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视野下的技术合理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G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其亮;;试论数学理性精神与人文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孙德忠;“索卡尔事件”的哲学文化意义问题研讨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德昭,张丽;解释模式: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4期
4 张峰慧;范建中;;关于开设《人文物理》课程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潘建红;;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之管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6期
6 肖玲;从分化到汇合:科学与人文的历史走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05期
7 贾晓慧;对文化历史转型的担忧与抗争——解读梁启超的科学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02期
8 廖荣华;;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厚宇德;潜伟;;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J];科学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赵玲;;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途径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胜义;;化学社会学——化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A];2006'全国兄弟省市理化检测与质量控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3 谢清果;;科学文化——反思科学的观念结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4 郭锡伯;;中加数学教育的比较与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柳洲;陈士俊;;两种文化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动力[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磊;;“两种文化”冲突的和谐意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杨晓林;;科技馆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A];学习型社会与科技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8 缪蔚锦;;魅力常州行——探索常州人文文化——常州勤业小学综kg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实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朱尚雄;;猪文化的溯源与展望[A];现代化养猪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叔子;;在“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A];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姚敏杰;独有人文文化背景下的西安城市精神[N];西安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一)[N];杭州日报;2008年
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N];光明日报;2005年
4 王卫平;优秀人文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5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二)[N];杭州日报;2008年
6 陈佳洱;物理学与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5年
7 周晓力;人文文化: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尹霄荣;请走出紫砂收藏的误区[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陈康 施龙斌 李彰;草坡乡:基地搭建致富平台[N];阿坝日报;2008年
10 胡守钧;让我们倡导“社会共生”[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2 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云波;严复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树松;论技术合理性[D];东北大学;2005年
8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王桂山;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10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笛;文化多元视野下的技术合理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2 卞炳生;基于生态文化视角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秦亚君;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华;两种文化观在20世纪中国的演进与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6年
7 卫丽红;人文生态若干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王龙;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建构[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周一明;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3年
10 杨国伟;中部崛起视野中的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6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1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