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普尔覆盖律模型的困境及推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6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对科学自身的反思也日益加深,因此科学哲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科学解释(也称科学说明)成为了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人们关于科学解释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正是科学哲学家亨普尔(C.G.Hempel)对科学解释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此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和奥本海姆(Paul Oppenheim)于1948年合作发表了《解释的逻辑研究》这篇文章,提出了D-N模型(演绎律则模型)。随后亨普尔在其1965年发表的《科学解释诸方面》中对I-S模型(归纳统计模型)进行了详细讨论。这两个重要的模型被科学哲学界视为标准的解释模型,由于这种解释模型都援引了定律,因此它们又统称为覆盖律模型。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众多反例和各种替代性方案地提出,覆盖律模型作为普适的模型已被推翻。该模型自身存在一系列“先天的缺陷”,而造成这困境的根源在于其逻辑经验主义自身固有的理论缺陷。例如解释无相关项困境、对称性困境、高概率困扰以及对历史事件解释的不成功困境。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过于注重逻辑形式的研究;对定律片面理解;将科学解释视为对Why问题的回答。 本文通过分析亨普尔覆盖律...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亨普尔覆盖律模型的困境及产生根源
    (一)覆盖律模型
        1、演绎律则模型
        2、统计模型
    (二)定律作用的重要性及覆盖律模型的意义
        1、定律关于科学解释的重要作用
        2、亨普尔覆盖律模型的意义
    (三)覆盖律模型所面临的困境
        1、解释无关项性困境
        2、对称性困境
        3、高概率困扰
        4、对历史事件解释不成功的困境
    (四)亨普尔覆盖律模型困境产生的根源
        1、仅注重逻辑形式的研究
        2、对定律的片面理解
        3、将科学解释仅视作对 Why-问题的回答
    (五)本章小结
三、亨普尔覆盖律模型困境的解决方案
    (一)除了逻辑形式还要关注语境
        1、没有考虑语境会产生模糊性和歧义性
        2、仅注重语言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功能性和实践性
        3、应采取语言整体论方法来分析
    (二)解释中需要因果
        1、因果和时间轴的不对称性造成解释也不具有对称性
        2、高概率不是科学解释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3、因果性可以弥补覆盖律模型不能很好解释历史事件的不足
    (三)正确理解定律的含义
        1、定律不是解释的必要条件
        2、定律适用范围具有广泛性而偶适概括不具有这种性质
        3、定律相对于背景知识置信度较高
        4、定律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偶适概括不行
        5、科学定律可以预测未知事实而偶适概括不可以
    (四)科学解释与 Why 问题
        1、注重问题的内容而非形式
        2、解释在于提高被解释项可信值
        3、避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不能忽视人的期望在解释中的作用
    (五)本章小结
四、主体信念解释模型
    (一)主体信念解释模型的结构
        1、什么是主体信念解释模型
        2、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包含的要素
    (二)主体信念解释模型中的理论接受性
    (三)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关涉解释者的理解
    (四)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对覆盖律模型困境的解决
        1、摆脱了亨普尔模型的解释无关项困境
        2、避免了亨普尔模型的对称性困境
        3、摆脱了亨普尔模型的高概率困扰
        4、摆脱了亨普尔模型对历史事件解释不成功的困境
    (五)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对亨普尔解释的推进
        1、语境论代替语义论、语用论作为解释的基础
        2、主体意向性的综合性代替自然律解释的单一性
        3、自然语言的复归可以弥补形式语言的不足
        4、主体信念模型兼顾解释的内容和形式
        5、纠正对定律的理解及定律在解释中的作用的认识
    (六)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42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842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