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LI优势理论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再探讨(2)
3.2.2 不断强化内部化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安徽科技学院在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创新模式中的内部化优势,就体现在其安徽科技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广泛开展校际、校企、校地、校所合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根据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有关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91项。二是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与企业共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0年完成了52个本科专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即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模块),强化了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培养;加大了选修课、实践课比例,理工医农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达到30% 、文法经管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达到20%;并独立设置了集中实践环节和企业实践方案,构建了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三是积极推进“订单式”
培养、“多证书”培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相关企业联合举办了“隆平班”、“德力班”等18个特色冠名班,在校学生1682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安排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并将多证书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2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46个专业开展培训和考核认证工作,毕业生生均职业技能证书2个以上。四是学校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了互补性强、覆盖面广、融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校内外“双网络”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公司、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德力玻璃器皿有限公司、奇瑞汽车集团等共建有15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O个既具有企业实景,又兼有专业实习、科技示范、创业指导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将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成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3.2.3 不断强化区域化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受自身条件、行政区划、文化背景等条件的约束,很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常常囿于所在区域。安徽科技学院在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创新模式中的区域化优势,就体现在其结合自身办学地域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区域经济特色,通过对内部知识网络规划、构建、利用、解构与重构,实现内部知识网络与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跨层次交互,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显性与隐性知识资源的聚集、转移、释放、共享与创新,实现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促进要素流动,更大程度地释放创新活力,区域创新呈现出新的格局。
地处凤阳县城的安徽科技学院凭借凤阳县得天独厚的石英砂资源优势,以安徽省三个国家级经济创新实验区(包括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立项建设为契机,与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德力日用玻璃有限公司、安徽省石英砂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深度合作,从探索玻璃产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到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办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共同研发和考核,到产学研联合攻克高性能材料产业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产业基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都为进一步加强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积累了技术和储备了人才;为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提升办学层次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腾飞和安徽经济的强盛提供强有力保证。
当然,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但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以诚信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通过深度研究开发区域优势特色资源,提高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培育和壮大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方式,培植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通过优化产学研合作循环机制,找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11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