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分新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
新形势下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危机管理变得更为开放透明,我国高校危机跨越了传统组织边界,呈现出更多的国际性,其影响更为深远,带来更多深层的问题。同时也使危机管理中的小错误的放大效应也更为明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非常严重。高校危机管理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议题,不容忽视。
一、高校的危机事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人身安全及健康安全事件危及生命安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按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往往是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 时期Ⅲ,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我国正处在这个阶段,同时经历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耕文化传播,社会结构正发生重大变革,也处在危机事件的多发期。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同样面临着危机和挑战。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不仅构成了对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安全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新形势下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危机管理变得更为开放透明,我国高校危机跨越了传统组织边界,呈现出更多的国际性,其影响更为深远,带来更多深层的问题。同时也使危机管理中的小错误的放大效应也更为明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非常严重。高校危机管理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议题,不容忽视。
二、高校的危机事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人身安全及健康安全事件危及生命安全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目前都比较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对一些安全项目有一定的预案管理,例如:火灾防治工作一般抓得比较严格,而从危机管理体系的角度看,缺乏系统管理的机制。一方面,师生对危机管理的“自救”知识十分贫乏,出现危机事件没有相应的知识应对。另一方面,危机管理不是高校的常设机构,临时性质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利于危机管理的系统化建设和完善。
3、高校危机管理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我国关于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许多关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往往是以行政命令和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的,它们缺少制度的刚性、执行的规范性、责任的法定性。在学生发生日常性的伤害处理方面,尽管教育部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它局限于学生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伤害的情况,其他类型危机出现后的处理并未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危机事件的处理提升到诉讼程序,我国现有的部门法《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都没有对学校危机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容易造成争端起伏,诉讼不止。因此,促进高校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非常必要。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即识别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他们的相关种益和这些利益影响组织运行的方式,通过确定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假设和影响方式,处理问题更全面和深入网。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公共政策制定者、公共政策执行者和公共政策对象。高校危机管理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立法、行政机构,高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团体。
1、政府立法、行政机构。高等院校是青年密集的小型社会,聚居着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储备和创造着国家的科研资源,高校安全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的动荡必将引起社会的动乱。高校的稳定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危机管理的有效运作能够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学生家长。作为利益相关者中一个重要群体,家长密切关注高校的动态,对高校危机管理建设能够积极主动的响应和支持。在危机管理建设中,需要吸纳学生家长成为高校危机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群体。通过学生家长这个媒介整合各方面资源,将高校危机管理与社会团体进行融合。
3、高校师生。高校师生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受益者与参与者,高校危机管理不仅保障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需要他们能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参与者,预警期能发现高校危机的潜在威胁,提供信息线索;危机发生时能积极自救;危机发生后能反馈信息。
4、社会团体。当地警方、市民团体、企业实体、新闻媒体等等社会机构正常的工作生活都或多或少的与高校有着关联,高校安全直接牵动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的危机同样对社会团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危机管理战略措施1、高校危机管理系统常态化有序管理,加强预防危机管理领导工作组应作为高校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组织内部有完整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系统作为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交流最频繁、紧密,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相关培训,开会讨论极端性的危机管理部署工作;增强危机管理防范意识,当危机出现时,工作组成员根据危机类型,结合平时训练,及时制定策略和标准化的应急程序,将危机的破坏性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不断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危机管理体系。
2、各利益相关者形成危机管理“联动共同体”从高校危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出发(政府机构、高校组织机构、高校师生、社会团体,见图1)进行认知评价调研,了解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实际需求。根据罗伯特·希斯提出的危机管理的“4R模型”,以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为出发 [31,结合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提交危机管理专家进行筛选,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危机管理的评价指标。 高校危机管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国内建立“大学城”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整合各方面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危机管理同样可以借助“大学城”高校社区平台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政府部门、当地警方、市民团体、企业实体、社区及家长的广泛支持,建立“大学城”高校危机管理委员会,共同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协商,明确各方在危机管理的预防和处理过程中应承担的角色和职责。
加强高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家长来访、电话,参与危机管理,及时了解危机事态的各个过程。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系统,对有危机先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加强高校与媒体良好的互动沟通。将高校危机事件透明化、公开化,呼吁社会各界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开设危机管理课程,将危机培训与教育有机地渗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3、从利益相关者出发加强高校危机管理的“软、硬件”建设设施建设:高校社区内资源共享,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将高校社区内的危机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监控和预报。
本文编号:5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