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冲突和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21:22
【摘要】:关于科学知识的成因,出现了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哲学争论。本文在科学技术社会论(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视阈下进行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冲突和融合研究。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绪论,明确提出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冲突和融合研究的主要问题,围绕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学术争论、建构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学术争论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评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特色与创新。第二章,在对“实在”概念和自然实在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当代自然实在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当代自然实在论在承认自然界是真实的也是客观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科学理论的独立性、科学目的的真实性等。第三章,在考察社会建构论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哲学与境和哲学旨趣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建构论的主要学派,揭示社会建构论具有以对称性取代合理性、以发现的与境取代辩护的逻辑和以建构论取代实在论等主要理论主张。第四章,描述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之间形成的非常复杂的冲突演化图景,指出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在科学观、方法论和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等三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说明在社会建构论内部围绕利益概念和对称性原则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从而导致STS的后人类主义研究的兴起。第五章,在分析社会建构论和自然实在论局限和共同的形而上学基础上,介绍STS领域出现的元哲学自然主义、科学修辞学和行动主义等三种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融合方案。倡导STS的研究范式走向基于实践的解释学建构主义,回归科学的实践基础,打破传统的主客二分,强调科学知识的建构本质,重新理解和解释科学实践中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N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华平,盛晓明;社会建构论的三个思想渊源[J];科学学研究;2005年05期

2 王阳;陈晓玲;;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3 卫才胜;;技术社会建构论的批判与论争[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曹天予,白彤东;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04期

5 邢怀滨,陈凡;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3期

6 邢怀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界定与政策含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4期

7 葛勇义;;现象学对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7期

8 晏如松,张红;技术的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9 邢怀滨,陈凡;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演变及其本质意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5期

10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质化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征稿:两岸三地《社会建构论》提纲[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C];2007年

3 安维复;;社会建构论:网络社会的人学新探——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向东;宋芝业;;论诺尔-塞蒂纳的“截断式”科学研究进路[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魏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建构论的心理学理论蕴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孟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代科学论的存在论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艾克斯(不自由撰稿人);“建构”科学新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王阳;当代科学方法论的两股潮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关洪;科学文人和科学家的对垒[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洪波;基于范式的STS学科演进逻辑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庞双双;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冲突和融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孔庆杰;情绪的社会建构论及其对嫉妒情绪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毅;社会建构论对科学教育观的影响评析[D];西南大学;2008年

4 李凯;自然·社会·人文—技术的三维建构[D];湖南大学;2006年

5 魏爽;模范形象建构的社会学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

6 吴巨培;技术的政治建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赵阵;印度核技术的社会建构[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21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21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