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视野下的技术合理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0:47
【摘要】: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的价值观念的人们创造形成文化的不同。文化的多元性赋予了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文化最初的积淀。多元文化不仅包括各民族内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更包含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技术是人类文化力量的公开展示,是人类心灵和深层本质外化的历史运动的结果,是人类对财富和自由的追求。本文以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作为背景结合了当前技术发展的社会特性,为技术的合理化研究提供的理论依据。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古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在早期人类技术水平极其落后的状况下,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完全异己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秘,那时的文化被看作是整体的综合。对自然的追问也仅仅只是单一地提供一种统一的框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还是在哲学的母胎中融为一体的。然而,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现象被多种文化所取代,建筑、绘画、雕塑等各式艺术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以寻求精确理性和独立的逻辑演算,极大程度上促使了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产生。第二部分近代科学文化与技术理性的崛起,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探讨了西方文化的科学化转向,科学文化被视为人类文化的典范。科学文化的盛行加速了技术工具化发展,技术理性的崛起带给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基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第三部分技术合理化的人文文化诉求,阐述了科学文化影响下的技术工具理性的片面化发展及对西方科学文化所造成危机的反思。呼唤人文文化的回归,使人成为全面的、自由的、有主体价值的人。第四部分,以人居住宅小区设计为例,体现技术设计中的理性实践与人文价值的融合。 本文试图表明,在科学和技术之前已存在着科学和技术的文化,这种文化决定着通过技术来揭示现实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在一个社会技术与文化的发展中,技术和文化在实践中传播其知识的进程中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技术产物本身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特性,并内化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把技术及其技术物化的产物作为辨识社会文化进化文明进步的主要参照,是科学研究中技术理性的基本特征。反过来,现代的文化在其基本原则上是科技型的,它把科学的、技术的模式转而用于人对自身理解以及人对世界和他者关系的理解。最后,本文试图以住宅文化为例,具体以住宅小区方案设计的实证分析来充分展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极力彰显住宅方案的设计本质是人、环境和技术这三大要素系统集成的过程。设计方案不仅是技术的集成,而且也渗透着美学、伦理等文化因素。 技术合理化研究不仅需要对科学技术的理性,也需要人文文化的感性,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需要着重在设计活动中反思并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G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其亮;;试论数学理性精神与人文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孙德忠;“索卡尔事件”的哲学文化意义问题研讨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德昭,张丽;解释模式: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4期

4 张峰慧;范建中;;关于开设《人文物理》课程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潘建红;;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之管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6期

6 肖玲;从分化到汇合:科学与人文的历史走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05期

7 贾晓慧;对文化历史转型的担忧与抗争——解读梁启超的科学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02期

8 廖荣华;;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厚宇德;潜伟;;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J];科学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赵玲;;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途径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胜义;;化学社会学——化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A];2006'全国兄弟省市理化检测与质量控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3 谢清果;;科学文化——反思科学的观念结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4 郭锡伯;;中加数学教育的比较与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柳洲;陈士俊;;两种文化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动力[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磊;;“两种文化”冲突的和谐意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杨晓林;;科技馆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A];学习型社会与科技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8 缪蔚锦;;魅力常州行——探索常州人文文化——常州勤业小学综kg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实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朱尚雄;;猪文化的溯源与展望[A];现代化养猪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叔子;;在“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A];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姚敏杰;独有人文文化背景下的西安城市精神[N];西安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一)[N];杭州日报;2008年

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N];光明日报;2005年

4 王卫平;优秀人文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5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二)[N];杭州日报;2008年

6 陈佳洱;物理学与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5年

7 周晓力;人文文化: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尹霄荣;请走出紫砂收藏的误区[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陈康 施龙斌 李彰;草坡乡:基地搭建致富平台[N];阿坝日报;2008年

10 胡守钧;让我们倡导“社会共生”[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2 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云波;严复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树松;论技术合理性[D];东北大学;2005年

8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王桂山;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10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笛;文化多元视野下的技术合理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2 卞炳生;基于生态文化视角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秦亚君;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华;两种文化观在20世纪中国的演进与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6年

7 卫丽红;人文生态若干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王龙;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建构[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周一明;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3年

10 杨国伟;中部崛起视野中的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6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16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7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