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具象中的抽象表现因素及之间的相互影响

发布时间:2014-07-24 11:57

  本文是一篇专业文学论文,主要是对具象中的抽象表现因素及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一些介绍。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莫兰迪的绘画只用有限的白、黑和精石、褐橄榄绿等土色,调子暖灰,有限的冷热对比和明暗反差,似乎音色沙哑,却显得温和朴素。莫兰迪的具象绘画不张不扬,静静地帮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又如美国具象画家霍南的《星期日早晨?.画面内容极为简单,一栋两层房的侧面在几乎平射的阳光下一字排开,全是平行线,在窗、门、檐、阶石之间匠心调度,在线形大小、距离分寸之间,有着类似现代结构主义的抽象画面效果。

  所以,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都包含着具象性因素和抽象性因素。具象性和抽象性作为绘画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这种既对立叉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将贯彻绘画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20世纪西方抽象绘画以抽象为形式演进核心的现代艺术,在极简艺术阶段失去了推进的可能性。不仅是赖以推进的抽象冲动在一个世俗社会中丧失殆尽,而且形式演进的自律性链条也彻底断裂了。整个现代艺术坠入了解构之后还能解构什么这样一种茫然无措的末世意识中。人们在艺术家构造的艰深抽象艺术世界中,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艺术只好再次返回具象世界,试图在这里寻找新价值。

  另一方面,抽象绘画在对具象绘画的批判过程中,促使具象绘画重新审视自己,使得艺术家在使用具象绘画的表现手法时,寻求新的发展与表现形式,借用抽象因素,来弥补画面的不足。当现代抽象艺术发展到最高潮时,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并没有因现代艺术的冲击而改变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仍然将艺术表达的方式用具象绘画形式保留下来。但是他们虽然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作为作品的焦点指向,表达的却是隐藏在具象背后的抽象化的观念。美国20世纪最着名的具象画家怀斯,他的具象作品构图奇特,出人意料,在充满诗情画意、神话色彩的画面上,却隐含着莫名的恐惧与忧伤。他的作品饱含深度个体意识和超现实的抽象性,呈现的是现代人的精神特征,即个人被抛向世界时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群体来面对世界的精神矛盾。《房间》作为巴尔蒂斯最为着名的作品之一,仅从标题上就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作品的画面更像是睡梦中的一幕,一裸女、一猫、一保儒。保儒开窗帘,洒入一室并不真实的光线,裸女神色泰然自若,而猫非真猫,冷眼旁观。整个作品充斥了痛苦和快乐的重叠。得意、失意与无奈都暴露在不期而至的阳光里。而黑暗中窥视的猫又显得那么的神秘诡异,它坐在象征伦理的书上,变成无所不在的隐秘化身。作品超脱了寓意、色彩、光感、动静等一切绘丽评议因素,勾起了观者内心略带残忍的无言感觉,相似作品画家创作了很多,通过不厌其烦地描绘许多看似雷同的内容,反映了画家本人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现代具象绘画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物象与客观事实的表象进行表达,这是具象绘画形式进入现代的趋势。具象绘画在摒弃了局限之后,对自然物象与客观事实进行再认识,并逐步深入到对其本质的探讨。对自然物象与客观事实本质因素的抽取,可认为是这一时期具象绘画形式发展的一个原动力。它虽然仍以具象的形式出现,但是已经在精神结构上经过情绪化的处理,是艺术家个人经验的体现,而不再是对自然物象与客观事实的简单再现。这时具象绘画的画面精神结构已经开始转化,更多的倾向于精神结构的抽象化,这是一种超越人的情感体验的转化,笔耕文化推荐期刊,更胜于抽象绘画形式的视觉体验。具象绘画形式与这种抽象化了的精神意识结合起来,产生了抽象式具象绘画的精神结构,画面的具体形象转化为对意识的审美体验。具象绘画摒弃了局限,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抽象绘画给具象绘画带来了解放,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

  这些抽象化精神的表现形式因为带有太多个人因素

  使得具象绘画在现代呈现出多样性,这种状态使得具象绘画形式的本质因素逐步背离非本质因素,不再是为了具象而具象,而是以具象作为表达状态或是精神结构的手段,使得现代具象绘画形式包含越来越多的抽象因素和特征。

  抽象与具象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共同构成了20世纪西方美术,它们均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抽象与具象是在对立中相互渗透、缠绕和融和的,也都是在相互汲取自身发展所需要养分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当下已不再是具象与抽象所能独占艺坛的时代。在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只有立足于生活,把握艺术本质,与时俱进,才能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从而创造出一个多元化、多方位的艺术体系,使人类的艺术形态呈现出繁荣与更新的景象。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