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经济论文,主要阐述了社会经济的当代发展应该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天人合一,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牺牲人类栖居的生态环境与精神家园为代价冲突式的发展、对抗式的发展,发展难以持续,人类面临危险。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应然形态。因此,超越这种发展范式,就成为文明发展的根本诉求及文明研究的根本旨趣。
1 转变发展方式 由经济绩效中心,转到绩效加上公平正义、环境、资源要素,天人合一。引入绿色GDP核算,扣除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损失成本,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改变以经济轴心,重视精神文化需要,抑制无节制的物欲。马尔库塞迈向了艺术审美的文明救赎模式。雅斯贝斯在《文明的起源与目标》中创立了轴心期文明发展史论,把人性等精神文化因素视为文明发展最终决定因素。
改变重产值产量、轻社会效益的统计指标,笔耕文化传播,提倡绿色GDP,改变地方狭隘经济思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将低效益、高污染、高消耗等传统工业逐渐淘汰出局,通过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2 天人合一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与环境相协调的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而不衰。这一人类文明史奇迹,是和中华民族强烈的环境意识与生态智慧密切相关的。林语堂先生曾说:“无论如何,很明显,中国人作为一民族是哲理多于效率的,否则的话,没有一个民族能经受住四千多年的有效率生活的‘高血压’而幸存下来的,四千多年的有效率的生活会毁灭任何民族的”[5]。牟复礼(F.W.Mote)说,“真正中国的整个宇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属于同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它们全都以参与者的身份在一个自发自生的生命程序之中互相作用”[6]。
文明不是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文明是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文明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四千多年的儒家、道家思想,追求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谐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中国的天人合一,可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经济与道德、人与自然之间的均衡。
3 合作协调共赢 社会不经济的原因,在于道德劝说的无效,在于外部性失灵,在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状态。产权与使用权结构失衡,即资源公共性与使用私利性之间的矛盾,也是“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个体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收益而别人付出全部成本,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或社会的利益。由此不可避免地陷入“搭便车”的困境。因此,必须求助于选择性激励的供给或者非集体利益的提供,使得付出努力的个体成员能够得到额外的好处。这需要用法律明细产权,进行制度性的产权安排,明晰公共产权的归属,需要全球监控与国际惩罚制裁措施。联合国、政府真正调节经济活动,对重污染型企业或个人进行惩罚,鼓励环保型企业发展,监督企业的负外部性行为,给予对生态环境保护有贡献者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对造成外部性的活动者征税或给予补贴,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也是一个可行的措施。
本文又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