
第六章 中华鳖家域研究
6.1 研究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获取
6.1.2 无线电遥测及数据获取
6.1.3 数据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家域范围
6.2.2 家域重叠
6.3 分析讨论
第七章 中华鳖食性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材料和方法
7.1.2 数据分析
7.2 研究结果
7.2.1 食性组成
7.2.2 年龄组别间食性差异
7.3 分析讨论
7.3.1 食性
7.3.2 年龄组间食性差异
7.3.3 保护现状及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38926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中华鳖区系分类
1.2 中华鳖分布及生态描述
1.3 中华鳖其他方面研究
1.4 中华鳖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质地貌
2.4 植物资源
2.5 动物资源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中华鳖种群调查
3.1 研究方法
3.1.1 访问调查法
3.1.2 笼捕法及结合PIT标记的重捕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种群密度
3.2.2 种群特征
3.2.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2.4 访问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种群密度
3.3.2 种群特征
3.3.3 种群分布格局
3.4 保护现状分析
3.4.1 人为干扰是种群数量下降的首要原因
3.4.2 栖息地丧失及破碎化加剧了种群的衰退
3.4.3 “杂交”或“基因污染”成为种群保护的隐患
3.5 保护措施与建议
3.5.1 全面加强保护区管理力度
3.5.2 加强基础研究和监测工作
3.5.3 加强栖息地的保护
3.5.4 加强保护宣传力度
第四章 中华鳖生境选择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材料的获取
4.1.2 发射器的安装和佩戴
4.1.3 遥测定位及样方的产生
4.1.4 生境选择因子判定
4.1.5 微生境选择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生境类型选择特征
4.2.2 微生境因子选择
4.2.3 影响中华鳖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4.3 讨论
4.3.1 生境类型选择
4.3.2 微生境因子选择
4.4 保护建议
第五章 中华鳖活动模式研究
5.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的获取
5.1.2 无线电遥测及数据获取
5.1.3 数据分析
5.2 研究结果
5.2.1 中华鳖的日活动距离
5.2.2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在不同月份中的差异
5.2.3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与性别、体型的相关性
5.3 讨论
5.3.1 中华鳖的日活动距离
5.3.2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在不同月份中的差异
5.3.3 中华鳖日活动距离与性别、体型的相关性
第六章 中华鳖家域研究
6.1 研究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获取
6.1.2 无线电遥测及数据获取
6.1.3 数据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家域范围
6.2.2 家域重叠
6.3 分析讨论
第七章 中华鳖食性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材料和方法
7.1.2 数据分析
7.2 研究结果
7.2.1 食性组成
7.2.2 年龄组别间食性差异
7.3 分析讨论
7.3.1 食性
7.3.2 年龄组间食性差异
7.3.3 保护现状及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38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403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