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15:26
  本文通过形而上学历史学、目的论历史学和存在论三个视域分别呈现了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的工具、真理和存在层面的哲学意义,阐释了近代以来对于这些哲学意义的主要读解,揭示了这些读解所遭遇的问题。在形而上学历史学视域下,数学特征具有真理、工具两层外在表象意义。真理意义是工具意义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基,是近代科学数学性质得以立身的根基。它常常被工具层面的意义遮蔽。对于以上两层意义主要有四种正面读解,分别是客观真理论、工具论、真理论和工具真理混合论。客观真理论认为,数学自然是客观的;近代科学的任务是揭示自然中的数学原理;科学理论是客观真理,从实验中来并且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工具性数学是客观真理性数学要求的结果。工具论则认为,近代科学具有数学特征就是说数学是近代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特征与事实性以及实验性并列为近代科学的三大特征。工具真理混合论和工具论都认为近代科学具有上述三特征。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对于数学性质的看法。工具论把数学单纯定性为工具,工具真理混合论则没有从哲学上区分数学作为工具和真理在性质上的差异,只是含混地看待和运用二者。真理论没有涉及数学的工具性质,单纯强调近代科学数学特征的真理性...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0.1 近代西方科学数学特征之研究的必要性
    0.2 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的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0.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近代科学思想之演进历程
    1.1 天文学革命
    1.2 地上物理学
    1.3 物理学的大综合
    1.4 近代科学之数学特征及其启示的问题
第二章 近代科学的数学化与客观主义
    2.1 近代科学数学化之开端与客观真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2.1.1 哥白尼革命与数学自然观念复兴
        2.1.2 数学自然观念的确立与辩护
    2.2 客观真理论与近代科学的数学化
        2.2.1 近代科学数学化的行动纲领
        2.2.2 近代科学的数学化与主观主义
第三章 客观性的主观性与超验主义
    3.1 科学危机与实证主义
    3.2 客观性的主观性及其意义演变
        3.2.1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3.2.2 数学哲学意义的生成与演变
    3.3 客观主义的素朴性
        3.3.1 科学客观主义的素朴性
        3.3.2 哲学客观主义的素朴性
    3.4 走向超验主义
第四章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存在论根基
    4.1 近代科学的数学性质
        4.1.1 数学因素
        4.1.2 近代科学的数学性质
    4.2 近代科学数学性质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哲学
    4.3 存在史中的数学因素和形而上学
    4.4 近代科学数学性质的存在论诠解
第五章 近代科学之数学特征的意义树
    5.1 意义树及其读解
    5.2 意义树读解之揭示评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数学哲学的角度看“柏拉图问题”[J]. 王海琴.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04)
[2]《蒂迈欧篇》宇宙论及其对近代科学的影响[J]. 王海琴.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07)
[3]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J]. M.海德格尔,孙周兴.  世界哲学. 2006(01)
[4]“哥白尼革命”的另一种解读——从数学哲学的角度看[J]. 王海琴.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09)
[5]科学的本质与追思——海德格尔的历史性分析[J]. 李章印.  哲学研究. 2005(08)
[6]论亚里士多德及其古代科学的终结[J]. 炎冰.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01)
[7]胡塞尔对伽利略科学合理性思想的批判[J]. 雷德鹏.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8)
[8]现代科学批判: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差异[J]. 雷德鹏.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03)
[9]数理模型与理性之维——现代性科学境域中的古希腊遗产(二)[J]. 炎冰.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02)
[10]数学真理的发展及其对自然观演变的启示[J]. 黄秦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2)

博士论文
[1]十七世纪西方数学的自然哲学背景[D]. 蒙虎.西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30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930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f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