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与"模仿说"的相关介绍
胸有成竹这一家喻户晓的本土成语什么时候和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这个进口术语扯上了关系?这恐怕得从我们误解,胸有成竹之含义的那天开始。
翻阅成语词典,搜索金山词霸,关于胸有成竹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解释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这一解释其实是说胸中竹与客观的物质的竹是一致的,其结果则是画纸上的竹乃是对于物质的竹的客观呈现,亦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模仿。然究其渊毅,此说谬矣!
胸有成竹吾出自宋苏轼《文与可丽贺笃谷僵竹记》故国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迫其所见;如兔起鹊落;少纵即逝矣。细细研昧,月大悟此胸中、画中之竹已非是所见之物质的竹,而是经观察、酝酿、感悟而得的浸染了国家主观情感意趣之竹,所谓得成竹于胸中者,即酝酿也,所谓少纵即逝者,即灵感之闪现也。对于这种酝酿感悟,郑板桥亦有过十分生动的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炯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种看晨竹而产生勃勃画意。就是作家的酝酿过程。在酝酿成熟之时,就会突然兴至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画家在感悟中描绘出情景交融的展竹之形象,求得摇曳多姿的笼罩在烟光日影与露气中的晨竹之艺术意境。故郑板桥说:意在笔先,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有关在酝酿积累中感悟,从灵感闪现中捕捉到艺术意境的例子,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俯拾即是。宋代董迫的《广川丽跋》曾记曰:画家李成,于山林泉石,积好在心,久则化之,凝念不释,磊落奇蟠于胸中,不得遁而藏也。他日忽见群山横于前者,累累相负而出矣,罗大经《画说》李伯时过太仆卿麟舍,终日纵观御马,至不暇与客谈,积精储神,赏其神骏,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言意落笔,自尔超妙户这种观察、酝酿、感情,严沧浪称为妙话。中国的文艺家们,正是以这种酝酿感情来寻求艺术意境的2故王国维说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见于外物者,皆须央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央之物,锈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人间词话附录》
上述这种经酝酿感悟来达到所追求的意境的方法巧是中国文论中物感说所要求的。物感说与模仿说这一对中西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均是为探讨文学艺术的产生而提出来的.且都认为通过观察、分析客观外物才能使主观意图得以表达2因而有人干脆将二者划上等号。胸有成竹的误读便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二者固然有相通之处,但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大致归结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物感说在要求对客观外物观察的同时更加强调主观的表现。而模仿说在要求主观想象的同时更注重客观的再现。这一差异从两个理论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根植于中西文论与实践创作中,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模仿说他认为模仿就是要将外物惟妙惟肖地描绘下来,只要模仿得逼真,就会给人以快感,就会让人得到审美享受..惟妙惟肖的用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他甚至认为,哪怕是丑恶的形象,哪怕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只要描绘地惟妙惟肖,就能让人感到快感。也就是说,只要描绘得逼真,丑也可以化为美,其对客观再现的推崇已达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一与此相对物!感说则十分注重真实地表现村心情志,在中国,最早明确提出物感说的,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一一《礼记乐记》。自《乐记》提出物感说之后,后代的许多理,仑家皆持此说。感物二字,虽然物为第一性的东西,但外物并不是美的核心,可以说感物只是原因,由感物而萌生情志,由情志而发为歌诗。方是结果。当然,笔耕文化传播,这里并非是说模仿就只是机械地描摹外物,客观再现;而物感说单纯表现主观情志。亚里士多德亦认为模仿出于人的天性并且需借助想象等手段二物感说亦把观察、积累作为感悟的前提条件。只是二者侧重点育所不同。造成差异的另一个层面是二者服务的对象不同,由于物感说主张表现而要表现,则必然要抒情言志,为抒情服务。由于模仿说主张再现而要再现则势必客观地描述现实,为叙事服务。
抒情文学在中国尤为兴盛,而叙事文学则繁荣于西方,这已是大家所公认的。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政治、经济、宗教、思维习惯、社会风俗习惯这些无疑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就提出过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种族包含人的先天的、生理的、遗传的和特定民族诸因素。环境包含物质和社会两重因素,也包括地理气候条件c时代则包含文化和当时占优势的观念等因素.泰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就以这种观点去研究意大利、尼德兰和希腊的艺术。他以希腊气候的温和、多山的地貌、大海的包围、古代生活的简朴来解释希腊雕塑特点的形成原因。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地理环境是最根本,也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文明发源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之后西方文学的特性。古希腊位于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克里特岛等诸多岛屿,在这块不大的区域中,海陆交错,山峦重叠,海洋占了大半面积,无数的小岛星罗棋布,这给古希腊提供了极好的海上交通,再加之群山造成土地贫婿,故人们把目光自然转向了大海,海上的历险与奇遇,金银珠宝的寻求,战争与掠夺等等色彩斑斓的生活给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题材。主于是叙述这些社会生活与人物的史诗、悲剧等等叙事文学就大量产生出来了。西方文论大讲模仿,史诗大讲情节与典型,以及浪漫主义的高度发达元不与这种文学艺术实践密切相关。而与古希腊地理环境相反.中华民族的摇篮一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因而农业高度发展。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陶冶着人们的性情,在男耕女织的生活中.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与大自然和谐交融.虽也需时常面临天灾的挑战,但总体上与自然情景交融,产生了以感物抒情为主的抒情文学。
以上对中西物感说与模仿说异同的比较及其差异的深层次原肉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有关中西文学理论及实践创作的比较,在异中求同,义于同中求异,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学、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且在这比较中,也更有利于对我们自身文明的体悟。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