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系统学论文 >

噪声驱动下的自洽系统时间延迟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12:58
【摘要】:本文以随机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对自洽随机系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对时间延迟随机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深入地研究了噪声驱动的非线性的自洽系统时间延迟效应问题。研究选取了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的二维非线性自洽随机系统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通过随机模拟得到问题的相关数据、再作理论分析和探讨的方法,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了时间延迟的自洽随机系统的动力学变量的相关性问题,指出有时间延迟的自洽系统,其动力学变量的自相关性从正相关性初值开始,随凋谢时间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交替变化、周期性振荡衰减至零;互相关性从负相关性的初值开始,随凋谢时间负相关性和正相关性交替变化、周期性振荡衰减至零。这种相关性与无时间延迟反馈的相关性单调减少至零或单调增加至零的变化规律是完全不一样的,延迟时间对系统的正负相关性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同时,讨论了系统其它参数对系统相关性的影响。 2、研究了时间延迟的自洽随机系统的动力学变量的功率谱问题。延迟时间对系统的功率谱具有调整、优化的作用。适当的延迟时间可使系统的功率谱谱峰频率呈现最大值,使系统的功率谱分布呈现从无序到相对有序,再到更有序的变化,使系统有最佳和最有效的输出。引入系统输出信噪比β,又称作相干共振判据.课题深入地讨论了时间延迟对自洽随机系统的相干性的影响,首次揭示了时间延迟诱导自洽随机系统的相干共振现象。这种相干共振有别于其它已发现的相干共振,这种相干共振是噪声和延迟时间相互共同作用,由延迟时间诱导的新的一类相干共振。同时,讨论了系统其它参数对时间延迟诱导的相干共振的影响。 3、研究了二次方、三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对自洽随机系统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的影响。指出二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自洽随机系统动力学变量相关性演化规律与无时间延迟反馈的演化规律有类似性,自相关性单调减少至零;互相关性单调增加至零,但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的绝对值增加,二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加强了自洽随机系统动力学变量的自相关强度和互相关强度。三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对自洽随机系统变量相关性的影响与一次方线性时间延迟的影响有类似性,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随延迟时间呈现周期性振荡衰减至零,但振荡周期变小、振荡幅度降低、衰减速度加快、衰减至零的凋谢总时间变小。 4、研究了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对自洽随机系统反相干性和相干性的影响。讨论了二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自洽随机系统的功率谱,指出二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强化了系统噪声的扰动性,动力学变量呈现无序和噪乱,系统输出功率谱几乎是零,因此,二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不具有调整、优化系统的作用。课题给出了三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的系统功率谱的演化分布,延迟时间具有使系统功率谱从相对有序的峰值结构,到无序和噪乱状态,再到更有序的峰值结构,延迟时间诱导了系统的非相干最大化。依据相干共振判据,课题讨论了系统输出信噪比β随延迟时间的演化,首次揭示了在同一个随机过程中三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诱导自洽系统发生反相干共振和相干共振的重要现象。反相干性和相干性是随机系统中两个不同性质的物理状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三次方非线性反馈时间延迟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一个有效条件。课题还给出了其它参数对系统反相干共振和相干共振的影响。 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拓展了自洽系统、随机共振新的研究领域,展示了新的应用前景,丰富了随机动力学理论,促进了随机动力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复杂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O415;N94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孙显元;;立足现代,继承传统,自由创新——评《方法学——科学发现的理论基础》[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胡志强;论力、能量和熵的概念在基础物理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孙静静;;频移随机共振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姜玲玲;;复杂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胡兆胜;;科学创新中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辩证关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胡志强;力、能量、熵及其相互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8 胡静;;空腔衰减常数对单模激光场一级相变类比参数图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一方;;易的结构演化及其数学基础和发展,生态及系统的生克模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于秀彬;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性分析[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军;徐健学;王珏;王相波;姚宏;;用矩方法研究一维双稳系统分岔点邻域内的随机共振[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玉海;杨光;余大亮;;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金沙能源系统开发的科学发展观初探[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3 欧阳志远;;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陶迎春;;浅析量子阶梯与学科交叉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任世贤;;论网络时差[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2010)[C];2010年

6 任世贤;;网络数学模型的科学性与项目管理软件的网络定量分析——三种网络计划技术比较之五·网络所指篇(1)[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2010)[C];2010年

7 郝建宇;;热力学黑洞和时空的热力学性质[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徐江荣;;F~(-2)色噪声两相流PDF模型理论[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宋践;;当前我国犯罪及其控制[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10 张玉海;;金沙能源开发战略的系统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琪;危机应对体系评估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魏恒东;混沌直扩信号检测与混沌同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念;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生态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宋新玉;镍基合金Inconel 718高速切削刀具磨损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赵强;聚电解质络合物的可加工性及其功能材料的构建基础[D];浙江大学;2010年

6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含爽;复杂体系相变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介观统计力学方法的发展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江慧军;介观统计力学规律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刘德胜;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及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涛;生物基因调控系统和钙离子振荡体系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成金;基于全寿命期理论的变电站设计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4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丁伟;始秩序,致混沌[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硕;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的意义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勇;物流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慧娟;金融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D];东华大学;2011年

9 邓睿清;白洋淀湿地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秦溪;复杂性视域下的社会工程设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5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txlw/2785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