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公为何将吕雉嫁给刘邦而不是嫁给沛县县令-读《史记》之二
发布时间:2017-08-05 14:57
不平凡的人物大概总会遇到一些不寻常的事。吕公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刘邦,可以说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离奇之事了。我们知道,由于刘邦游手好闲,不愿意“事家人生产作业”,而且还有“好酒及色”的毛病,是一个既无家产财富,又不务正业的人。虽然当了个小小的亭长,但收入估计也多不到哪里去。所以谁家也不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样一个人。可以想象,尽管其父母费尽心血,托这个媒婆找那个月老,到了四十出头刘邦还是没有成家。论长相,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长得不错,是个有魅力的男人。但这又有什么用。人都是很实际的。同样是美男子的陈平,仅仅因为贫穷,不也是长久都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吗?找不到媳妇,应该主要是刘邦既穷又好喝酒,嫁给他岂不是嫁给了一个穷鬼和酒鬼?如此一来,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哪还有好日子可以过啊。何况这个穷鬼还好色,对待爱情也不专一,就是再不心疼自己女儿的人也不愿把她托付给这样的人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当地人家根本看不上的穷鬼,刚从邻近单父县迁居而来的吕公,却对刘邦是大为看重,在自家开的一次宴会上,仅仅初次见面,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二十岁左右的宝贝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看到这里,我们肯定要问,这姓吕的老头是喝多了,还是老糊涂了。哪有第一次见面就主动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别人的。而且还是给一个又老又穷的家伙。正常人能这样做吗?况且姑娘吕雉长得如花似玉,不愁找不到好人家呀,干吗非要嫁给各方面条件都不佳的刘邦呢?不但我们要反问,就连吕公的老伴吕老太太听说后都勃然大怒,指着吕公的鼻子吼道:“你平时不是一直很珍爱很心疼咱们的女儿吗?把她当成宝贝似的,还说什么一定要给她找一个大富大贵的好人家。沛县县令和你的关系不一般,对咱家也不错。人家可是既当官又有钱,应当算是你所说的大贵人了。他几次带着彩礼来向咱家提亲,你都没有答应。你今天怎么瞎胡闹,竟要把女儿许配给刘季?刘季哪是什么大贵人呀,简直就是一泡牛粪。你这不是把女儿这朵鲜花插在了牛屎上了吗?不行!这婚事我当娘的说什么也不答应。”对此,吕公的回答也毫不妥协,他说:“这不是你们这些头发长见识短的人所能明了的,女儿的婚事就这么定了。”硬是把女儿给了,在吕老太太看来无论如何也不是什么贵人的刘邦。
从吕老太太的话中我们就能知道,吕雉应该说是长得比较漂亮。如果不是容貌动人,已经二十左右的大龄女青年,是不会让县令大人动心的。这就奇怪了,家境好的人来提亲,吕公不答应,为什么又非要主动把自己的漂亮女儿,嫁给一个当地人家谁都看不上眼的刘邦呢?你说这是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呢?《高祖本纪》上记述了这桩离奇之事的缘由。
说是单父人吕公和沛县县令很要好。吕公因为在家乡单父县惹了祸,为了躲避仇人,于是举家离开了单父县迁移到沛县定居。沛县地界的有权势的人,和大小官吏们听说县令有重要的客人降临,为了讨好县令大人全都拿着财礼前去祝贺。来人中也有萧何,他作为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在宴会上专门负责收受贺礼的事。他对来宾宣布了出席宴会的规矩。他说:“送礼不到一千块钱的人,请坐在大堂之下(古时居所为前堂后室,堂下就是屋外)。”这次刘邦也大摇大摆地来了。作为一个亭长,平素他根本不把县衙中的大小官吏放在眼中,对于萧何也一样。他顺手写了一张假礼单并大声喊道:“我送贺礼一万块钱,”实际上他连一分钱都没带在身上。刘邦的假礼单被送进去后,吕公大为惊讶,赶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门前去迎接刘邦。吕公这个人有一项特长,就是善于给人相面,一见刘邦相貌不凡,就极为敬重,二话不说就把他请到了上座。看到刘邦又没脸没皮地来骗吃骗喝,萧何是又好笑又好气,心里骂道,来骗吃骗喝也就罢了,你不应该没出一万却写一万的礼单呀,等我交账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吕公岂不要怀疑我萧何的人品了,不行我得当众揭这家伙的短,臊一臊他的脸皮,说:“刘季这家伙,经常好用大话来蒙人,能够做成的事却很少。大家都不要把他说的话当真。他这辈子恐怕也甭想挣到一万块钱。还什么贺礼一万。蒙谁呢?”刘邦可不管你萧何说什么,只要吕老先生抬爱让我坐我就坐,于是就直接坐在上座,没向任何人谦让。要知道,这些人里官职比他刘邦大的,地位比他刘邦高的可是大有人在啊,他这样做,可以说是对这些人的一种轻蔑啊。所以原文中说“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宴进行到有一半客人都离开后,此时刘邦也觉得喝得差不多了。不管怎么说,今天又白蹭了一顿酒饭,酒足饭饱了就该告辞了。吕老先生见刘邦起身要走,赶紧用目光示意他先别走。刘邦一看既然主人这么盛情,那就留下来再多喝几杯吧,反正今天是个好日子。到了最后,酒宴结束客人都走完了,吕公这才对刘邦说:“我从小就喜欢给人看相,让我相过面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人了,不过还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我希望你好好珍惜自己。我有个女儿正待字闺中,我愿意把她嫁给你,作为服侍你的妻妾。”接下来当然就是前面曾提到的,吕老太太对吕公的一通怒骂。但是铁了心的吕公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这段恰似戏曲情节的精彩描述,让我们明白了吕公把女儿嫁给刘邦的原因。会相面的人,特别是相面很准的人,在嫁女儿这件大事上,自然是不能含混的。他们必然要找一个面相能够预示其未来会大富大贵的人,来做自己的乘龙快婿。日后娘家的人也可能会跟着沾光啊。所以对于会相面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人的面相不好,那他现在就是家财万贯良田千顷,我的女儿也不会嫁给他。或者说,他现在即便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但是他的面相却预示着未来将要倒霉,那么对不起,他就是重金相聘、厚礼相赠,我的女儿也不会给他,因为搞不好那会要连累人的。比如说,沛县县令就曾向吕公求亲,想娶吕雉而被拒绝,大概就是由于县令大人的面相不被看好。果不其然,数年之后县令大人的脑袋就被人给砍了下来。这就是相面的作用,它能通过人的面相,预知人的福祸休咎以便让人及早地去趋利避害。这也就是身为相面师的好处所在。
吕公就有这样了不起的本事。他能在当地有女儿的父母们都不看好刘邦的时候,一眼就看出了他是个具有超级潜力的人;当人们都看好沛令,认为是个应该高攀的对象时,而吕公已经从该人的骨子里看出了此人前景不妙。所以即便吕公没有女儿,没有侄女无法和刘邦结亲,但是看出了日后他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吕公也一定会将自己的藤蔓,爬伸到这颗眼下看起来还并不茁壮高大的小树上。
那么,吕公给刘邦相面相地准吗?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把女儿嫁给刘邦的做法对吗?明白刘邦历史的人当然都会说,吕公的相面术可是准极了,简直要让我们这些俗人为之倾倒啊!他把女儿嫁给刘邦的作法,在全天下所有有女儿的父母们看来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也是最令人羡慕的决定。道理很简单,因为刘邦后来真的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而吕公的女儿吕雉也成了大汉,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秦始皇虽然是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但史书上并无记有他立皇后的事,也未载二世立后之事,所以吕后可以算作是中国皇后系列的第一人)。事情也可以反过来说,当人们看到刘邦现在做了皇帝,谁又会对当初吕公的眼力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呢?哪一个又不想拥有吕公那样的神奇本领呢?即便刘邦这样的女婿抢不着了,抢个曹参或者周勃来做女婿也成啊。不但当时的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吕公的相面术,就是千百年来不也是几乎没有人敢对此提出异议吗?那么吕公的相面术到底准不准呢?他把女儿嫁给刘邦,真的是因为通过他那百分之百灵验的相面术,看出其人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他人无法与之相比拟吗?面对如此灵验的相面之术,要是还有人敢说,吕公的相面之术以及全天下所有的相面之术,都是骗人的无稽之谈,那他肯定会招致一些人,特别是迷信算命术的人们以及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们的强烈反驳。他们会拿出历史记载中的那些十分准确的相面和算命的例子,来驳斥你对这个古老行当的出言不逊。
比如说,他们就会拿出吕公给刘邦相面的例子(因为这个例子太有名了,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来驳斥你的责难。他们还会拿出和吕公同时代的,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女相面大师——许负的名字,来回应你的挑战:她的相面术可是不容置疑的。许负是何许人也?许负就是那个曾经给刘邦的另一个夫人薄姬相过面的人。当该美人还是别人的老婆而不是刘邦的女人的时候,许负就曾断言,她一定会生一个天子。后来,薄姬的儿子刘恒还真格地就成了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即汉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你说,这个相面的神不神!吕老先生只是含糊地说,刘邦的面相没人能比得上,至于他日后具体会怎样,并没有交待。而这位许老太比起吕老先生更厉害,简直就是个神婆子,竟然能准确地看出,薄姬能生一个当天子的孩子。比起吕公来更是一步到位,直接就告诉你,你将来的事会怎样怎样。真是一个国宝级的人物啊。关于薄姬和许负的事情,目前我们暂且搁下,将来会与读者祥尽讨论。总之囊括了上下五千年的皇皇巨著二十五史中,这类例子那就太多了,简直不胜枚举,有时读来也确实饶有趣味。至于那些不相信什么相面算命术一类的人,面对吕公许负等人的异常精准不容置疑的相术时,就连今人都往往拿不出令人相当信服的论据来反驳。他们只会说一些人云亦云、不着边际的陈词滥调来应对,说出来的话几乎连自己都不能信服,又如何去说服别人呢?因此要想成功地反驳这些荒诞不经的东西,就必须拿出有分量的依据,有内容的东西。而不能只说一些什么后人的附会啦,或者是什么统治者自我编造之类的,言之无物的空话。这样肯定不能起到很好的反驳效果。
当然,无可置疑的是,相面之术和算命占卜之术都是骗人的。再神的人也不可能从人的面相上,或者掐掐自己的手指头,就能预知他人的未来。这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都永远是不可能的。时间机器最多只能够在人的大脑中产生,而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被创造出来。如果吕公真的会相面,并以此能预测未来,那么他就不会不看到,正是他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才导致了日后他们吕氏一族被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对于会相面的吕公来说,难道只会从刘邦的面相上看出什么大富大贵来,而看不出其面相上对他们整个吕氏一族隐藏的杀机吗?如果看不出来,那还叫准吗?比起什么大富大贵来,这可是攸关整个吕氏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啊。然而吕公竟然没有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如此的破绽,两千多年来却罕有人捅破。今天即使有人指出了,也仅是点到为止,没有做进一步的剖析。说明了我们太过于因循守旧,而不善于思辨。你可能会反驳说,吕公虽然没有看出刘邦的面相上还隐藏着对他们吕氏一家的晦气,但他还是猜对了刘邦本人会大富大贵啊。我现在告诉你,那不过是他为了把女儿嫁给刘邦,怕家人反对,同时也是为了拒绝沛令的求婚而找的一个借口而已。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能预见他人将来会如何的特异功能,因为他是人不是神。如果他给人相面真的很准,真的那么神的话,那他就不会把吕雉看得那么珍贵无比,用吕老太的话来说就是“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把吕雉一直看得很珍贵,就说明他把吕雉的面相看错了。把自己女儿的面相都看错了,又怎么能看对他人的面相呢?由此还可以推论,如果他看相看得真的很准的话,那么能看出吕雉面相上的吉相,也就应该能看出她面相上的凶相;能看出刘邦的贵人相,也就应该能看出他面相上隐藏着对他们整个吕氏家族的杀机。要是真能看出,为了他的后代不被灭绝,那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会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相反,他会对刘邦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干脆毫不犹豫地处死吕雉,及早铲除这个祸根。但他却没看出来,你还能说他相面相得很准吗?
然而,不管怎么说,事实上吕公还真把吕雉嫁给了刘邦。而且他之所以把刘邦的面相吹得如何不同一般,在我看来无非是让平时被自己捧上天的宝贝女儿,毫无怨言且顺从地嫁给各方面条件确实都不怎么样的刘邦。特别是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县令已经向吕雉提亲的情况下,让女儿去接受刘邦这个与自己的期望值根本就不相符的男人,吕公就不得不用相面术的鬼话去应付女儿,同时也是为了让家人特别是老伴尽可能地同意自己的这个看似荒唐愚蠢的决定。要是这样说来,难道是他的脑子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难道是他真的把刘邦当成了什么具有开发潜力的对象吗?当然也不是。那他到底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吕氏一家,眼下遇到了一个攸关家族前途命运的大难题。而且还在单父县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的吕公就深信,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才能帮助他们一家人度过这场生死大劫。这就是为什么吕公要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难题呢?这就要从吕公为什么要从原居住地单父县举家迁往沛县说起。
《高祖本纪》上说是因为避仇,吕公才将全家迁到了沛县。就是说,吕公在他的家乡惹了祸结了仇人。而且这个仇还结得很深,差不多是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深仇大恨。并且仇人的势力要远大过吕公在当地的势力,使得吕公在两家的较量中不得不处于下风,随时都有遭到对方毁灭性报复的可能,因为这个吕公才不得不举家背井离乡。而且把家迁离,就说明在家乡已经没法再呆下去。史书上没有提及吕公是干什么职业、什么出身,但从一些迹象上看,很可能是一个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兼做算命先生的大财主。总之他肯定是个很有钱的主,不然怎么会和当官的搞得那么铁呢?——因为职业的原因,吕公可能跑过很多地方,结识过很多人,是个活动能力很强的人物。不但沛县有他的老朋友沛令及其一帮人,估计在周围各县肯定也会有一些亲朋好友。在这些都有可能被朋友接纳的地方,他为什么偏偏选择到沛县去避难呢?难道是为了投奔沛县县令以求得他的庇护吗?我认为有那么一点儿,但那肯定不是主要的。因为单父县离沛县的直线距离也不过一百五十里路左右,当天徒步就能赶到,这么近的距离,仇家还是随时能够前来追杀的。要是仇家偷偷地前来杀人,县令大人也是无法防范的。我想,在离开家乡之前,吕公也一定对周围各县可以被利用的人物都进行了一番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只有从未谋过面的刘邦才能让他们一家免遭仇人的追杀,而安然无恙。而且他也想出了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抓住这个只有他才能看得见的救命稻草。这就是吕公要把家迁往沛县的原因。另外,他在原籍毕竟还有家产、土地,有割舍不下的利益,这也是他没有把家搬得原本可以搬得更远的一个原因吧。虽然吕公之前并没有见过刘邦,不过,没见面不等于对刘邦这个人不了解。由于吕公常常到沛县拜访好友县令时,认识了萧何、曹参等人,从这些人嘴里肯定听到了不少关于刘邦的事。只是不凑巧,一直没有机会见上刘邦。也许有人会说,按照常识沛县县令作为一县之长不是更能保护吕公一家吗?把女儿嫁给他不是更好吗?
不是这样的,县令虽然有权,但总不能动用公家的经费,派几个保镖一天到晚守在你吕家的周围吧。况且,仇家要是派一些蒙面杀手杀你吕家的几个人,放一把火烧了你吕家,县令大人总不能派狱吏捕快到单父县去抓人吧。就算能派人到单父县去,被仇家早已收买的单父县令肯定会出面阻拦。你沛县凭什么派人到我单父县来抓人,你有证据吗?没证据也敢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上抓人?就算能到单父县去抓人,可是我们吕家的人已经被杀了,说什么也都为时已晚。所以我想吕公正是有这样的顾虑,才感到关键时刻沛令是指望不上的。再想想刘邦就不同了。刘邦的身边有一大群各式各样的人物。这些人围绕在刘邦身边,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以刘邦为核心的,具有震慑力的、能够扰动地方的一大民间势力。在县衙中,有萧何、曹参、夏侯婴、任敖等这样一些与刘邦关系密切的官吏做保护伞;在民间,则有樊哙、卢绾、周勃等敢于两肋插刀的兄弟作铁哥们。谁敢惹这样的势力,那不是找死吗?如果能得到这股势力的保护,不但今后可以在沛县安然立足,就是仇家听说后也会不得不放弃报仇的念头。所以这也就是吕公为什么把大女儿嫁给了刘邦之后,又把小女儿嫁给了社会地位更加低下的杀狗匠樊哙的真正原因。
不管怎样,面对随时都会被仇家追杀这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当然是保命重要了。透过吕公打着相面术的幌子,把女儿嫁给刘邦一事,让人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商贾之人的精明打算。沛令之所以能令县中豪杰官吏为之所趋,那是因为权势的作用,人们不得不听其驱使。如果该沛令一旦失去权势,恐怕也不会再有什么人听他的。但刘邦就不同了。在见刘邦之前,吕公肯定早已从萧何等人的口中对刘邦有了深刻的认知。他虽然比较贫穷,没有官方付与的很大权势,但他人缘极广。无论官吏(至少在沛县中),还是社会上的各类人物,他都和他们关系密切。可以说该人掌握了一手非常宝贵的民间资源,而这却是沛令所不具备的。因此和沛令比较起来,刘邦的价值要远大于他。这就好比做生意,一般人会把资金投在县令身上,毕竟人家有权有势呀。但吕公把沛令和刘邦两人进行对比分析后,却看到,沛令虽然和自己的关系不错,但他的权势是不牢靠的。因为当时的法律很严酷,社会矛盾也比较尖锐,搞不好随时有可能丢官罢职。一旦失去权势,不但连个街痞混混都不如,而且处境也很危险,甚至会累及族人。刘邦就不同了。首先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虽然没有沛令那样的表面权力,但由于他是当地官方和民间两方都通交的人物,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吕家如果要想在当地扎根立足,要想使单父县的仇家不敢到沛县来报复吕家,就没有比与刘邦这样的人结成共同体更好的了。同时为了不正面得罪沛令,也为了搪塞家人的反对,吕公只好抬出他的相面术,来遮掩他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真实意图。
做为游走于社会各阶层,交往很广的吕公也不会体验不到,刘邦所具有的能量,是他所生存的土壤环境中滋生出来的,有着极深刻的社会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被铲除,那刘邦这类人的能量也就不会被削弱。而现实是,沛县的这个现实社会是根本不存在被铲除的问题。所以,刘邦所具有的能量在当地的环境中就不可能不存在下去。这就是刘邦的价值所在,也是沛令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拟的。这就是吕公这类精明商人的独到眼光之所在。否则,在沛县的地界,他是不会干也不敢干那种因为把女儿嫁给刘邦,而得罪沛令的事。
特别是在古代,政权建构还不完善,控制力还没有伸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的情况下,民间势力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那种在民间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在关键时刻(或者说在非常时刻)也往往比官员对人民具有更大的动员能力和号召能力。例如后来当刘邦率领了一百多人攻打到沛县城下时,刘邦射向城中的一封号召造反的书信,就让城中的官吏和百姓共同把沛令给杀了。另外秦朝实行的是严刑峻法,而沛令就算本质上不坏,但在沛县也不得不推行秦廷制定的各项苛政,因此他和广大民众的关系自然很紧张,矛盾随时都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跟沛令搞好关系是为了寻求保护,不把女儿嫁给他,是为了避免因与其关系过于亲密而最终会祸及自己。我想这大概也是吕公不把女儿嫁给他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当刘邦得知沛令早就向吕家提亲要娶吕雉时,还敢当仁不让,就更让吕公坚信,刘邦在沛县如果没有能与沛令相抗衡的实力,是不敢与之争高下的。仅凭这一点,吕公就认准了自己的选择。总之,吕公之所以能够在沛令和刘邦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完全是他在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后,得出的正确判断,而决不是靠了他那套什么荒诞不经的相面术。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弄明白了,吕公为什么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真正原因。现在我们再看看,刘邦又是如何面对这个突然降临的意外之喜呢?不用说,刘邦听了之后,一定是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初次一见面,喝了人家的几碗酒,人家就把女儿给了自己做老婆,天下竟有如此的好事?别说你不信,任谁谁听了都不会相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啊。就连吕老太太不都大为震惊吗?当然身为当事人的刘邦,更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此时吕公内心的真正想法,所以心花怒放之后,可能多少又有点担心和顾虑。担心的是,由于吕老太的反对,再加上有县令这么个各方面条件都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吕老头要是一后悔,吕雉这只还没煮熟的鸭子,不是又从自己的锅里飞走了吗?再说,谁又敢肯定那不是老家伙的酒后醉话,过后就不会不认账,就不会反悔?酒场上的话牢靠吗?悬!自己不就是酒后常说大话吗?如果也像我一样是酒后说大话,那到头来不是让我空欢喜一场吗?顾虑的是,就眼下自己这副寒酸相,已经一个半老头子的人,就是娶了吕雉这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能跟你好好过吗?况且自己连份像样的聘礼都拿不出手,婚后吕雉能不小看自己,能服服帖帖地跟自己过吗?我们想想,刘邦兴奋之余能不会想到这些吗?这些事对刘邦来说不都是要解决的难题吗?就目前他的处境来说,又如何能解决好这些难题呢?
刘邦这个人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遇到问题不回避、不放弃,而是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就请别人帮着解决。其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刘邦的这一优点,为其日后能够得到天下,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事情,我们不妨来个虚构性的推测。
——就在吕公向刘邦提出把女儿许给他后的某一天,一刻也不敢耽搁的刘邦,立刻找到一个巧舌如簧的媒婆来到吕家正式提亲。
她说:“吕公啊,你可真是好眼力啊!你一见到刘季就看出了他的面相非常人能比。真是了不起啊。你们知道吗?”说到这里,她两眼又盯着吕老太略微压低了声音,神兮兮地说:“刘季可真是神龙下生的,他不是我们一般的俗人呀。他娘生他前曾在村外的田里干活,累了就躺在大水塘边上困了一会儿。就在这时天阴了起来,还打着雷闪着电,眼看着就要下雨了。刘季他爹就赶紧跑到村外去找老伴,远远看见正在睡觉的刘媪身上趴着一条蛟龙。他爹快走到跟前时,那条蛟龙突然就不见了。刘媪醒来后,说自己梦见刚才曾和一条神龙相交。后来刘媪还真有了身孕,再后来就生下了刘季。你说,刘季不是神龙下生的是什么?而且,前段时间武负和王媪两个开酒店的老婆子,都说刘季在她们的店中喝醉酒的时候,身上就曾出现过龙。她俩看到不止一次两次了,已经有好多次了。现在我们沛县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不信你可以找人问问呀。听说县令也向你们提亲了。嗨,县令算什么呀,他不过是一个凡人,能有多大出息?刘季可就了不得啦,他是下凡的神龙啊。你们别看他现在还不怎么地,估计快显灵了。前些日子酒店老板娘不是已经看到刘季身上显龙了吗?这可是要显灵的预兆啊,用不了多久他就要大富大贵了,到时候你们吕家想不沾光都不行了。而且我也算了,刘季的生辰八字和你们家大姑娘的正好合上。如果不是老天爷暗中有意撮合,那他俩的八字咋对得那么准呢?您二老说,是不是呢?嘻嘻。”吕公一听就明白了,心想这准是刘邦教的。
我认为,《高祖本纪》开篇的第一段话,就是刘邦在这个时候炮制出来的。它既不是什么后人的后人附会,也不是什么刘邦称帝后为美化自己君权神授,而进行的自我杜撰。把一个看似神奇的东西,动不动就说成是后人的附会,我认为这通常是个回避问题的简单说法,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我们完全可以对此种说法嗤之以鼻。至于有人之所以说是刘邦称帝后的自我杜撰,是认为刘邦意在告诉大家,他能够最终取得天下是因为他是神,而不是你们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目的就是借以宣扬他的皇权是上天、是神授予的。但是这种看法,我认为根本就站不住脚,它的可信度甚至还不如附会说,在《高祖本纪》里我们就能找到确凿的证据,给予这种看法以有力的驳斥。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刘邦在消灭了项羽,天下基本上归于太平时,他的诸侯和将相们共同请求他即皇帝位。刘邦是怎样应对的呢?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原文,看看事实到底是什么。原文说: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细微,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古水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境内)之阳。”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诸侯和将相们一起共同请求刘邦做皇帝。刘邦说:“我听说皇帝的称号,是具有贤德的人才能拥有。没有贤德徒具虚表的人,是拥有不了的。我不敢僭取帝位。”群臣们于是就说:“大王从一介平民起事,诛戮暴逆,平定四海。对于有功的人都分给土地、封予王侯。大王如果不接受皇帝的尊号,那么我们这些功臣们对大王的封赏,就会怀疑而不相信。只有您居于天子之位,我们才敢相信您的封赏。所以我们誓死也要大王接受皇帝的称号。”刘邦推让再三,不得已,然后说:“你们都假若肯定地认为,我作为皇帝会有利于国家,那么为了对国家有利,我就不客气了,就当皇帝吧。”甲午这一天,刘邦就在氾水的北岸宣布称帝。
从这段记述中我们知道,刘邦当皇帝时是被众大臣们一致推上皇位的。这么顺顺利利地在大家一致地拥戴下就当上了皇帝,他刘邦还用得着费尽心机地,去编个什么神话故事来蒙人吗?没有必要啊。而当刘邦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后,也只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需要,他就当皇帝吧。他没说我是神,或者我有神的帮助,就是没有你们这些诸侯将相的拥戴,我也能当这个皇帝啊。可见那种说刘邦称帝后将自己神话,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君临天下的神,或者是自己的皇权为神授,意在警告他人不得染指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二是刘邦曾明确地把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归功于手下的功臣,而不是自己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本事,更不关什么神的事。原文是这样说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这段君臣之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把自己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能重用人才。项羽不能得天下的原因,亦在于不重用人才,根本就连神的影子都没提。有这两个犹如铁板钉钉的实实在在的记述,请问你还有理由认为那是刘邦称帝后,为美化自己的皇权神授而自我杜撰的骗人故事吗?我当然倾向于,关于刘邦的神话实际上是他本人自我杜撰的说法。但这些所谓的杜撰,不应该是在他处于顺境和成功的时候编造的,因为实在没有那个必要去费脑筋。只有在他遇到了某种困难,或者为了实现某种愿望,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凭着自身现有的条件,以及直来直去的行事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或者想要实现某种愿望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替自己编造个神话把自己武装起来。所以我认为《高祖本纪》里,阐述刘邦是其母与神龙相交所生的那段有名的开篇,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刘邦本人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顺利圆满地达成与吕雉的喜结连理。
因为,这桩婚姻对刘邦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最后化为泡影,那对他的打击也将太大了。因此对这件事,他不能不大费心思。有了上次为免除债务而在酒店耍把戏的启示,刘邦肯定会联想到神或许能再次帮助自己。他不能不暗自惊喜,当这个神再次附着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就不再是那个又穷又老的刘季了,也不是那个比起沛令来官阶更小的刘亭长了。把自己武装起来的神,不但会解除吕老太的反对,免除自己缺乏聘礼的尴尬,而且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价,扫除了自己面对一个美女时的自卑感。他可以不用像一个被施舍的乞讨者那样,低三下四地去对施舍者感恩戴德,也用不着小心谨慎地去俯就这个大家闺秀。(如果那样,自己作为大老爷们的颜面还有吗?)相反,他可以反客为主,通过这个故事,理直气壮地告诉吕雉,你大家闺秀又怎么了?嫁给老子你难道不爽吗?觉得亏了吗?我刘季可不是你们一般的俗人,我是神!娶你那是抬举你,你懂吗?是你祖上积了德,才让你来服侍我。
从与项羽的争斗中,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刘邦那种要强不愿输人一等的性格,在娶吕雉为妻的这件事上,是不会不有所表现的。就这样,在吕公的别有用心和刘邦的一番糊弄之下,本来就很迷信的吕老太也就将信将疑,不再反对了。而少不更事的吕雉,不管爽与不爽,也就只好从媒妁之言,听父母之命了。
关于媒人之事,我在这里还想再多说几句,好进一步说明,刘邦娶吕雉是极有可能让媒人出面正式提亲的。而媒人提亲时的说辞,很可能就是刘邦所教。因为这关系到他能不能顺利成功地娶到吕雉,能不能成就自己美满婚姻的大事。对此,媒人的说辞可以说太重要了。他对媒人所说的内容,不能不事先过问,不能不有所参与。也许会有人反驳说,刘邦是一个不拘礼数,不拘小节的人。更何况吕公已表示要嫁女给他,因此他已没有必要去请媒人。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对于古代礼法礼制下的婚姻不了解,要么就是对其还不甚了解。
有周以前,“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列子·汤问》)。就是说在周朝以前,男女之间可以随便往来结合,没有人说三道四,出面干涉。但是周朝建立后,统治者们就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人们关系和行为的礼法礼制,这其中就包括有对婚姻行为的规范。在古代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媒人的作用,甚至把媒人看作是,构成婚姻关系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古老的《诗经》里就曾多次提到媒人的作用。例如《诗经·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南山》和《诗经·伐柯》也都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意思都是说,要娶妻子没有媒人是不行的。就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也曾情绪激动地宣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还有一则真实的小故事,更能说明媒人在当时的婚姻构建中,是多么的重要。《战国策·齐六》载:“齐闵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与私焉。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无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终身不睹。”此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也有记载。太史敫认为自己的女儿没有经过媒人的介绍,就与人私通的行为,是对自己的莫大侮辱,那怕和女儿私通的是本国的国王也不行。为此他不惜与女儿彻底决裂,终身不与其相见。可见当时“媒妁之言”比“父母之命”还要重要。因为有的当事人其父母可能已不在世,或者是不在跟前。但是没有媒妁之言却是万万不可的,是不被社会习俗和礼法精神所接受的。而齐襄王时代离刘邦成婚时,也就仅隔了大约七十年,沛县也紧靠齐地,风俗应该大致相同。
不错,吕雉嫁给刘邦是其父主动许女于他,但让媒人提亲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习俗,也是礼法礼制上的成规。再说,你不让媒人去提亲,人家怎么知道你到底接受没有接受这桩婚事?就算刘邦敢于蔑视习俗,不为礼节所累。但吕家毕竟是体面人家,不似寻常百姓、粗俗市井,面子上的事总还是要讲的吧。况且其母还不乐意此婚事,他刘邦再怎么着也不能不顾及吕母的情绪吧。因此无论从当时的礼法礼制、社会风俗,以及出于对吕家的尊重来看,刘邦都必须请媒人前去提亲。而且做为刘邦本人的终生大事,他也不能草率从事,而不尊重当时的各种规矩。
反过来说,如果刘邦一开始就知道,吕公嫁女给他的真实意图,明白了他葫芦里卖的原来是如此之药,那他就不会煞费心机地将自己如此编排一番了。那样他倒是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躺在家里,等着吕家人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像进贡品一样抬进自己的家门。即便如此,起码的礼数、必要的程序,他也不可能不顾。
本文编号:625459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当地人家根本看不上的穷鬼,刚从邻近单父县迁居而来的吕公,却对刘邦是大为看重,在自家开的一次宴会上,仅仅初次见面,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二十岁左右的宝贝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看到这里,我们肯定要问,这姓吕的老头是喝多了,还是老糊涂了。哪有第一次见面就主动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别人的。而且还是给一个又老又穷的家伙。正常人能这样做吗?况且姑娘吕雉长得如花似玉,不愁找不到好人家呀,干吗非要嫁给各方面条件都不佳的刘邦呢?不但我们要反问,就连吕公的老伴吕老太太听说后都勃然大怒,指着吕公的鼻子吼道:“你平时不是一直很珍爱很心疼咱们的女儿吗?把她当成宝贝似的,还说什么一定要给她找一个大富大贵的好人家。沛县县令和你的关系不一般,对咱家也不错。人家可是既当官又有钱,应当算是你所说的大贵人了。他几次带着彩礼来向咱家提亲,你都没有答应。你今天怎么瞎胡闹,竟要把女儿许配给刘季?刘季哪是什么大贵人呀,简直就是一泡牛粪。你这不是把女儿这朵鲜花插在了牛屎上了吗?不行!这婚事我当娘的说什么也不答应。”对此,吕公的回答也毫不妥协,他说:“这不是你们这些头发长见识短的人所能明了的,女儿的婚事就这么定了。”硬是把女儿给了,在吕老太太看来无论如何也不是什么贵人的刘邦。
从吕老太太的话中我们就能知道,吕雉应该说是长得比较漂亮。如果不是容貌动人,已经二十左右的大龄女青年,是不会让县令大人动心的。这就奇怪了,家境好的人来提亲,吕公不答应,为什么又非要主动把自己的漂亮女儿,嫁给一个当地人家谁都看不上眼的刘邦呢?你说这是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呢?《高祖本纪》上记述了这桩离奇之事的缘由。
说是单父人吕公和沛县县令很要好。吕公因为在家乡单父县惹了祸,为了躲避仇人,于是举家离开了单父县迁移到沛县定居。沛县地界的有权势的人,和大小官吏们听说县令有重要的客人降临,为了讨好县令大人全都拿着财礼前去祝贺。来人中也有萧何,他作为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在宴会上专门负责收受贺礼的事。他对来宾宣布了出席宴会的规矩。他说:“送礼不到一千块钱的人,请坐在大堂之下(古时居所为前堂后室,堂下就是屋外)。”这次刘邦也大摇大摆地来了。作为一个亭长,平素他根本不把县衙中的大小官吏放在眼中,对于萧何也一样。他顺手写了一张假礼单并大声喊道:“我送贺礼一万块钱,”实际上他连一分钱都没带在身上。刘邦的假礼单被送进去后,吕公大为惊讶,赶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门前去迎接刘邦。吕公这个人有一项特长,就是善于给人相面,一见刘邦相貌不凡,就极为敬重,二话不说就把他请到了上座。看到刘邦又没脸没皮地来骗吃骗喝,萧何是又好笑又好气,心里骂道,来骗吃骗喝也就罢了,你不应该没出一万却写一万的礼单呀,等我交账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吕公岂不要怀疑我萧何的人品了,不行我得当众揭这家伙的短,臊一臊他的脸皮,说:“刘季这家伙,经常好用大话来蒙人,能够做成的事却很少。大家都不要把他说的话当真。他这辈子恐怕也甭想挣到一万块钱。还什么贺礼一万。蒙谁呢?”刘邦可不管你萧何说什么,只要吕老先生抬爱让我坐我就坐,于是就直接坐在上座,没向任何人谦让。要知道,这些人里官职比他刘邦大的,地位比他刘邦高的可是大有人在啊,他这样做,可以说是对这些人的一种轻蔑啊。所以原文中说“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宴进行到有一半客人都离开后,此时刘邦也觉得喝得差不多了。不管怎么说,今天又白蹭了一顿酒饭,酒足饭饱了就该告辞了。吕老先生见刘邦起身要走,赶紧用目光示意他先别走。刘邦一看既然主人这么盛情,那就留下来再多喝几杯吧,反正今天是个好日子。到了最后,酒宴结束客人都走完了,吕公这才对刘邦说:“我从小就喜欢给人看相,让我相过面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人了,不过还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我希望你好好珍惜自己。我有个女儿正待字闺中,我愿意把她嫁给你,作为服侍你的妻妾。”接下来当然就是前面曾提到的,吕老太太对吕公的一通怒骂。但是铁了心的吕公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这段恰似戏曲情节的精彩描述,让我们明白了吕公把女儿嫁给刘邦的原因。会相面的人,特别是相面很准的人,在嫁女儿这件大事上,自然是不能含混的。他们必然要找一个面相能够预示其未来会大富大贵的人,来做自己的乘龙快婿。日后娘家的人也可能会跟着沾光啊。所以对于会相面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人的面相不好,那他现在就是家财万贯良田千顷,我的女儿也不会嫁给他。或者说,他现在即便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但是他的面相却预示着未来将要倒霉,那么对不起,他就是重金相聘、厚礼相赠,我的女儿也不会给他,因为搞不好那会要连累人的。比如说,沛县县令就曾向吕公求亲,想娶吕雉而被拒绝,大概就是由于县令大人的面相不被看好。果不其然,数年之后县令大人的脑袋就被人给砍了下来。这就是相面的作用,它能通过人的面相,预知人的福祸休咎以便让人及早地去趋利避害。这也就是身为相面师的好处所在。
吕公就有这样了不起的本事。他能在当地有女儿的父母们都不看好刘邦的时候,一眼就看出了他是个具有超级潜力的人;当人们都看好沛令,认为是个应该高攀的对象时,而吕公已经从该人的骨子里看出了此人前景不妙。所以即便吕公没有女儿,没有侄女无法和刘邦结亲,但是看出了日后他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吕公也一定会将自己的藤蔓,爬伸到这颗眼下看起来还并不茁壮高大的小树上。
那么,吕公给刘邦相面相地准吗?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把女儿嫁给刘邦的做法对吗?明白刘邦历史的人当然都会说,吕公的相面术可是准极了,简直要让我们这些俗人为之倾倒啊!他把女儿嫁给刘邦的作法,在全天下所有有女儿的父母们看来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也是最令人羡慕的决定。道理很简单,因为刘邦后来真的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而吕公的女儿吕雉也成了大汉,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秦始皇虽然是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但史书上并无记有他立皇后的事,也未载二世立后之事,所以吕后可以算作是中国皇后系列的第一人)。事情也可以反过来说,当人们看到刘邦现在做了皇帝,谁又会对当初吕公的眼力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呢?哪一个又不想拥有吕公那样的神奇本领呢?即便刘邦这样的女婿抢不着了,抢个曹参或者周勃来做女婿也成啊。不但当时的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吕公的相面术,就是千百年来不也是几乎没有人敢对此提出异议吗?那么吕公的相面术到底准不准呢?他把女儿嫁给刘邦,真的是因为通过他那百分之百灵验的相面术,看出其人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他人无法与之相比拟吗?面对如此灵验的相面之术,要是还有人敢说,吕公的相面之术以及全天下所有的相面之术,都是骗人的无稽之谈,那他肯定会招致一些人,特别是迷信算命术的人们以及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们的强烈反驳。他们会拿出历史记载中的那些十分准确的相面和算命的例子,来驳斥你对这个古老行当的出言不逊。
比如说,他们就会拿出吕公给刘邦相面的例子(因为这个例子太有名了,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来驳斥你的责难。他们还会拿出和吕公同时代的,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女相面大师——许负的名字,来回应你的挑战:她的相面术可是不容置疑的。许负是何许人也?许负就是那个曾经给刘邦的另一个夫人薄姬相过面的人。当该美人还是别人的老婆而不是刘邦的女人的时候,许负就曾断言,她一定会生一个天子。后来,薄姬的儿子刘恒还真格地就成了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即汉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你说,这个相面的神不神!吕老先生只是含糊地说,刘邦的面相没人能比得上,至于他日后具体会怎样,并没有交待。而这位许老太比起吕老先生更厉害,简直就是个神婆子,竟然能准确地看出,薄姬能生一个当天子的孩子。比起吕公来更是一步到位,直接就告诉你,你将来的事会怎样怎样。真是一个国宝级的人物啊。关于薄姬和许负的事情,目前我们暂且搁下,将来会与读者祥尽讨论。总之囊括了上下五千年的皇皇巨著二十五史中,这类例子那就太多了,简直不胜枚举,有时读来也确实饶有趣味。至于那些不相信什么相面算命术一类的人,面对吕公许负等人的异常精准不容置疑的相术时,就连今人都往往拿不出令人相当信服的论据来反驳。他们只会说一些人云亦云、不着边际的陈词滥调来应对,说出来的话几乎连自己都不能信服,又如何去说服别人呢?因此要想成功地反驳这些荒诞不经的东西,就必须拿出有分量的依据,有内容的东西。而不能只说一些什么后人的附会啦,或者是什么统治者自我编造之类的,言之无物的空话。这样肯定不能起到很好的反驳效果。
当然,无可置疑的是,相面之术和算命占卜之术都是骗人的。再神的人也不可能从人的面相上,或者掐掐自己的手指头,就能预知他人的未来。这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都永远是不可能的。时间机器最多只能够在人的大脑中产生,而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被创造出来。如果吕公真的会相面,并以此能预测未来,那么他就不会不看到,正是他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才导致了日后他们吕氏一族被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对于会相面的吕公来说,难道只会从刘邦的面相上看出什么大富大贵来,而看不出其面相上对他们整个吕氏一族隐藏的杀机吗?如果看不出来,那还叫准吗?比起什么大富大贵来,这可是攸关整个吕氏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啊。然而吕公竟然没有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如此的破绽,两千多年来却罕有人捅破。今天即使有人指出了,也仅是点到为止,没有做进一步的剖析。说明了我们太过于因循守旧,而不善于思辨。你可能会反驳说,吕公虽然没有看出刘邦的面相上还隐藏着对他们吕氏一家的晦气,但他还是猜对了刘邦本人会大富大贵啊。我现在告诉你,那不过是他为了把女儿嫁给刘邦,怕家人反对,同时也是为了拒绝沛令的求婚而找的一个借口而已。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能预见他人将来会如何的特异功能,因为他是人不是神。如果他给人相面真的很准,真的那么神的话,那他就不会把吕雉看得那么珍贵无比,用吕老太的话来说就是“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把吕雉一直看得很珍贵,就说明他把吕雉的面相看错了。把自己女儿的面相都看错了,又怎么能看对他人的面相呢?由此还可以推论,如果他看相看得真的很准的话,那么能看出吕雉面相上的吉相,也就应该能看出她面相上的凶相;能看出刘邦的贵人相,也就应该能看出他面相上隐藏着对他们整个吕氏家族的杀机。要是真能看出,为了他的后代不被灭绝,那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会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相反,他会对刘邦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干脆毫不犹豫地处死吕雉,及早铲除这个祸根。但他却没看出来,你还能说他相面相得很准吗?
然而,不管怎么说,事实上吕公还真把吕雉嫁给了刘邦。而且他之所以把刘邦的面相吹得如何不同一般,在我看来无非是让平时被自己捧上天的宝贝女儿,毫无怨言且顺从地嫁给各方面条件确实都不怎么样的刘邦。特别是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县令已经向吕雉提亲的情况下,让女儿去接受刘邦这个与自己的期望值根本就不相符的男人,吕公就不得不用相面术的鬼话去应付女儿,同时也是为了让家人特别是老伴尽可能地同意自己的这个看似荒唐愚蠢的决定。要是这样说来,难道是他的脑子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难道是他真的把刘邦当成了什么具有开发潜力的对象吗?当然也不是。那他到底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吕氏一家,眼下遇到了一个攸关家族前途命运的大难题。而且还在单父县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的吕公就深信,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才能帮助他们一家人度过这场生死大劫。这就是为什么吕公要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难题呢?这就要从吕公为什么要从原居住地单父县举家迁往沛县说起。
《高祖本纪》上说是因为避仇,吕公才将全家迁到了沛县。就是说,吕公在他的家乡惹了祸结了仇人。而且这个仇还结得很深,差不多是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深仇大恨。并且仇人的势力要远大过吕公在当地的势力,使得吕公在两家的较量中不得不处于下风,随时都有遭到对方毁灭性报复的可能,因为这个吕公才不得不举家背井离乡。而且把家迁离,就说明在家乡已经没法再呆下去。史书上没有提及吕公是干什么职业、什么出身,但从一些迹象上看,很可能是一个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兼做算命先生的大财主。总之他肯定是个很有钱的主,不然怎么会和当官的搞得那么铁呢?——因为职业的原因,吕公可能跑过很多地方,结识过很多人,是个活动能力很强的人物。不但沛县有他的老朋友沛令及其一帮人,估计在周围各县肯定也会有一些亲朋好友。在这些都有可能被朋友接纳的地方,他为什么偏偏选择到沛县去避难呢?难道是为了投奔沛县县令以求得他的庇护吗?我认为有那么一点儿,但那肯定不是主要的。因为单父县离沛县的直线距离也不过一百五十里路左右,当天徒步就能赶到,这么近的距离,仇家还是随时能够前来追杀的。要是仇家偷偷地前来杀人,县令大人也是无法防范的。我想,在离开家乡之前,吕公也一定对周围各县可以被利用的人物都进行了一番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只有从未谋过面的刘邦才能让他们一家免遭仇人的追杀,而安然无恙。而且他也想出了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抓住这个只有他才能看得见的救命稻草。这就是吕公要把家迁往沛县的原因。另外,他在原籍毕竟还有家产、土地,有割舍不下的利益,这也是他没有把家搬得原本可以搬得更远的一个原因吧。虽然吕公之前并没有见过刘邦,不过,没见面不等于对刘邦这个人不了解。由于吕公常常到沛县拜访好友县令时,认识了萧何、曹参等人,从这些人嘴里肯定听到了不少关于刘邦的事。只是不凑巧,一直没有机会见上刘邦。也许有人会说,按照常识沛县县令作为一县之长不是更能保护吕公一家吗?把女儿嫁给他不是更好吗?
不是这样的,县令虽然有权,但总不能动用公家的经费,派几个保镖一天到晚守在你吕家的周围吧。况且,仇家要是派一些蒙面杀手杀你吕家的几个人,放一把火烧了你吕家,县令大人总不能派狱吏捕快到单父县去抓人吧。就算能派人到单父县去,被仇家早已收买的单父县令肯定会出面阻拦。你沛县凭什么派人到我单父县来抓人,你有证据吗?没证据也敢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上抓人?就算能到单父县去抓人,可是我们吕家的人已经被杀了,说什么也都为时已晚。所以我想吕公正是有这样的顾虑,才感到关键时刻沛令是指望不上的。再想想刘邦就不同了。刘邦的身边有一大群各式各样的人物。这些人围绕在刘邦身边,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以刘邦为核心的,具有震慑力的、能够扰动地方的一大民间势力。在县衙中,有萧何、曹参、夏侯婴、任敖等这样一些与刘邦关系密切的官吏做保护伞;在民间,则有樊哙、卢绾、周勃等敢于两肋插刀的兄弟作铁哥们。谁敢惹这样的势力,那不是找死吗?如果能得到这股势力的保护,不但今后可以在沛县安然立足,就是仇家听说后也会不得不放弃报仇的念头。所以这也就是吕公为什么把大女儿嫁给了刘邦之后,又把小女儿嫁给了社会地位更加低下的杀狗匠樊哙的真正原因。
不管怎样,面对随时都会被仇家追杀这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当然是保命重要了。透过吕公打着相面术的幌子,把女儿嫁给刘邦一事,让人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商贾之人的精明打算。沛令之所以能令县中豪杰官吏为之所趋,那是因为权势的作用,人们不得不听其驱使。如果该沛令一旦失去权势,恐怕也不会再有什么人听他的。但刘邦就不同了。在见刘邦之前,吕公肯定早已从萧何等人的口中对刘邦有了深刻的认知。他虽然比较贫穷,没有官方付与的很大权势,但他人缘极广。无论官吏(至少在沛县中),还是社会上的各类人物,他都和他们关系密切。可以说该人掌握了一手非常宝贵的民间资源,而这却是沛令所不具备的。因此和沛令比较起来,刘邦的价值要远大于他。这就好比做生意,一般人会把资金投在县令身上,毕竟人家有权有势呀。但吕公把沛令和刘邦两人进行对比分析后,却看到,沛令虽然和自己的关系不错,但他的权势是不牢靠的。因为当时的法律很严酷,社会矛盾也比较尖锐,搞不好随时有可能丢官罢职。一旦失去权势,不但连个街痞混混都不如,而且处境也很危险,甚至会累及族人。刘邦就不同了。首先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虽然没有沛令那样的表面权力,但由于他是当地官方和民间两方都通交的人物,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吕家如果要想在当地扎根立足,要想使单父县的仇家不敢到沛县来报复吕家,就没有比与刘邦这样的人结成共同体更好的了。同时为了不正面得罪沛令,也为了搪塞家人的反对,吕公只好抬出他的相面术,来遮掩他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真实意图。
做为游走于社会各阶层,交往很广的吕公也不会体验不到,刘邦所具有的能量,是他所生存的土壤环境中滋生出来的,有着极深刻的社会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被铲除,那刘邦这类人的能量也就不会被削弱。而现实是,沛县的这个现实社会是根本不存在被铲除的问题。所以,刘邦所具有的能量在当地的环境中就不可能不存在下去。这就是刘邦的价值所在,也是沛令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拟的。这就是吕公这类精明商人的独到眼光之所在。否则,在沛县的地界,他是不会干也不敢干那种因为把女儿嫁给刘邦,而得罪沛令的事。
特别是在古代,政权建构还不完善,控制力还没有伸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的情况下,民间势力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那种在民间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在关键时刻(或者说在非常时刻)也往往比官员对人民具有更大的动员能力和号召能力。例如后来当刘邦率领了一百多人攻打到沛县城下时,刘邦射向城中的一封号召造反的书信,就让城中的官吏和百姓共同把沛令给杀了。另外秦朝实行的是严刑峻法,而沛令就算本质上不坏,但在沛县也不得不推行秦廷制定的各项苛政,因此他和广大民众的关系自然很紧张,矛盾随时都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跟沛令搞好关系是为了寻求保护,不把女儿嫁给他,是为了避免因与其关系过于亲密而最终会祸及自己。我想这大概也是吕公不把女儿嫁给他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当刘邦得知沛令早就向吕家提亲要娶吕雉时,还敢当仁不让,就更让吕公坚信,刘邦在沛县如果没有能与沛令相抗衡的实力,是不敢与之争高下的。仅凭这一点,吕公就认准了自己的选择。总之,吕公之所以能够在沛令和刘邦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完全是他在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后,得出的正确判断,而决不是靠了他那套什么荒诞不经的相面术。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弄明白了,吕公为什么把女儿嫁给刘邦的真正原因。现在我们再看看,刘邦又是如何面对这个突然降临的意外之喜呢?不用说,刘邦听了之后,一定是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初次一见面,喝了人家的几碗酒,人家就把女儿给了自己做老婆,天下竟有如此的好事?别说你不信,任谁谁听了都不会相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啊。就连吕老太太不都大为震惊吗?当然身为当事人的刘邦,更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此时吕公内心的真正想法,所以心花怒放之后,可能多少又有点担心和顾虑。担心的是,由于吕老太的反对,再加上有县令这么个各方面条件都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吕老头要是一后悔,吕雉这只还没煮熟的鸭子,不是又从自己的锅里飞走了吗?再说,谁又敢肯定那不是老家伙的酒后醉话,过后就不会不认账,就不会反悔?酒场上的话牢靠吗?悬!自己不就是酒后常说大话吗?如果也像我一样是酒后说大话,那到头来不是让我空欢喜一场吗?顾虑的是,就眼下自己这副寒酸相,已经一个半老头子的人,就是娶了吕雉这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能跟你好好过吗?况且自己连份像样的聘礼都拿不出手,婚后吕雉能不小看自己,能服服帖帖地跟自己过吗?我们想想,刘邦兴奋之余能不会想到这些吗?这些事对刘邦来说不都是要解决的难题吗?就目前他的处境来说,又如何能解决好这些难题呢?
刘邦这个人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遇到问题不回避、不放弃,而是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就请别人帮着解决。其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刘邦的这一优点,为其日后能够得到天下,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事情,我们不妨来个虚构性的推测。
——就在吕公向刘邦提出把女儿许给他后的某一天,一刻也不敢耽搁的刘邦,立刻找到一个巧舌如簧的媒婆来到吕家正式提亲。
她说:“吕公啊,你可真是好眼力啊!你一见到刘季就看出了他的面相非常人能比。真是了不起啊。你们知道吗?”说到这里,她两眼又盯着吕老太略微压低了声音,神兮兮地说:“刘季可真是神龙下生的,他不是我们一般的俗人呀。他娘生他前曾在村外的田里干活,累了就躺在大水塘边上困了一会儿。就在这时天阴了起来,还打着雷闪着电,眼看着就要下雨了。刘季他爹就赶紧跑到村外去找老伴,远远看见正在睡觉的刘媪身上趴着一条蛟龙。他爹快走到跟前时,那条蛟龙突然就不见了。刘媪醒来后,说自己梦见刚才曾和一条神龙相交。后来刘媪还真有了身孕,再后来就生下了刘季。你说,刘季不是神龙下生的是什么?而且,前段时间武负和王媪两个开酒店的老婆子,都说刘季在她们的店中喝醉酒的时候,身上就曾出现过龙。她俩看到不止一次两次了,已经有好多次了。现在我们沛县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不信你可以找人问问呀。听说县令也向你们提亲了。嗨,县令算什么呀,他不过是一个凡人,能有多大出息?刘季可就了不得啦,他是下凡的神龙啊。你们别看他现在还不怎么地,估计快显灵了。前些日子酒店老板娘不是已经看到刘季身上显龙了吗?这可是要显灵的预兆啊,用不了多久他就要大富大贵了,到时候你们吕家想不沾光都不行了。而且我也算了,刘季的生辰八字和你们家大姑娘的正好合上。如果不是老天爷暗中有意撮合,那他俩的八字咋对得那么准呢?您二老说,是不是呢?嘻嘻。”吕公一听就明白了,心想这准是刘邦教的。
我认为,《高祖本纪》开篇的第一段话,就是刘邦在这个时候炮制出来的。它既不是什么后人的后人附会,也不是什么刘邦称帝后为美化自己君权神授,而进行的自我杜撰。把一个看似神奇的东西,动不动就说成是后人的附会,我认为这通常是个回避问题的简单说法,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我们完全可以对此种说法嗤之以鼻。至于有人之所以说是刘邦称帝后的自我杜撰,是认为刘邦意在告诉大家,他能够最终取得天下是因为他是神,而不是你们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目的就是借以宣扬他的皇权是上天、是神授予的。但是这种看法,我认为根本就站不住脚,它的可信度甚至还不如附会说,在《高祖本纪》里我们就能找到确凿的证据,给予这种看法以有力的驳斥。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刘邦在消灭了项羽,天下基本上归于太平时,他的诸侯和将相们共同请求他即皇帝位。刘邦是怎样应对的呢?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原文,看看事实到底是什么。原文说: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细微,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古水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境内)之阳。”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诸侯和将相们一起共同请求刘邦做皇帝。刘邦说:“我听说皇帝的称号,是具有贤德的人才能拥有。没有贤德徒具虚表的人,是拥有不了的。我不敢僭取帝位。”群臣们于是就说:“大王从一介平民起事,诛戮暴逆,平定四海。对于有功的人都分给土地、封予王侯。大王如果不接受皇帝的尊号,那么我们这些功臣们对大王的封赏,就会怀疑而不相信。只有您居于天子之位,我们才敢相信您的封赏。所以我们誓死也要大王接受皇帝的称号。”刘邦推让再三,不得已,然后说:“你们都假若肯定地认为,我作为皇帝会有利于国家,那么为了对国家有利,我就不客气了,就当皇帝吧。”甲午这一天,刘邦就在氾水的北岸宣布称帝。
从这段记述中我们知道,刘邦当皇帝时是被众大臣们一致推上皇位的。这么顺顺利利地在大家一致地拥戴下就当上了皇帝,他刘邦还用得着费尽心机地,去编个什么神话故事来蒙人吗?没有必要啊。而当刘邦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后,也只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需要,他就当皇帝吧。他没说我是神,或者我有神的帮助,就是没有你们这些诸侯将相的拥戴,我也能当这个皇帝啊。可见那种说刘邦称帝后将自己神话,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君临天下的神,或者是自己的皇权为神授,意在警告他人不得染指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二是刘邦曾明确地把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归功于手下的功臣,而不是自己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本事,更不关什么神的事。原文是这样说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这段君臣之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把自己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能重用人才。项羽不能得天下的原因,亦在于不重用人才,根本就连神的影子都没提。有这两个犹如铁板钉钉的实实在在的记述,请问你还有理由认为那是刘邦称帝后,为美化自己的皇权神授而自我杜撰的骗人故事吗?我当然倾向于,关于刘邦的神话实际上是他本人自我杜撰的说法。但这些所谓的杜撰,不应该是在他处于顺境和成功的时候编造的,因为实在没有那个必要去费脑筋。只有在他遇到了某种困难,或者为了实现某种愿望,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凭着自身现有的条件,以及直来直去的行事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或者想要实现某种愿望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替自己编造个神话把自己武装起来。所以我认为《高祖本纪》里,阐述刘邦是其母与神龙相交所生的那段有名的开篇,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刘邦本人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顺利圆满地达成与吕雉的喜结连理。
因为,这桩婚姻对刘邦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最后化为泡影,那对他的打击也将太大了。因此对这件事,他不能不大费心思。有了上次为免除债务而在酒店耍把戏的启示,刘邦肯定会联想到神或许能再次帮助自己。他不能不暗自惊喜,当这个神再次附着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就不再是那个又穷又老的刘季了,也不是那个比起沛令来官阶更小的刘亭长了。把自己武装起来的神,不但会解除吕老太的反对,免除自己缺乏聘礼的尴尬,而且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价,扫除了自己面对一个美女时的自卑感。他可以不用像一个被施舍的乞讨者那样,低三下四地去对施舍者感恩戴德,也用不着小心谨慎地去俯就这个大家闺秀。(如果那样,自己作为大老爷们的颜面还有吗?)相反,他可以反客为主,通过这个故事,理直气壮地告诉吕雉,你大家闺秀又怎么了?嫁给老子你难道不爽吗?觉得亏了吗?我刘季可不是你们一般的俗人,我是神!娶你那是抬举你,你懂吗?是你祖上积了德,才让你来服侍我。
从与项羽的争斗中,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刘邦那种要强不愿输人一等的性格,在娶吕雉为妻的这件事上,是不会不有所表现的。就这样,在吕公的别有用心和刘邦的一番糊弄之下,本来就很迷信的吕老太也就将信将疑,不再反对了。而少不更事的吕雉,不管爽与不爽,也就只好从媒妁之言,听父母之命了。
关于媒人之事,我在这里还想再多说几句,好进一步说明,刘邦娶吕雉是极有可能让媒人出面正式提亲的。而媒人提亲时的说辞,很可能就是刘邦所教。因为这关系到他能不能顺利成功地娶到吕雉,能不能成就自己美满婚姻的大事。对此,媒人的说辞可以说太重要了。他对媒人所说的内容,不能不事先过问,不能不有所参与。也许会有人反驳说,刘邦是一个不拘礼数,不拘小节的人。更何况吕公已表示要嫁女给他,因此他已没有必要去请媒人。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对于古代礼法礼制下的婚姻不了解,要么就是对其还不甚了解。
有周以前,“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列子·汤问》)。就是说在周朝以前,男女之间可以随便往来结合,没有人说三道四,出面干涉。但是周朝建立后,统治者们就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人们关系和行为的礼法礼制,这其中就包括有对婚姻行为的规范。在古代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媒人的作用,甚至把媒人看作是,构成婚姻关系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古老的《诗经》里就曾多次提到媒人的作用。例如《诗经·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南山》和《诗经·伐柯》也都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意思都是说,要娶妻子没有媒人是不行的。就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也曾情绪激动地宣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还有一则真实的小故事,更能说明媒人在当时的婚姻构建中,是多么的重要。《战国策·齐六》载:“齐闵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与私焉。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无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终身不睹。”此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也有记载。太史敫认为自己的女儿没有经过媒人的介绍,就与人私通的行为,是对自己的莫大侮辱,那怕和女儿私通的是本国的国王也不行。为此他不惜与女儿彻底决裂,终身不与其相见。可见当时“媒妁之言”比“父母之命”还要重要。因为有的当事人其父母可能已不在世,或者是不在跟前。但是没有媒妁之言却是万万不可的,是不被社会习俗和礼法精神所接受的。而齐襄王时代离刘邦成婚时,也就仅隔了大约七十年,沛县也紧靠齐地,风俗应该大致相同。
不错,吕雉嫁给刘邦是其父主动许女于他,但让媒人提亲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习俗,也是礼法礼制上的成规。再说,你不让媒人去提亲,人家怎么知道你到底接受没有接受这桩婚事?就算刘邦敢于蔑视习俗,不为礼节所累。但吕家毕竟是体面人家,不似寻常百姓、粗俗市井,面子上的事总还是要讲的吧。况且其母还不乐意此婚事,他刘邦再怎么着也不能不顾及吕母的情绪吧。因此无论从当时的礼法礼制、社会风俗,以及出于对吕家的尊重来看,刘邦都必须请媒人前去提亲。而且做为刘邦本人的终生大事,他也不能草率从事,而不尊重当时的各种规矩。
反过来说,如果刘邦一开始就知道,吕公嫁女给他的真实意图,明白了他葫芦里卖的原来是如此之药,那他就不会煞费心机地将自己如此编排一番了。那样他倒是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躺在家里,等着吕家人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像进贡品一样抬进自己的家门。即便如此,起码的礼数、必要的程序,他也不可能不顾。
本文编号:625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62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