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探索汉高祖刘邦及汉初建国元勋硕将之谜
发布时间:2017-08-05 14:06
前 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他那套极端严酷的治国方针,结果本想传之万世的秦朝,在二世元年就暴发了以陈胜为开端的农民大起义。仅仅三年,由刘邦率领的另一路起义军就攻入了咸阳,彻底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又经过了五年,还是刘邦又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再一次地统一了中国。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千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民族是不应该忘掉刘邦这个人的。直到今天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叫汉族,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之所以叫汉语,文字之所以叫汉字,都是因为刘邦这个人以及他所建立的汉朝的缘故。
关于刘邦,人们能够知道他,是得自于一部叫作《史记》的古老历史著作。这部著作同样是出自于二千年前的,一个叫作司马迁的宫廷史官之手。由于司马迁官居太史令,所以这部书最初被人们称作《太史公书》,大概在三国时才有人将其称为《史记》(见《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被定称为《史记》,则是隋唐以后的事了。在这部伟大的著作里,刘邦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前半生被描述的很神奇,但是后人,特别是今人却多不买司马迁的账。在他们看来,与当时的所谓大英雄项羽比较起来,刘邦活脱脱的就是一个乡间无赖、地痞流氓,是一个靠心狠手辣和六亲不认而起家的恶棍。对于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些所谓神奇事例,被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今人更是嗤之以鼻。不是说那是好事者的附会,就是说那是刘邦称帝后,出于维护其政权的需要而自我杜撰出的一些骗人鬼话。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他刘邦之所以能由一介平民,在强手如林的沙场上最终脱颖而出取得天下,实在是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老天爷的帮助,自己绝不是一般的凡人,命中注定是要坐江山的,想不坐都不行,他人想染指也是白搭。就此,有人干脆直接对司马迁本人予以了非难。
他们认为把种种神奇之事加诸在做为帝王的刘邦身上,将其神话,是一种不严谨的治史态度。不过,我却认为问题不在于司马迁如何描述了刘邦,应不应当那样写。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用科学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对刘邦身上出现的那些离谱的不可思议的神奇之事,进行深入地分析给出合理的解释。《诗经》上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人记述历史,一是记载人物和事件以及各方面的事情,二是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前朝史料。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理解人物及事件本身,那又如何来谈借鉴呢?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刘邦这个人,那就不能回避附着在他身上的那些既神奇又神秘的事件,不能把它当成是司马迁历史著作中的败笔,而是把它看成是打开真相的一把钥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探究,也许就能较全面地揭示出一个更近真实的刘邦来。
当然,我的笔触并不仅仅限于刘邦的那些神奇事件,对于他的成功之道和失败不足也都尽可能地有所触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完整地展现刘邦这个人。并且我的兴趣也不仅仅限于刘邦本人,对于项羽、吕后、萧何、韩信、张良等和刘邦有关的人,以及无关的人,如周亚夫、邓通及郭解等等汉初的人物也都有所涉猎。目的就是要揭示一些事情的真相,甚至要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某些事件的成见,如果不能说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的话,至少也希望提供一种有益的探讨。
一、领袖是怎样练成的——刘邦的早期之谜
1 、 显龙之谜
的确,《史记·高祖本纪》一开始就对刘邦进行了神话。书上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文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的母亲在怀他之前曾在睡梦中与神相交合,他的父亲当时也看到一条龙爬在他母亲身上,之后他母亲就有了身孕,又之后就生下了刘邦。
在今人看来,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呀。如果对此有谁还相信这套荒诞不经的鬼话,那他的脑壳里可就真灌进去水了。即使司马迁作为两千前的一个古人去这样写,今人对此也不是没有微辞的。虽说古代的科学还很落后,但是你司马迁是一位历史学家,你写的史书是记述真实历史的著作,不是虚构的小说、戏剧,为什么要把子虚乌有的东西,塞进你的历史大作中呢?要是司马迁知道今人的想法,知道今人会发出这样的责问,为尊重科学起见,他也许会删除开篇的这段文字,或者会多少交待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写。然而遗憾的是,他既没有删除这段文字,也没有对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楚的交待。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云雾的描写,并非仅有此处,书中还多次出现。
要知道,我们读的可是历史著作,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当今的人类,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些神啊龙啊,变成什么人之类的神话当成是真实的历史去认同的。于是,什么后人的附会,或者什么刘邦本人的杜撰之类的看法,就被提了出来,以应对人们的疑问。而且,这已成了当今人们的普遍看法,甚至是官方认定的看法。如果是这样,司马迁只是把所谓的后人附会和刘邦本人的自我杜撰,记述在他的历史著作中而已,算不上是什么瑕疵性的问题。要不要这样写,与他的治史态度是否严谨,应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然而,说是后人的附会或者是刘邦的自我杜撰,我又觉得太过简单,等于什么也没说,还是让人感到如一头雾水。对如此简单且毫无内容的这样两句定论,我是不满意的,想来大家也未必会满意。不满意就应该自己去找答案。历史就是一部教科书,它提出了问题但却往往隐去了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我试着去解开记载在刘邦以及其他人身上的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不解之谜,并试着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之中分析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通过这样,我确实自认为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真正理解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的作用。
不管怎样,有一点我还是很自信的,那就是通过我的叙述以及我所使用的方法,对启迪您的智慧肯定是有益处的。不过在解开《史记·高祖本纪》开篇之谜,也就是刘邦由其母和神龙所交而产生的谜底(对不起,我不能不用“谜底”这样的俗词,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用词)之前,还是让我们先从刘邦在他家乡的小酒馆中,喝醉酒后身上显龙这件事情说起吧。正是对这件事的分析,让我解开了那些发生在刘邦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的不解之谜。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记述刘邦的。《高祖本纪》上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音债)。”别看这段文字很少,但内容却很丰富。作者在这短短的一百零九个字的小片段中,不仅讲述了刘邦的相貌,性格,为人,职业以及个人的好恶,而且还讲了他醉后身上显龙,和两位酒店老板娘为此放弃他所欠旧账的一个小故事。其用字之简洁,描述手法之凝练,可谓神来之笔啊。不过我认为现在重要的是,先弄清刘邦身上是否真的显龙的问题,其他事情可暂且搁在一边。
这个小故事说,刘邦是一个好酒好色之徒,经常到王媪和武负两位老太太各自开的两家酒店中去喝酒。而且喝酒不给现钱,打个白条赊欠着。他醉到以后,这两位老太太经常看见在他身上有龙出现,都感到非常奇怪。以往刘邦每次买酒在店中畅饮,两位老太太都以比别人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给他酒,等见到刘邦喝醉了身上出现龙这样的奇怪现象以后,到了年底盘点,她们就都毁掉了记有刘邦欠账的凭证,从而放弃了他所赊欠的酒钱。
人身上出现龙,这可是非常奇怪的事。如果这两位老板娘真的看到刘邦身上有龙出现,出于敬畏而放弃了他所欠下的酒账,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谁都知道从古到今龙都是不存在的。在过往的生命史里,地球上根本就没有产生过此生物。因此,刘邦身上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出现龙的。既然如此,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会这样写呢?难道是当时就有这样的传说,或者是皇家的档案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更或者是司马迁本人为讨好汉武帝而有意将刘邦加以神话?我认为这三条里,最不可能的就是司马迁为讨好汉武帝这一条了。这是因为一,《史记》一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刘邦的对手及受害者,如项羽、韩信等人的同情,而对刘邦本人则时不时地给以明显的讥讽;二是因为司马迁曾受汉武帝的迫害,所以他不可能再有讨好汉武帝的意愿;三是因为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前,曾不辞辛苦徒步万里,广泛搜集资料长达十年之久的精神,使我不敢相信,一个做事这么认真的人会虚构一个小故事,然后把它塞进自己的著作里以供读者消遣,或者用来消遣读者,这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个如此执着的学问家会去做的事。
在剩下的两条里,我认为都有可能。就是说,司马迁既可能摘抄自皇家档案,也可能采自民间传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且我更倾向于这个传说从刘邦成为这两家酒店的忠实顾客后,就经王媪和武负这两个老板娘之口广泛地流传开了。也就是说,这两位老太太确实在她们的店中,常常看到刘邦身上曾多次地出现过龙这么档子事,千真万确!司马迁记述这件事是没有问题的。非但没有问题,而且通过这件事,反而更能加深我们对刘邦的了解。因此,要想令人满意地解释好刘邦身上出现龙这一神奇的现象,最好还是从刘邦赊账买酒一事上去找答案,问题的突破口就在这里。
根据《高祖本纪》的记述,我们知道,刘邦是个不愿像平常人那样,搞生产经营挣钱补贴家用的人。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他这个人就是既不愿在家中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愿经商打工,就连其父刘太公都认为刘邦游手好闲不会操持家业,不如他二哥刘仲能干。像这样一个人,手里肯定是没有什么闲钱的。尽管没有钱,但刘邦却好酒好色,而这两样又都是要花钱的。没钱要想喝酒搞女人,恐怕是没有那么容易的。虽然说不容易,没钱喝酒还是可以先打张白条的,可以先赊欠着,但是搞女人也想打白条,估计是行不通的。所以《高祖本纪》里就没有刘邦如何没钱,又还要搞女人的记载。大概那时的刘邦,所谓好色也顶多就是多瞟几眼漂亮的女人,或者是和自己的狐朋狗友在一起多聊一些女人的事情,借此自娱自乐而已。
因为手里没钱却又喜欢喝酒,所以刘邦就常常到王媪和武负的酒店中去赊酒喝。两位老板娘开店挣钱是为了谋生,肯定不愿顾客老是赊欠着,但是老熟人,不付现钱就不给酒喝,恐怕面子上也拉不下来。况且他并非不给你钱,只是让你先记着账等日后有了钱再还你,你自己说,你还好意思拒绝吗?即使如此,对待这样厚脸皮的顾客,两位老板娘肯定是不愿接待的。要是你一个来,我们多少还能承受得起,要是你不知好歹地再带上几个穷哥们来,那我们不倒霉死了吗?(刘邦可是好这样干的,他曾常带人到自己的寡嫂家去吃饭。事见《楚元王世家》。)
那么怎样才能让刘邦不再到他们的酒店中来喝酒呢?好象俩人商量好了似的,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你再来喝酒,我们就以高出给别人几倍的价格卖给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打价格战。当然不是低价促销,而是用很高的价格把你刘邦给吓跑。那么,这一着管用吗?对于嗜酒如命的刘邦来说,这一着显然是没什么用的。着虽然不灵,但是面对日益高筑的债台,刘邦免不了要犯难啊。自己手里毕竟没有钱,就是赊欠着,你总有一天也要把账给人家还上不是吗?何况欠的越多你还的也就越多。到时上哪儿去弄那么多钱呢。刘邦的老爹老妈也不是很富裕,让他们替儿子还那么多酒钱,简直等于扒了他们的一层皮呀。朋友倒不少,但总不能开口叫人家替你去还酒账吧。唉,这可真是酒虽好喝,烦心事却难免。不喝吧,已经上瘾了,想戒一时也戒不了呀,继续喝吧,身上又苦于没有银子,真是叫人头疼的事。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点小麻烦难不住爱动脑筋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肯定会时不时地琢磨,怎样才能既不花钱,又能喝上那馋人的美酒呢?一个人若是长时间地把心思都用在寻思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上,再棘手的难题也终究是会找出解决之道的,而且想得越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就越完善。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经历了也许是一次又一次的冥思苦想之后,或者是受到了某件事的启发,有一天刘邦的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他赶忙找到了一条发红的蛇(两千年前人口稀少,生态环境也未遭到破坏,找条蛇大概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接着又找来鸡爪子或鸟爪子几个,把它们插进死蛇的身体里,然后把这条加工好了的蛇揣进自己的怀里,瞅着哪家酒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时,就大摇大摆若无其事地走了进去。像往常一样,刘邦要了一壶酒和两碟菜,接着便大口大口地吃喝起来,过了一会就装醉趴在酒桌上打起鼾来。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刘邦边趴在桌上装睡,边偷眼观察四下里的一切。趁老板娘不注意,以及周围也没有其他人时,他迅速从怀里掏出那条事先加工好的带着爪子的蛇,把它放在自己的头顶上,然后故意大叫一声以引起老板娘的注意。
果不其然,当老板娘寻声望去猛地一眼看见,在刘邦的头顶上竞扭扭曲曲地盘着一条长有爪子的蛇形玩意儿时,顿时吓得她“妈呀”一声,一屁股跌坐在柜台里面的地面上。趁着这个机会,刘邦立刻把死蛇从头顶上拿掉,再掖进自己的怀里。等老板娘战战惊惊地扶着柜台立起来看时,刘邦的头上已经什么也没有了,并且周围凡是她能看到的地方,也没有刚才她看到的那吓人的玩意儿。过了好一会儿,惊魂未定的老板娘这才敢蹑手蹑脚地走到刘邦的跟前,先仔细瞅了瞅,见没有什么异常后,就用手轻轻推了推他。刘邦当然不能让你一推就醒了。他继续装作睡得很沉,或者说醉得很厉害的样子,直到老板娘使劲推他,他才装作不情愿地站起身来,然后又冲着老板娘做了个吓人的鬼脸,接着又手舞足蹈一番后,便踉踉跄跄地走出了酒店。望着刘邦远去的背影,目瞪口呆的老板娘很长时间都没有缓过神来。
同样的把戏,刘邦第二天又在另一家酒店中成功地上演了一遍。之后,他又多次趁两家酒店中没有别的顾客时,只当着老板娘的面表演这套老把戏。当然,先前的蛇变臭了,再去抓一条新的就行了。反正这玩意儿田间、地头以及房前屋后到处都有。这件事自然就像张了翅膀一样,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了。人们议论纷纷,都感到十分奇怪,连看刘邦的眼神也和先前大不一样了。一时间人们到处都传说着,刘邦喝醉酒后身上出现长着爪子的蛇。很快不知是哪位好事者,又把这个说法更推进了一步。有一天,那个好事者当着大家伙的面,对两位老板娘说:“你们两个老婆子给吓昏眼了吧。长爪子的?那哪里是蛇呀。那是龙啊!蛇有长爪子的吗?只有龙才张着爪子,那是天上的龙啊!”喜欢推波助澜向来就是人类的天性。结果刘邦身上显龙的传说立刻就变成了主流说法,没过多久又成了唯一的说法。而这正是刘邦求之不得的,也是王媪和武负两位老板娘之所以能够看到刘邦身上出现龙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说,两位老板娘看到刘邦身上显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说刘邦在表演这套把戏时,只有王媪武负这两位观众,并非笔者本人信口胡编,这可是有确凿证据的。《高祖本纪》上就只说“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并未说有别的顾客也曾见其上有龙。而两位老板娘的眼睛也不可能有特异功能,能看到众人所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就算他们一时眼浊眼花,看到了一些虚幻的景象,但也总不能老是“见其上常有龙”吧。因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刘邦一定是在酒店中没有旁人的时候进行表演的,只让老板娘一人观看。
不用说,刘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两位老板娘不但把自己所欠的酒债给心甘情愿地免掉,而且从此以后还要把自己当神一样地给供起来,好继续为自己免费提供酒喝。如果同时还有别的人在场,那这套把戏很可能就要演砸了。因为说不定有哪个胆大的,会跑到你的身边来看个究竟,那样把戏就会有被拆穿的危险,不但起不到应起的作用,自己的脸面也会丢个净光。这一点刘邦早就想到了,所以绝不能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去摆弄自己的这套把戏,那不是给他们看的,他们只需事后听说并帮着传播就行了。
不管怎么说,刘邦的这个小把戏还是如愿以偿地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家乡有很多人都还
真的把他看成了神。有关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神话,这时候可能也都有影没影地冒了出来。这也并非笔者杜撰。《高祖本纪》上就有:“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一语可以为证。在这种情况下,诸如此类的传说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对待刘邦的态度。过去那些同刘邦交往的人,不论是一本正经的正人君子,还是好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狐朋狗友,此时也肯定对他产生了一定的敬畏。比如《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就能证明。县衙中的官吏们每一个都愿意,或者是容忍着让一个小小的亭长来“狎侮”,即轻侮戏弄,想必他身上一定有什么让这些官吏们所敬畏的东西,否则就不好解释了。至于曾经亲眼目睹刘邦身上出现龙的那两位酒店老板娘,在众口一词地鼓噪下更是把他当成了神龙再现。两个人大概私下里都在嘀咕,神龙来喝你的酒,你还敢向神要钱吗?平常可是磕头求神都求不到的呀。算了,给刘邦喝酒就当是给神上供吧。况且,自从刘邦在两家酒店中喝醉酒后,身上出现龙的事情被传遍四邻八乡后,到两家酒店喝酒的人是越来越多,生意自然也是越做越红火。两家老板娘都争抢着刘邦到自家的店中去做客,对钱的事情却再也不提了。没想到昔日的滚刀肉,竟成了今天的香饽饽。而且到了年底清账的时候,两家老板娘把记有刘邦赊账的竹简干脆折断扔进火炉,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他所欠下的所有旧账,为的是,来年还能把刘邦这样的尊神和财神给请到自己的店中。
古代的时候,人们是很迷信的。尤其是中老年的妇女,更是愚昧得很。(王媪,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是年老的女人。武负虽小点估计也年轻不到哪里去。)刘邦为了能够达到既喝酒又不花钱,同时又能免除以往所欠债务的目的,针对人们的迷信心理而耍出这样的花招,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的推测,不但能够解释《高祖本纪》里有关刘邦喝醉酒后身上显龙一事,而且也能够很好地解释王媪武负两人,为何自动免除刘邦所欠酒债的问题。这样的解释,至少道理上是说得过去的,而且我也是很满意的。因为它既消除了人们对司马迁治史是否严谨的疑虑,也解开了笼罩在刘邦身上其实并不神秘的诡异事件之谜;同时,还让我们能透过原文,更深层次地看到了刘邦的另一些原本不为人所知,或者说没有被公开记述出来的东西。
在此我想顺便提一下,类似的把戏,在距刘邦一千年后的五代时的后梁太祖朱温那里,又同样地给上演了一把。朱温是今天安徽省砀山县人。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时人又称他为朱三。当年刘邦背离秦朝时,就隐藏在砀山县南边不远处的芒砀山里。因此当地人肯定对刘邦的各种传说都有所耳闻,包括刘邦身上显龙的传说。朱温年轻时家里很穷,为了谋生,他的母亲携带他和两个哥哥一起到邻县——萧县的大户人家刘崇家做佣工。由于朱温生性懒惰,所以常常遭到主人刘崇的笞打辱骂。于是,朱三这个懒蛋就想怎样才能既少干活又不被打骂呢?听过刘邦的故事后,我想这家伙一定受了到了启发。并且朱温发现主人刘崇还是个孝子,很听母亲的话,而他的母亲又极富同情心。为了骗取刘崇之母的好感和同情,于是朱温就在老太太面前装乖、装勤快、装嘴甜,为的是让她替自己说话做主。果然朱温的表面功夫没有白下,被蒙晕了的老太太,竟然真的对朱温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好感,以致经常亲自为他梳洗头发。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避免刘崇的肆意打骂。有一天,朱温也找了一条发红的大蛇,趁着刘崇外出,故意在他窝居的小破屋里装睡,不出来干活。他估摸着这样一来,刘崇的老母亲准来叫他。果然,老太太踮着小脚来找朱温,刚一进门,就看到睡在地上的朱温身上竟然盘着一条红光闪闪的大蛇,吓得她赶紧退出房屋,连念弥陀佛。老太太本来就比较同情朱温,当然也很迷信,这下就更把朱温看得不得了了。她把这事当成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告诉了她所能告诉的每一个人。而她的说法又干脆变成了“我曾经看见他熟睡的时候,变成了一条大红蛇”(原文为“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见《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并且还极其认真地告诫她的家人,特别是她的儿子——那个专爱打骂朱温的刘崇,说:“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
虽然,刘崇对母亲所说的事半信半疑,但是从那以后他确实也很少再打骂朱温了。当时正值乱世,不甘就这样度过一生的朱温后来就投奔了黄巢的起义军。在起义军那里,他又是靠着狡诈的骗术,得到了黄巢的信任并逐渐掌握了大权。但在关键时刻他却背叛了起义军转而投靠了唐王朝,进而又骗取了唐王朝的信任,并最终亲手结束了唐王朝的生命,建起了自己的梁王朝,史称后梁。这当然是题外之话,笔者在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正是解开了刘邦显龙的原因,也让我明白了《旧五代史》所记载的朱温化蛇的真正原因。可以说朱温是历史上领悟刘邦显龙把戏,并活学活用的第一人。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不是到处都还有对巫师神婆的话深信不已,对什么神呀佛呀顶礼膜拜的人吗?
关于刘邦的这件事还没有完,因为从这件事里又引出了另一个不能不探讨的话题,那就是刘邦真的像千百年来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流氓无赖吗?
人们把刘邦看成是无赖,最有力的证据,恐怕就是《高祖本纪》里引用其父刘太公对其抱有成见的那句“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刘邦他爹都把他看成是无赖,难道他还不是无赖吗?其实句中的“无赖”是无所依恃、无才能的意思,并非是骂人的那个“无赖”,不信你查查《辞海》和《辞源》就知道了。而且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还有一句也能证明这一点。当时汉文帝对一个小官吏上林尉的表现很不满意,于是批评他说:“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意思就是“官吏不应当像这样吗?上林尉无能(指其没有才能)!”所以认为其父骂其为含有恶棍之意的“无赖”,实在是个误解,并由此得出刘邦是无赖的结论,更是不准确的。
至于说刘邦是流氓,恐怕来源于《高祖本纪》里那句“好酒及色”。大概就是这个“及色”让刘邦与流氓脱不了干系。这就奇怪了,一个男人好色怎么了,难道好色就不正常吗,就是流氓了吗?如果好色进而肆意调戏猥亵妇女,那是流氓。但是,仅仅好色,见了漂亮的女人就想多跟几步,多看几眼,并不对人家动手动脚,也不当人家面说下流话,能说人家是流氓吗?我们看《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但却没有见到他对妇女有所狎侮的记载。实际上男人好色,女人也好色呀。读过一些古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潘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美男。《世说新语·容止》上就有一则关于他的小故事,说“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该事在《晋书·潘岳传》上也有所载,说潘岳来了,妇女们都围过来送给他很多水果;而一个叫张载的丑人来了,小孩们都捡起石头,直到把他打跑为止。同一个故事在两部书里只是文字上略有不同而已,但意思却是相同的。)就连在道德上以保守著称的儒家都认为好色是人的天性。如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上就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再如孟子也曾说过“食色,性也。”按照儒家的意思,好色就和吃饭一样,只不过是人的本能。所以好色是人的天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没有记载并不等于就没有。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分析刘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信口开河就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依据《史记》中的记述,刘邦是个非常好喝酒的人,可是他手里又没有钱。这样的人进酒店要酒喝,只能遇到两种情况:要么被老板轰出去;要么央求老板先记上账,赊欠着,等有了银子再一并还上。如果是一个流氓,他会把桌子一拍,眼一瞪,大声骂道:“什么?他妈的,敢问老子要钱,你就不怕老子把你的店给砸了吗?”这是流氓的嘴脸。
如果是个无赖混混,他会往柜台上一趴,然后嚷道:“给我拿酒菜来,不然我就捣乱,让你的生意没法做下去。”这是无赖的嘴脸。在这种情况下,流氓和无赖们的本性自然是会显露出来的。然而刘邦去两家酒店喝酒,既没有对两个女掌柜的耍横,也没有赖账。为了能赊账喝酒,他甚至允许两位老板娘,以高出给别人几倍的价格卖酒给他。为了免除自己无法偿付的债务,刘邦也只是通过变戏法,让两位老板娘心甘情愿放弃他所欠的债务。请问从这件事上,你还能得出刘邦是流氓无赖的看法吗?再者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刘邦是个流氓无赖,那么在他身边,也必然或多或少会聚集一些流氓无赖。臭味相投吗。但是从《史记》里我们连这帮人的影子都看不到。相反,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正人君子围绕在刘邦的身边。这不正好应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古老理念吗?例如,和刘邦结交很深的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王陵等等,这些人里没有一个像是人们所说的流氓无赖啊。也许你会说,那是作者为避讳刘邦的不足之处,故意隐去了他身边的坏人。不对啊,《史记》中也没有不写刘邦的不足,甚至是让人诟病的地方,凡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啊。如刘邦的好酒好色啦、好大言不惭啦、好骂人啦、好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啦以及攻入咸阳后,就想抢皇宫里的美女和财宝啦,等等。司马迁连刘邦本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都不去隐瞒,干吗要隐瞒他身边的坏人。如果他身边真有那么几个为非作歹的流氓无赖,做为刘邦历史的一部分,我想作者是不会为他隐瞒的。因为不管怎么说,可以只写他们做了坏事,只要不写是刘邦干的,不就行了吗。把这些人的大名写几个出来也无妨啊,也不会有损于刘邦的正面形象啊。
其实,刘邦结交什么样的人,从一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窥测到他交友的大致倾向。《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上说,早在魏国还没有被秦始皇灭亡以前,刘邦就曾徒步好几百里地到西面魏国的一个地名叫外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的民权县,去特意拜访和结交一个叫张耳的人。张耳是什么人?张耳是名士,年轻时曾在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府上做过门客。那么名士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名士是指读书人中已经很有名望,但却没有出去做官,或不愿做官的人,属于既有学问又道德高尚的那一类人。后来可能因信陵君被魏王贬废,张耳就逃亡到了外黄。由于名声很好,外黄的一个很有钱的人家就把自己很漂亮的女儿嫁给了落难中的张耳。刘邦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去结交张耳的。因为《张耳陈馀列传》上说“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靠着老丈人提供的大量钱财,张耳因此得以招来千里之外的宾客。魏国灭亡前张耳还当过外黄的县令,并且为官的声誉也相当的不错,即“名由此益贤”(《张耳陈馀列传》)。而且他的好名声还传播得很远,连陈胜和吴广都早就闻听他的大名。《张耳陈馀列传》上就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的话。就是说,张耳这个人不论做人还是做官,在世上的名声都是非常好的。后来项羽封张耳为赵王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素数闻张耳贤”。(就算张耳当外黄令时,刘邦去拜访他,肯定也不是冲着他的官位去的。外黄令不过是个小小的官职,对人能有多大吸引力?如果真是冲着官位,刘邦的身边就有沛令、单父令,根本没有必要跋涉几百里去巴结个什么外黄令。)刘邦跟张耳交游了好几个月后才离去,可见他对名声好的人是很倾心的。而那时的刘邦也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大家想一想,一个流氓无赖能会不辞辛苦,跋涉数百里去专门结交一个读书人吗?请问,世上会有这样高素质的小流氓吗?别说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正派县吏,不会和一个流氓无赖交往得那么深,就是周勃、樊哙那样的平民百姓,恐怕也不齿于同这样的社会渣滓相交结的。比如说,樊哙就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要是他看到刘邦在调戏某个妇女,我想他不但不会帮凶反而可能会冲上前去赏给刘邦一顿老拳。要知道,他是个连项羽都不怕的人,能怕你一个流氓无赖?后来刘邦攻占了咸阳跑进了皇宫,想肆无忌惮地抢夺那里的美女和财宝,不正是遭到了樊哙的阻拦和劝谏才罢手的吗?皇宫里的女人他都不愿看到被人随意糟蹋,难道就能容忍刘邦去欺负一个平民妇女。
从《史记》的记述中我们得知,樊哙和刘邦在沛县时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按照人的正常交往的逻辑看,萧何樊哙之类的人,显然是不会和一个做为流氓无赖的刘邦相交往的;同样一个做为流氓无赖的刘邦,也是不会去和那些正派的人相交往的。而且有一件事更能说明刘邦是到底怎样的人。《史记·陈丞相列传》上说,“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刘邦和王陵是一个地方的人,很早就有交往,因此王陵之母对刘邦的为人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而她对刘邦的态度无疑是极为肯定的,认为他是个有德行的“长者”,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宁愿自己去死,也要让儿子去追随刘邦。如果刘邦真是一个流氓无赖的话,那我们就不免要发出疑问,哪有老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跟一个坏人交往的,更不用说跟着坏人一条道跑到黑了。
况且后世对刘邦也并非只有负面的评价,有不少英雄豪杰就对他异常地仰慕尊崇。如东晋时后赵的创建者石勒就曾说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兢鞭而争先耳”(见《晋书·石勒载记下》)的话。辽朝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因“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见《辽史·后妃传》,乙室氏和拔里氏皆为后族。)就是说因为仰慕刘邦,石勒放着皇帝都不做了,要甘愿做他的臣子,而辽太祖呢,认为自己都应该姓刘。甚至连朱元璋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刘邦那样的英雄人物。《明史·孔克仁传》上就说,“太祖(指朱元璋)以汉高自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一直到清朝的几乎历代王朝不是为刘邦建庙,就是时不时地对他进行祭典。试问,如果刘邦真是个流氓无赖,能会让世人如此倾心仰慕,如此尊重吗?如果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刘邦贵为帝王的缘故,所以世人就有些不分青红皂白了。然而,同样贵为帝王并且更为显赫的秦始皇,不但无任何朝代为其建庙,对其祭典,除了今人之外,历史上就从未有人对其正面评价过。对了,一提秦始皇你可千万别说那是因为他是反对儒家的,又干过焚书坑儒的事,而后世的皇帝都是尊崇儒家的;别忘了,刘邦对儒家似乎也很反感,他不是动不动张口就骂儒生,甚至还动手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的吗?
刘邦的身上诚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毛病,比如,游手好闲,好说大话,好酒好色,以及不愿老老实实地干农家活等等。但是不论这些毛病有多少,都不足以说明刘邦本人的品质差到可以被认为是流氓无赖的地步。至于千百年来,为什么总有那么几个知识分子会如此奚落刘邦的人品呢?表面上看,是对刘邦这种人的轻蔑,其实潜意识里他们是想要表达出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靠着读书人的帮忙,一个流氓无赖都能取得天下,何况其他多少像点样的人。如果这样去理解,那种把刘邦称作是流氓无赖的意思就不那么单纯了,其真正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它实际上表达了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意愿;以及读书人自感不被重视后,而发出的充满无奈和愤懑之情的长长怨声。因为知识分子们往往难以自建其功,他们必须依附于某个领袖才有可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而事实上知识分子们的这种情绪化的感想,并非没有依据。套用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其《君主论》中所说的一句名言,“历史上那些武装的先知们都取得了胜利,而没有武装的先知们则都失败了。”中国的历史经验也无不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些依靠人才的奋斗者们都取得了胜利,而没有依靠人才的奋斗者们则都失败了。我想这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什么要一直不厌其烦地说刘邦是流氓无赖的真正原因。从这个角度去说刘邦如何如何,已经和实际上的刘邦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这是刘邦为解决自己的难题,大概第一次把神请出来帮助自己。而神的作用也确实名副其实,不废吹灰之力就化解了他人生中的这道难题。这个发现可以说对刘邦有着极深刻的影响,并且还形成了条件反射,以致日后使他还会用起。所以说,《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这件事是真的。也就是说,对于武负和王媪两位老板娘来说,他们的确看到了刘邦身上出现了龙。对于刘邦来说,别人信不信,都不要紧,只要问他要账的两位老板娘信就行。不如此,刘邦所欠的债务就不会被他们自愿免除。要知道,在一个小村庄中,开一个小酒店做的也只能是本小利薄的生意,一般情况下要他们把一个人长期积欠下的债务全免掉,恐怕连门都没有。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靠耍小聪明解决了难题,而不是靠耍流氓无赖的手段去摆平事情。今天那种把刘邦还看成是流氓无赖的作法,不是拾人牙慧就是完全不假思索,抱着成见去误读历史。
本文编号:62528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他那套极端严酷的治国方针,结果本想传之万世的秦朝,在二世元年就暴发了以陈胜为开端的农民大起义。仅仅三年,由刘邦率领的另一路起义军就攻入了咸阳,彻底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又经过了五年,还是刘邦又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再一次地统一了中国。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千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民族是不应该忘掉刘邦这个人的。直到今天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叫汉族,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之所以叫汉语,文字之所以叫汉字,都是因为刘邦这个人以及他所建立的汉朝的缘故。
关于刘邦,人们能够知道他,是得自于一部叫作《史记》的古老历史著作。这部著作同样是出自于二千年前的,一个叫作司马迁的宫廷史官之手。由于司马迁官居太史令,所以这部书最初被人们称作《太史公书》,大概在三国时才有人将其称为《史记》(见《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被定称为《史记》,则是隋唐以后的事了。在这部伟大的著作里,刘邦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前半生被描述的很神奇,但是后人,特别是今人却多不买司马迁的账。在他们看来,与当时的所谓大英雄项羽比较起来,刘邦活脱脱的就是一个乡间无赖、地痞流氓,是一个靠心狠手辣和六亲不认而起家的恶棍。对于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些所谓神奇事例,被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今人更是嗤之以鼻。不是说那是好事者的附会,就是说那是刘邦称帝后,出于维护其政权的需要而自我杜撰出的一些骗人鬼话。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他刘邦之所以能由一介平民,在强手如林的沙场上最终脱颖而出取得天下,实在是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老天爷的帮助,自己绝不是一般的凡人,命中注定是要坐江山的,想不坐都不行,他人想染指也是白搭。就此,有人干脆直接对司马迁本人予以了非难。
他们认为把种种神奇之事加诸在做为帝王的刘邦身上,将其神话,是一种不严谨的治史态度。不过,我却认为问题不在于司马迁如何描述了刘邦,应不应当那样写。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用科学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对刘邦身上出现的那些离谱的不可思议的神奇之事,进行深入地分析给出合理的解释。《诗经》上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人记述历史,一是记载人物和事件以及各方面的事情,二是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前朝史料。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理解人物及事件本身,那又如何来谈借鉴呢?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刘邦这个人,那就不能回避附着在他身上的那些既神奇又神秘的事件,不能把它当成是司马迁历史著作中的败笔,而是把它看成是打开真相的一把钥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探究,也许就能较全面地揭示出一个更近真实的刘邦来。
当然,我的笔触并不仅仅限于刘邦的那些神奇事件,对于他的成功之道和失败不足也都尽可能地有所触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完整地展现刘邦这个人。并且我的兴趣也不仅仅限于刘邦本人,对于项羽、吕后、萧何、韩信、张良等和刘邦有关的人,以及无关的人,如周亚夫、邓通及郭解等等汉初的人物也都有所涉猎。目的就是要揭示一些事情的真相,甚至要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某些事件的成见,如果不能说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的话,至少也希望提供一种有益的探讨。
一、领袖是怎样练成的——刘邦的早期之谜
1 、 显龙之谜
的确,《史记·高祖本纪》一开始就对刘邦进行了神话。书上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文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的母亲在怀他之前曾在睡梦中与神相交合,他的父亲当时也看到一条龙爬在他母亲身上,之后他母亲就有了身孕,又之后就生下了刘邦。
在今人看来,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呀。如果对此有谁还相信这套荒诞不经的鬼话,那他的脑壳里可就真灌进去水了。即使司马迁作为两千前的一个古人去这样写,今人对此也不是没有微辞的。虽说古代的科学还很落后,但是你司马迁是一位历史学家,你写的史书是记述真实历史的著作,不是虚构的小说、戏剧,为什么要把子虚乌有的东西,塞进你的历史大作中呢?要是司马迁知道今人的想法,知道今人会发出这样的责问,为尊重科学起见,他也许会删除开篇的这段文字,或者会多少交待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写。然而遗憾的是,他既没有删除这段文字,也没有对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楚的交待。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云雾的描写,并非仅有此处,书中还多次出现。
要知道,我们读的可是历史著作,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当今的人类,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些神啊龙啊,变成什么人之类的神话当成是真实的历史去认同的。于是,什么后人的附会,或者什么刘邦本人的杜撰之类的看法,就被提了出来,以应对人们的疑问。而且,这已成了当今人们的普遍看法,甚至是官方认定的看法。如果是这样,司马迁只是把所谓的后人附会和刘邦本人的自我杜撰,记述在他的历史著作中而已,算不上是什么瑕疵性的问题。要不要这样写,与他的治史态度是否严谨,应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然而,说是后人的附会或者是刘邦的自我杜撰,我又觉得太过简单,等于什么也没说,还是让人感到如一头雾水。对如此简单且毫无内容的这样两句定论,我是不满意的,想来大家也未必会满意。不满意就应该自己去找答案。历史就是一部教科书,它提出了问题但却往往隐去了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我试着去解开记载在刘邦以及其他人身上的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不解之谜,并试着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之中分析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通过这样,我确实自认为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真正理解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的作用。
不管怎样,有一点我还是很自信的,那就是通过我的叙述以及我所使用的方法,对启迪您的智慧肯定是有益处的。不过在解开《史记·高祖本纪》开篇之谜,也就是刘邦由其母和神龙所交而产生的谜底(对不起,我不能不用“谜底”这样的俗词,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用词)之前,还是让我们先从刘邦在他家乡的小酒馆中,喝醉酒后身上显龙这件事情说起吧。正是对这件事的分析,让我解开了那些发生在刘邦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的不解之谜。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记述刘邦的。《高祖本纪》上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音债)。”别看这段文字很少,但内容却很丰富。作者在这短短的一百零九个字的小片段中,不仅讲述了刘邦的相貌,性格,为人,职业以及个人的好恶,而且还讲了他醉后身上显龙,和两位酒店老板娘为此放弃他所欠旧账的一个小故事。其用字之简洁,描述手法之凝练,可谓神来之笔啊。不过我认为现在重要的是,先弄清刘邦身上是否真的显龙的问题,其他事情可暂且搁在一边。
这个小故事说,刘邦是一个好酒好色之徒,经常到王媪和武负两位老太太各自开的两家酒店中去喝酒。而且喝酒不给现钱,打个白条赊欠着。他醉到以后,这两位老太太经常看见在他身上有龙出现,都感到非常奇怪。以往刘邦每次买酒在店中畅饮,两位老太太都以比别人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给他酒,等见到刘邦喝醉了身上出现龙这样的奇怪现象以后,到了年底盘点,她们就都毁掉了记有刘邦欠账的凭证,从而放弃了他所赊欠的酒钱。
人身上出现龙,这可是非常奇怪的事。如果这两位老板娘真的看到刘邦身上有龙出现,出于敬畏而放弃了他所欠下的酒账,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谁都知道从古到今龙都是不存在的。在过往的生命史里,地球上根本就没有产生过此生物。因此,刘邦身上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出现龙的。既然如此,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会这样写呢?难道是当时就有这样的传说,或者是皇家的档案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更或者是司马迁本人为讨好汉武帝而有意将刘邦加以神话?我认为这三条里,最不可能的就是司马迁为讨好汉武帝这一条了。这是因为一,《史记》一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刘邦的对手及受害者,如项羽、韩信等人的同情,而对刘邦本人则时不时地给以明显的讥讽;二是因为司马迁曾受汉武帝的迫害,所以他不可能再有讨好汉武帝的意愿;三是因为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前,曾不辞辛苦徒步万里,广泛搜集资料长达十年之久的精神,使我不敢相信,一个做事这么认真的人会虚构一个小故事,然后把它塞进自己的著作里以供读者消遣,或者用来消遣读者,这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个如此执着的学问家会去做的事。
在剩下的两条里,我认为都有可能。就是说,司马迁既可能摘抄自皇家档案,也可能采自民间传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且我更倾向于这个传说从刘邦成为这两家酒店的忠实顾客后,就经王媪和武负这两个老板娘之口广泛地流传开了。也就是说,这两位老太太确实在她们的店中,常常看到刘邦身上曾多次地出现过龙这么档子事,千真万确!司马迁记述这件事是没有问题的。非但没有问题,而且通过这件事,反而更能加深我们对刘邦的了解。因此,要想令人满意地解释好刘邦身上出现龙这一神奇的现象,最好还是从刘邦赊账买酒一事上去找答案,问题的突破口就在这里。
根据《高祖本纪》的记述,我们知道,刘邦是个不愿像平常人那样,搞生产经营挣钱补贴家用的人。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他这个人就是既不愿在家中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愿经商打工,就连其父刘太公都认为刘邦游手好闲不会操持家业,不如他二哥刘仲能干。像这样一个人,手里肯定是没有什么闲钱的。尽管没有钱,但刘邦却好酒好色,而这两样又都是要花钱的。没钱要想喝酒搞女人,恐怕是没有那么容易的。虽然说不容易,没钱喝酒还是可以先打张白条的,可以先赊欠着,但是搞女人也想打白条,估计是行不通的。所以《高祖本纪》里就没有刘邦如何没钱,又还要搞女人的记载。大概那时的刘邦,所谓好色也顶多就是多瞟几眼漂亮的女人,或者是和自己的狐朋狗友在一起多聊一些女人的事情,借此自娱自乐而已。
因为手里没钱却又喜欢喝酒,所以刘邦就常常到王媪和武负的酒店中去赊酒喝。两位老板娘开店挣钱是为了谋生,肯定不愿顾客老是赊欠着,但是老熟人,不付现钱就不给酒喝,恐怕面子上也拉不下来。况且他并非不给你钱,只是让你先记着账等日后有了钱再还你,你自己说,你还好意思拒绝吗?即使如此,对待这样厚脸皮的顾客,两位老板娘肯定是不愿接待的。要是你一个来,我们多少还能承受得起,要是你不知好歹地再带上几个穷哥们来,那我们不倒霉死了吗?(刘邦可是好这样干的,他曾常带人到自己的寡嫂家去吃饭。事见《楚元王世家》。)
那么怎样才能让刘邦不再到他们的酒店中来喝酒呢?好象俩人商量好了似的,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你再来喝酒,我们就以高出给别人几倍的价格卖给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打价格战。当然不是低价促销,而是用很高的价格把你刘邦给吓跑。那么,这一着管用吗?对于嗜酒如命的刘邦来说,这一着显然是没什么用的。着虽然不灵,但是面对日益高筑的债台,刘邦免不了要犯难啊。自己手里毕竟没有钱,就是赊欠着,你总有一天也要把账给人家还上不是吗?何况欠的越多你还的也就越多。到时上哪儿去弄那么多钱呢。刘邦的老爹老妈也不是很富裕,让他们替儿子还那么多酒钱,简直等于扒了他们的一层皮呀。朋友倒不少,但总不能开口叫人家替你去还酒账吧。唉,这可真是酒虽好喝,烦心事却难免。不喝吧,已经上瘾了,想戒一时也戒不了呀,继续喝吧,身上又苦于没有银子,真是叫人头疼的事。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点小麻烦难不住爱动脑筋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肯定会时不时地琢磨,怎样才能既不花钱,又能喝上那馋人的美酒呢?一个人若是长时间地把心思都用在寻思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上,再棘手的难题也终究是会找出解决之道的,而且想得越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就越完善。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经历了也许是一次又一次的冥思苦想之后,或者是受到了某件事的启发,有一天刘邦的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他赶忙找到了一条发红的蛇(两千年前人口稀少,生态环境也未遭到破坏,找条蛇大概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接着又找来鸡爪子或鸟爪子几个,把它们插进死蛇的身体里,然后把这条加工好了的蛇揣进自己的怀里,瞅着哪家酒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时,就大摇大摆若无其事地走了进去。像往常一样,刘邦要了一壶酒和两碟菜,接着便大口大口地吃喝起来,过了一会就装醉趴在酒桌上打起鼾来。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刘邦边趴在桌上装睡,边偷眼观察四下里的一切。趁老板娘不注意,以及周围也没有其他人时,他迅速从怀里掏出那条事先加工好的带着爪子的蛇,把它放在自己的头顶上,然后故意大叫一声以引起老板娘的注意。
果不其然,当老板娘寻声望去猛地一眼看见,在刘邦的头顶上竞扭扭曲曲地盘着一条长有爪子的蛇形玩意儿时,顿时吓得她“妈呀”一声,一屁股跌坐在柜台里面的地面上。趁着这个机会,刘邦立刻把死蛇从头顶上拿掉,再掖进自己的怀里。等老板娘战战惊惊地扶着柜台立起来看时,刘邦的头上已经什么也没有了,并且周围凡是她能看到的地方,也没有刚才她看到的那吓人的玩意儿。过了好一会儿,惊魂未定的老板娘这才敢蹑手蹑脚地走到刘邦的跟前,先仔细瞅了瞅,见没有什么异常后,就用手轻轻推了推他。刘邦当然不能让你一推就醒了。他继续装作睡得很沉,或者说醉得很厉害的样子,直到老板娘使劲推他,他才装作不情愿地站起身来,然后又冲着老板娘做了个吓人的鬼脸,接着又手舞足蹈一番后,便踉踉跄跄地走出了酒店。望着刘邦远去的背影,目瞪口呆的老板娘很长时间都没有缓过神来。
同样的把戏,刘邦第二天又在另一家酒店中成功地上演了一遍。之后,他又多次趁两家酒店中没有别的顾客时,只当着老板娘的面表演这套老把戏。当然,先前的蛇变臭了,再去抓一条新的就行了。反正这玩意儿田间、地头以及房前屋后到处都有。这件事自然就像张了翅膀一样,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了。人们议论纷纷,都感到十分奇怪,连看刘邦的眼神也和先前大不一样了。一时间人们到处都传说着,刘邦喝醉酒后身上出现长着爪子的蛇。很快不知是哪位好事者,又把这个说法更推进了一步。有一天,那个好事者当着大家伙的面,对两位老板娘说:“你们两个老婆子给吓昏眼了吧。长爪子的?那哪里是蛇呀。那是龙啊!蛇有长爪子的吗?只有龙才张着爪子,那是天上的龙啊!”喜欢推波助澜向来就是人类的天性。结果刘邦身上显龙的传说立刻就变成了主流说法,没过多久又成了唯一的说法。而这正是刘邦求之不得的,也是王媪和武负两位老板娘之所以能够看到刘邦身上出现龙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说,两位老板娘看到刘邦身上显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说刘邦在表演这套把戏时,只有王媪武负这两位观众,并非笔者本人信口胡编,这可是有确凿证据的。《高祖本纪》上就只说“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并未说有别的顾客也曾见其上有龙。而两位老板娘的眼睛也不可能有特异功能,能看到众人所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就算他们一时眼浊眼花,看到了一些虚幻的景象,但也总不能老是“见其上常有龙”吧。因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刘邦一定是在酒店中没有旁人的时候进行表演的,只让老板娘一人观看。
不用说,刘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两位老板娘不但把自己所欠的酒债给心甘情愿地免掉,而且从此以后还要把自己当神一样地给供起来,好继续为自己免费提供酒喝。如果同时还有别的人在场,那这套把戏很可能就要演砸了。因为说不定有哪个胆大的,会跑到你的身边来看个究竟,那样把戏就会有被拆穿的危险,不但起不到应起的作用,自己的脸面也会丢个净光。这一点刘邦早就想到了,所以绝不能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去摆弄自己的这套把戏,那不是给他们看的,他们只需事后听说并帮着传播就行了。
不管怎么说,刘邦的这个小把戏还是如愿以偿地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家乡有很多人都还
真的把他看成了神。有关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神话,这时候可能也都有影没影地冒了出来。这也并非笔者杜撰。《高祖本纪》上就有:“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一语可以为证。在这种情况下,诸如此类的传说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对待刘邦的态度。过去那些同刘邦交往的人,不论是一本正经的正人君子,还是好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狐朋狗友,此时也肯定对他产生了一定的敬畏。比如《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就能证明。县衙中的官吏们每一个都愿意,或者是容忍着让一个小小的亭长来“狎侮”,即轻侮戏弄,想必他身上一定有什么让这些官吏们所敬畏的东西,否则就不好解释了。至于曾经亲眼目睹刘邦身上出现龙的那两位酒店老板娘,在众口一词地鼓噪下更是把他当成了神龙再现。两个人大概私下里都在嘀咕,神龙来喝你的酒,你还敢向神要钱吗?平常可是磕头求神都求不到的呀。算了,给刘邦喝酒就当是给神上供吧。况且,自从刘邦在两家酒店中喝醉酒后,身上出现龙的事情被传遍四邻八乡后,到两家酒店喝酒的人是越来越多,生意自然也是越做越红火。两家老板娘都争抢着刘邦到自家的店中去做客,对钱的事情却再也不提了。没想到昔日的滚刀肉,竟成了今天的香饽饽。而且到了年底清账的时候,两家老板娘把记有刘邦赊账的竹简干脆折断扔进火炉,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他所欠下的所有旧账,为的是,来年还能把刘邦这样的尊神和财神给请到自己的店中。
古代的时候,人们是很迷信的。尤其是中老年的妇女,更是愚昧得很。(王媪,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是年老的女人。武负虽小点估计也年轻不到哪里去。)刘邦为了能够达到既喝酒又不花钱,同时又能免除以往所欠债务的目的,针对人们的迷信心理而耍出这样的花招,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的推测,不但能够解释《高祖本纪》里有关刘邦喝醉酒后身上显龙一事,而且也能够很好地解释王媪武负两人,为何自动免除刘邦所欠酒债的问题。这样的解释,至少道理上是说得过去的,而且我也是很满意的。因为它既消除了人们对司马迁治史是否严谨的疑虑,也解开了笼罩在刘邦身上其实并不神秘的诡异事件之谜;同时,还让我们能透过原文,更深层次地看到了刘邦的另一些原本不为人所知,或者说没有被公开记述出来的东西。
在此我想顺便提一下,类似的把戏,在距刘邦一千年后的五代时的后梁太祖朱温那里,又同样地给上演了一把。朱温是今天安徽省砀山县人。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时人又称他为朱三。当年刘邦背离秦朝时,就隐藏在砀山县南边不远处的芒砀山里。因此当地人肯定对刘邦的各种传说都有所耳闻,包括刘邦身上显龙的传说。朱温年轻时家里很穷,为了谋生,他的母亲携带他和两个哥哥一起到邻县——萧县的大户人家刘崇家做佣工。由于朱温生性懒惰,所以常常遭到主人刘崇的笞打辱骂。于是,朱三这个懒蛋就想怎样才能既少干活又不被打骂呢?听过刘邦的故事后,我想这家伙一定受了到了启发。并且朱温发现主人刘崇还是个孝子,很听母亲的话,而他的母亲又极富同情心。为了骗取刘崇之母的好感和同情,于是朱温就在老太太面前装乖、装勤快、装嘴甜,为的是让她替自己说话做主。果然朱温的表面功夫没有白下,被蒙晕了的老太太,竟然真的对朱温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好感,以致经常亲自为他梳洗头发。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避免刘崇的肆意打骂。有一天,朱温也找了一条发红的大蛇,趁着刘崇外出,故意在他窝居的小破屋里装睡,不出来干活。他估摸着这样一来,刘崇的老母亲准来叫他。果然,老太太踮着小脚来找朱温,刚一进门,就看到睡在地上的朱温身上竟然盘着一条红光闪闪的大蛇,吓得她赶紧退出房屋,连念弥陀佛。老太太本来就比较同情朱温,当然也很迷信,这下就更把朱温看得不得了了。她把这事当成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告诉了她所能告诉的每一个人。而她的说法又干脆变成了“我曾经看见他熟睡的时候,变成了一条大红蛇”(原文为“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见《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并且还极其认真地告诫她的家人,特别是她的儿子——那个专爱打骂朱温的刘崇,说:“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
虽然,刘崇对母亲所说的事半信半疑,但是从那以后他确实也很少再打骂朱温了。当时正值乱世,不甘就这样度过一生的朱温后来就投奔了黄巢的起义军。在起义军那里,他又是靠着狡诈的骗术,得到了黄巢的信任并逐渐掌握了大权。但在关键时刻他却背叛了起义军转而投靠了唐王朝,进而又骗取了唐王朝的信任,并最终亲手结束了唐王朝的生命,建起了自己的梁王朝,史称后梁。这当然是题外之话,笔者在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正是解开了刘邦显龙的原因,也让我明白了《旧五代史》所记载的朱温化蛇的真正原因。可以说朱温是历史上领悟刘邦显龙把戏,并活学活用的第一人。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不是到处都还有对巫师神婆的话深信不已,对什么神呀佛呀顶礼膜拜的人吗?
关于刘邦的这件事还没有完,因为从这件事里又引出了另一个不能不探讨的话题,那就是刘邦真的像千百年来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流氓无赖吗?
人们把刘邦看成是无赖,最有力的证据,恐怕就是《高祖本纪》里引用其父刘太公对其抱有成见的那句“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刘邦他爹都把他看成是无赖,难道他还不是无赖吗?其实句中的“无赖”是无所依恃、无才能的意思,并非是骂人的那个“无赖”,不信你查查《辞海》和《辞源》就知道了。而且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还有一句也能证明这一点。当时汉文帝对一个小官吏上林尉的表现很不满意,于是批评他说:“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意思就是“官吏不应当像这样吗?上林尉无能(指其没有才能)!”所以认为其父骂其为含有恶棍之意的“无赖”,实在是个误解,并由此得出刘邦是无赖的结论,更是不准确的。
至于说刘邦是流氓,恐怕来源于《高祖本纪》里那句“好酒及色”。大概就是这个“及色”让刘邦与流氓脱不了干系。这就奇怪了,一个男人好色怎么了,难道好色就不正常吗,就是流氓了吗?如果好色进而肆意调戏猥亵妇女,那是流氓。但是,仅仅好色,见了漂亮的女人就想多跟几步,多看几眼,并不对人家动手动脚,也不当人家面说下流话,能说人家是流氓吗?我们看《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但却没有见到他对妇女有所狎侮的记载。实际上男人好色,女人也好色呀。读过一些古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潘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美男。《世说新语·容止》上就有一则关于他的小故事,说“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该事在《晋书·潘岳传》上也有所载,说潘岳来了,妇女们都围过来送给他很多水果;而一个叫张载的丑人来了,小孩们都捡起石头,直到把他打跑为止。同一个故事在两部书里只是文字上略有不同而已,但意思却是相同的。)就连在道德上以保守著称的儒家都认为好色是人的天性。如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上就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再如孟子也曾说过“食色,性也。”按照儒家的意思,好色就和吃饭一样,只不过是人的本能。所以好色是人的天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没有记载并不等于就没有。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分析刘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信口开河就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依据《史记》中的记述,刘邦是个非常好喝酒的人,可是他手里又没有钱。这样的人进酒店要酒喝,只能遇到两种情况:要么被老板轰出去;要么央求老板先记上账,赊欠着,等有了银子再一并还上。如果是一个流氓,他会把桌子一拍,眼一瞪,大声骂道:“什么?他妈的,敢问老子要钱,你就不怕老子把你的店给砸了吗?”这是流氓的嘴脸。
如果是个无赖混混,他会往柜台上一趴,然后嚷道:“给我拿酒菜来,不然我就捣乱,让你的生意没法做下去。”这是无赖的嘴脸。在这种情况下,流氓和无赖们的本性自然是会显露出来的。然而刘邦去两家酒店喝酒,既没有对两个女掌柜的耍横,也没有赖账。为了能赊账喝酒,他甚至允许两位老板娘,以高出给别人几倍的价格卖酒给他。为了免除自己无法偿付的债务,刘邦也只是通过变戏法,让两位老板娘心甘情愿放弃他所欠的债务。请问从这件事上,你还能得出刘邦是流氓无赖的看法吗?再者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刘邦是个流氓无赖,那么在他身边,也必然或多或少会聚集一些流氓无赖。臭味相投吗。但是从《史记》里我们连这帮人的影子都看不到。相反,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正人君子围绕在刘邦的身边。这不正好应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古老理念吗?例如,和刘邦结交很深的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王陵等等,这些人里没有一个像是人们所说的流氓无赖啊。也许你会说,那是作者为避讳刘邦的不足之处,故意隐去了他身边的坏人。不对啊,《史记》中也没有不写刘邦的不足,甚至是让人诟病的地方,凡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啊。如刘邦的好酒好色啦、好大言不惭啦、好骂人啦、好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啦以及攻入咸阳后,就想抢皇宫里的美女和财宝啦,等等。司马迁连刘邦本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都不去隐瞒,干吗要隐瞒他身边的坏人。如果他身边真有那么几个为非作歹的流氓无赖,做为刘邦历史的一部分,我想作者是不会为他隐瞒的。因为不管怎么说,可以只写他们做了坏事,只要不写是刘邦干的,不就行了吗。把这些人的大名写几个出来也无妨啊,也不会有损于刘邦的正面形象啊。
其实,刘邦结交什么样的人,从一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窥测到他交友的大致倾向。《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上说,早在魏国还没有被秦始皇灭亡以前,刘邦就曾徒步好几百里地到西面魏国的一个地名叫外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的民权县,去特意拜访和结交一个叫张耳的人。张耳是什么人?张耳是名士,年轻时曾在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府上做过门客。那么名士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名士是指读书人中已经很有名望,但却没有出去做官,或不愿做官的人,属于既有学问又道德高尚的那一类人。后来可能因信陵君被魏王贬废,张耳就逃亡到了外黄。由于名声很好,外黄的一个很有钱的人家就把自己很漂亮的女儿嫁给了落难中的张耳。刘邦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去结交张耳的。因为《张耳陈馀列传》上说“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靠着老丈人提供的大量钱财,张耳因此得以招来千里之外的宾客。魏国灭亡前张耳还当过外黄的县令,并且为官的声誉也相当的不错,即“名由此益贤”(《张耳陈馀列传》)。而且他的好名声还传播得很远,连陈胜和吴广都早就闻听他的大名。《张耳陈馀列传》上就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的话。就是说,张耳这个人不论做人还是做官,在世上的名声都是非常好的。后来项羽封张耳为赵王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素数闻张耳贤”。(就算张耳当外黄令时,刘邦去拜访他,肯定也不是冲着他的官位去的。外黄令不过是个小小的官职,对人能有多大吸引力?如果真是冲着官位,刘邦的身边就有沛令、单父令,根本没有必要跋涉几百里去巴结个什么外黄令。)刘邦跟张耳交游了好几个月后才离去,可见他对名声好的人是很倾心的。而那时的刘邦也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大家想一想,一个流氓无赖能会不辞辛苦,跋涉数百里去专门结交一个读书人吗?请问,世上会有这样高素质的小流氓吗?别说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正派县吏,不会和一个流氓无赖交往得那么深,就是周勃、樊哙那样的平民百姓,恐怕也不齿于同这样的社会渣滓相交结的。比如说,樊哙就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要是他看到刘邦在调戏某个妇女,我想他不但不会帮凶反而可能会冲上前去赏给刘邦一顿老拳。要知道,他是个连项羽都不怕的人,能怕你一个流氓无赖?后来刘邦攻占了咸阳跑进了皇宫,想肆无忌惮地抢夺那里的美女和财宝,不正是遭到了樊哙的阻拦和劝谏才罢手的吗?皇宫里的女人他都不愿看到被人随意糟蹋,难道就能容忍刘邦去欺负一个平民妇女。
从《史记》的记述中我们得知,樊哙和刘邦在沛县时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按照人的正常交往的逻辑看,萧何樊哙之类的人,显然是不会和一个做为流氓无赖的刘邦相交往的;同样一个做为流氓无赖的刘邦,也是不会去和那些正派的人相交往的。而且有一件事更能说明刘邦是到底怎样的人。《史记·陈丞相列传》上说,“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刘邦和王陵是一个地方的人,很早就有交往,因此王陵之母对刘邦的为人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而她对刘邦的态度无疑是极为肯定的,认为他是个有德行的“长者”,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宁愿自己去死,也要让儿子去追随刘邦。如果刘邦真是一个流氓无赖的话,那我们就不免要发出疑问,哪有老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跟一个坏人交往的,更不用说跟着坏人一条道跑到黑了。
况且后世对刘邦也并非只有负面的评价,有不少英雄豪杰就对他异常地仰慕尊崇。如东晋时后赵的创建者石勒就曾说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兢鞭而争先耳”(见《晋书·石勒载记下》)的话。辽朝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因“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见《辽史·后妃传》,乙室氏和拔里氏皆为后族。)就是说因为仰慕刘邦,石勒放着皇帝都不做了,要甘愿做他的臣子,而辽太祖呢,认为自己都应该姓刘。甚至连朱元璋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刘邦那样的英雄人物。《明史·孔克仁传》上就说,“太祖(指朱元璋)以汉高自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一直到清朝的几乎历代王朝不是为刘邦建庙,就是时不时地对他进行祭典。试问,如果刘邦真是个流氓无赖,能会让世人如此倾心仰慕,如此尊重吗?如果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刘邦贵为帝王的缘故,所以世人就有些不分青红皂白了。然而,同样贵为帝王并且更为显赫的秦始皇,不但无任何朝代为其建庙,对其祭典,除了今人之外,历史上就从未有人对其正面评价过。对了,一提秦始皇你可千万别说那是因为他是反对儒家的,又干过焚书坑儒的事,而后世的皇帝都是尊崇儒家的;别忘了,刘邦对儒家似乎也很反感,他不是动不动张口就骂儒生,甚至还动手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的吗?
刘邦的身上诚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毛病,比如,游手好闲,好说大话,好酒好色,以及不愿老老实实地干农家活等等。但是不论这些毛病有多少,都不足以说明刘邦本人的品质差到可以被认为是流氓无赖的地步。至于千百年来,为什么总有那么几个知识分子会如此奚落刘邦的人品呢?表面上看,是对刘邦这种人的轻蔑,其实潜意识里他们是想要表达出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靠着读书人的帮忙,一个流氓无赖都能取得天下,何况其他多少像点样的人。如果这样去理解,那种把刘邦称作是流氓无赖的意思就不那么单纯了,其真正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它实际上表达了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意愿;以及读书人自感不被重视后,而发出的充满无奈和愤懑之情的长长怨声。因为知识分子们往往难以自建其功,他们必须依附于某个领袖才有可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而事实上知识分子们的这种情绪化的感想,并非没有依据。套用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其《君主论》中所说的一句名言,“历史上那些武装的先知们都取得了胜利,而没有武装的先知们则都失败了。”中国的历史经验也无不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些依靠人才的奋斗者们都取得了胜利,而没有依靠人才的奋斗者们则都失败了。我想这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什么要一直不厌其烦地说刘邦是流氓无赖的真正原因。从这个角度去说刘邦如何如何,已经和实际上的刘邦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这是刘邦为解决自己的难题,大概第一次把神请出来帮助自己。而神的作用也确实名副其实,不废吹灰之力就化解了他人生中的这道难题。这个发现可以说对刘邦有着极深刻的影响,并且还形成了条件反射,以致日后使他还会用起。所以说,《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这件事是真的。也就是说,对于武负和王媪两位老板娘来说,他们的确看到了刘邦身上出现了龙。对于刘邦来说,别人信不信,都不要紧,只要问他要账的两位老板娘信就行。不如此,刘邦所欠的债务就不会被他们自愿免除。要知道,在一个小村庄中,开一个小酒店做的也只能是本小利薄的生意,一般情况下要他们把一个人长期积欠下的债务全免掉,恐怕连门都没有。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靠耍小聪明解决了难题,而不是靠耍流氓无赖的手段去摆平事情。今天那种把刘邦还看成是流氓无赖的作法,不是拾人牙慧就是完全不假思索,抱着成见去误读历史。
本文编号:625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62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