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博物馆展陈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15 20:14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
当代艺术,异彩纷呈。一方面,随着形形色色的新材料、新手段、新形式的出现并介入版画、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令传统艺术呈现出实验性和多元化的特征。无论是泥土、墙漆、沥青、血液、惰性气体、稻草、灰烬、骨骼、商品包装盒、生活垃圾等种种匪夷所思的材料,还是包裹、蜡染、数字技术、影像技术等种种标新立异的手段,大大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与界线。另一方面,文化多元主义思想的滥觞、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力量的角逐、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革命与观念革命、消费社会的形成、环境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提高等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催生了五光十色的新艺术门类与艺术流派。无论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关系艺术,还是种种无法确切界定的跨界艺术,都在打破着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和框架,在挑战艺术自身定义的同时,也丰富着艺术定义的内涵。当代艺术已成分裂为无数碎片,越界、悖论、矛盾、模糊成为常态。
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与实验性给这些作品的博物馆展陈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作品的形式、材料、媒介、理念变得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空间布局与展陈方式势必要发生相应变革,以期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最大限度地传递出作品的理念。这其中不但涉及展厅尺寸、展厅布局、展厅功能、周边环境等等方面,而且涉及光环境、氛围营造、展品安全、展品布置、展品分类、观众参与度等更为复杂的方面。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展陈问题是博物馆无法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代艺术与博物馆展陈是本人一直在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前者吸引我的是其内在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后者吸引我的则是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而前者又在多方位、多角度地影响着后者。通过本文的撰写,本人希望可以对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展陈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和研究,梳理一些相关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拟从当代艺术作品的特点,特别是新媒介、新材料、新手段、新门类等的介入入手,梳理当代艺术作品的多元性与实验性给博物馆艺术作品的展陈带来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为解决当代艺术博物馆展陈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概述
关于当代艺术与博物馆展陈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整体而言,关于当代艺术的研究较多,而对其与博物馆展陈关系的研究较少;相关资料中论文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而专著则数量较少,起步也较晚。
1)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1987年郑胜天发表在《美术》上的论文《从洛杉矶当代美术馆谈起》算是最早的尝试之一了。文章中有两个段落举了一些该馆中当代艺术作品及陈列方式相配合的例子,但并未展开讨论。1991年韩宝山发表在《世界建筑》上的论文《世界博物馆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二战以来欧美与日本的博物馆建设潮进行了概述,其中有一小节提到当代艺术作品,特别是非实物形式的艺术品的收藏已经“影响到博物馆的构成内容和建筑布局方式”。1999年旅法策展人费大为发表在《美术观察》上的《当代艺术的展览和展览策划》对当代艺术的特色及其对展览策划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不过,由于依据的是作为策展人的个人体验,因此理论性和综合性上稍有欠缺。在90年代博物馆热的带动下,21世纪初开始,探讨当代艺术与博物馆展陈的论文突然增多,涉及展品选择、清理、布置、保存等各方各面,如2000年鲁虹的《加强美术馆与现当代美术的互动性》;2001年及云辉的《美术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余中元的《当代美术馆的内部空间》;2005年贾方舟的《21世纪:中国的美术馆时代——兼论美术馆在当代美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近年来,这方面的论文更是出现了数量与深度上的飞跃。仅就2013年而言,迄今为止,已有上百篇论文发表,如曹丽平发表在《美术》上的《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美术馆空间》等。较之世纪初,这些论文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都有了不小的提高。于此相应,21世纪初开始,相关的学位论文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张颉的硕士论文《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性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特点进行了反思。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冯海鸥的硕士论文《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改造研究》结合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改造的实例,对当代艺术展陈理念、特点、展览空间特性等各方面进行了思考,涉及到了当代艺术展陈的各方各面。
.............................. 

2. 博物馆艺术展陈概述

2.1. 博物馆艺术展陈的历史
伴随着历史上第一所博物馆的建立,博物馆展陈的历史便已开始。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建立的“缪斯神庙”已具备保护与研究艺术品的功能,被认为是博物馆的雏形。“museum”一词即源自希腊语“mouseion”,意为“供奉缪斯女神之所”1。之后,从古罗马的府邸、神殿,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教堂、修道院、宫殿、城堡都收藏有大量珍宝,包括当时艺术家的心血之作。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当属美蒂奇家族的收藏。
不过,这些收藏中虽然不乏质量极高、数量浩渺者,但多是为了供拥有者或少数人欣赏的,与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有一定的差异。根据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博物馆定义,即国际博物馆协会2007年颁布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2。鉴于社会服务功能、公共性、非营利性等特性,英国1683年正式向公众开放的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吉博物馆可视为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1753年,以世界美术藏品为核心的大英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共博物馆的诞生。之后,包括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在内的大型博物馆纷纷涌现,博物馆在成为普遍文化存在的同时,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艺术、教育、文化功能。1989年美国博物馆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的非营利性艺术类博物馆已达1200家3。在瑞士,26个洲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艺术博物馆。在艺术博物馆历史最为悠久的欧洲的一些国家,艺术博物馆已突破单一的建筑或建筑群的限制,扩展到整个街区甚至城市,如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德国的德累斯顿,葡萄牙的里斯本,法国的阿维尼翁等,艺术的观念已随着博物馆的遍地开花融入到城市的血液中。
19世纪初以来公共博物馆的迅猛发展导致了20世纪初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涌现。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最为引人瞩目的成就包括1929年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与1937年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之后,日本东京的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1957年),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1977年),泰特现代美术馆(2000年),韩国国家现当代美术馆(2013)等大批大大小小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与展陈在变得更加多元化。
................................

2.2. 传统的博物馆艺术展陈方式
诞生伊始,博物馆艺术品展陈就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领域,涉及建筑学、博物馆学、心理学、艺术史、工程学、传播学、美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五花八门的学科门类。这种跨学科性决定了博物馆艺术品展陈的复杂性,也显示了它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正如拜耶所言,展览设计是“大众传播与集体努力和影响的力量与多种媒体的顶点。视觉传播的整合方式组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复合体;语言作为形象的印刷(载体),图片、绘画、照片、雕塑物、材料和外表、色彩、光线、运动、影片、图表等等都是作为符号象征,所有有形的与心理的方法的运用产生了展览设计的强化和新的设计语汇”5。就微观层面看,博物馆艺术作品展陈指艺术作品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与陈列,涉及空间支持、展品选择、展品布置、技术辅助、媒介选择、参观流线、收支预算等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多种维度,如展品布置又涉及观看距离设计、色彩辅助、说明文字设计等等。

在科技手段日新月异,艺术形式异彩纷呈的今天,因其历史悠久、造价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观众适应性高等优势,传统的艺术展陈手段依然是博物馆艺术作品展陈的主流。简要说来,传统的艺术展陈手段有如下主要特点:
1、以室内展陈为主
出于展品安全、保管等因素,传统的博物馆艺术品展陈多为室内展陈。展品或临时或永久地置于展示、厅堂、走廊等处,常辅之以人工照明系统及通风、隔音、控湿、控温等设施。有些情况下,利用活动性展板等手段,以调整室内空间的结构,方便陈列不同主题或不同类别的艺术品。一些博物馆建筑年代久远,室内空间狭小曲折,光线昏暗,给展览规模、展品类型等造成了一些问题。
2、以静态实物展陈为主
所谓静态实物展示即以画作、雕塑等作品的实物为展示主体,以文字说明、讲解等为辅助手段,向观众单向输出关于艺术品的信息。在展览过程中,展品位置、属性、陈列方式等保持不变,直至展览终结。这是最为原始,最为普遍的艺术品展陈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省事省力,很容易做到展品布置的系统性,同时也能极大限度地利用展览空间,让观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看到更多的作品,缺点是形式单一枯燥,影响了信息传递的趣味性。
3、以探索/发现模式为主
所谓探索/发现模式是就观众的观展过程而言的,指展品以某种方式进行分类或排列,观众进入博物馆后,按指示以制定顺序或方式进行观看。若展览设计合理,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便可接受到展览设计者试图传递的信息和知识,有效完成该次艺术探索/发现。这种模式的缺点也不言而喻。首先,展览设计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姿态成为展览的主导,观众与展品之间互动性差,很难产生共鸣。若是没有对艺术品的高度热情和一定程度的艺术知识,观众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对展览失去兴趣。其次,当展览设计者成为主导,展陈中的艺术品容易受到展览设计者个人知识面、鉴赏水平、兴趣倾向等因素的制约,不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也制约了观众对于艺术品进行自由解读的空间,客观上导致一种不平等的“观众-作品-展览设计者”关系。
.............................

3. 观念艺术的博物馆展陈 .........................................10
3.1. 观念艺术概述 ...............................................10
3.2. 观念艺术对博物馆展陈的挑战 .................................11
4. 特定场所艺术的博物馆展陈 .......................................19
4.1. 特定场所艺术概述 ...........................................19
4.2. 特定场所艺术对博物馆展陈的挑战 .............................20

5. 新媒体艺术的博物馆展陈

5.1. 新媒体艺术概述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到底何谓新媒体艺术,很难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就字面来说,所谓的“新”是相对于“旧”而言,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对于多久以前才算“旧”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没有一个可以明确界定的时间点。同时“新”又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新”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正如有的东西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可能很久以后在人们看来还是“新”的。而对于一些昙花一现的事物,即是过去了没多久,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早已过时了。因此,对于“新”的定义,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新”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样,“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涵盖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流逝动态调整的。马晓翔认为:“新媒体艺术”是个多层面的范畴,泛新媒体艺术层面主要指新媒体(数字)艺术中一切具有艺术性(审美功能)的内容,广义新媒体艺术层面则是用新媒体方式复制传统的艺术作品,狭义新媒体艺术层面即为数字化环境下创作的作品或用非数字方式的新技术、新材质创作的作品,是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或以基因技术、生物技术、新材质为技术支持的,在创作、承载、传播接收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范畴。”21
由于新媒体艺术具有动态性、时间性的特性,因此,在不同时期,新媒体艺术具有不同的含义。每一个历史阶段,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都会被称作“新媒体”。比如1839年银版照相法发明以后,短时间内就成为了社会的新宠,照相作为一种新媒体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到19世纪末随着摄像技术的出现,胶片和马达的结合开创了动态影像的新局面。其后随着科技发展,影像技术又完成了从无声到有声、由胶片到数码、从实物拍摄到电脑CG等诸多方面的技术进步。与此类似的还有计算机信息技术,从最初打孔机的发明到第一台现代计算机,以及其后出现的微型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给时代带来了巨大改变。无论是最初的银版照相法,还是打孔计算机,在刚出现的时候都代表着时代的最新技术,可以被认为是当时所处时代的“新媒体”。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当更先进的技术出现时,原有技术自身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面临着被替换或者被淘汰的命运。与此相应,这些技术身上原本的“新媒体”的标签也会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出现的先进技术。因此,“新媒体”的含义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每一种新媒体最终都会因为技术更替沦为旧媒体,新媒体艺术的含义也会依据新媒体含义的不同而随之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依托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包含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当今时代的新媒体装置艺术、数字艺术、计算机艺术、互联网艺术等,都可以归入新媒体艺术的范畴。本文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讨论,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主要讨论的是数字化环境下的新媒体艺术。
.............................

结语
当代艺术的发展,使得传统艺术从过去单一的形式中走了出来,大大拓展了艺术的边界。艺术不但自身在形式、门类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而且与其他领域产生交叉,从而使艺术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当代艺术多种多样的形式、技术、题材等,使其变得极端复杂多样,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也使得当代艺术作品不再如传统艺术一样单一静止,而是充满了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当代艺术的这一特点对于追求长期性稳定性的博物馆展陈而言无疑形成了一大挑战,博物馆传统展陈模式在面对当代艺术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对此博物馆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
本文以当代艺术给博物馆展陈带来的问题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当代艺术特点的分析,找出了其相对传统艺术给博物馆展陈带来的问题。文中选取观念艺术、特定场景艺术以及新媒体艺术几种常见的当代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几种当代艺术给博物馆展陈带来的问题既具有共性又有区别,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是艺术家观念呈现的问题,所有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可以称为观念艺术作品,抽象的观念如何在博物馆具体的呈现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具有反艺术反收藏的特性,不利于博物馆展陈。第三,当代艺术作品具有形式多样、媒介多样的特色,很多艺术作品的呈现依赖于特定的外部条件或者专业的技术,这给博物馆展陈带来了挑战。第四,与以往作品相比,当代艺术作品更突出时间性、动态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对博物馆展陈提出了更高要求。
收藏与展示艺术作品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这就决定了其对于当代艺术在博物馆展陈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博物馆可以在多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当代艺术在博物馆展陈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文中提到的转变理念、丰富学识、采取辅助手段等。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目前困扰博物馆展陈的问题可能会在未来得到较好的解决。
由于当代艺术的涵义如此广泛,本文无法在文中一一研究,其他一些会给博物馆展陈带来问题的当代艺术没有在文中讨论。如行为艺术无法在博物馆呈现问题、新材料艺术品的展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挖掘。除此之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着重对当代艺术给博物馆展陈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博物馆展陈应采取的对策仅仅进行了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说明,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以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8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b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