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农民工弟子进行心理疏导
发布时间:2014-07-27 05:42
1 文化观念:大多数农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于他们在心理的成长方面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要解决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的根源,并不是要拔除他们来自农村的根,而是应该致力于消除他们对于“城市优而农村劣”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差别化带来的自卑感。让他们从传统的农民文化中体味到艰苦朴素和勤劳勇敢的质朴文化,从而引导新时期对于自身文化的新认识,在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时消除自卑心理的根源。
2 家庭因素:与城里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可能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但是,同时他们的父母又有强于一般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过于强烈的要求会使孩子有巨大的压力,过于急功近利的要求也会使孩子的认识观产生偏差,使得孩子忽略了在道德,精神,理想方面的个人追求,转而对于金钱,地位产生极度的渴望,不利于他们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家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更为健康,全面的希冀从而引导孩子在心理上有更为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3 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和老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会给学生发展带来裨益。从研究数据来看,在某些问题上,例如“老师会不会和你交谈?”“你受到老师的表扬吗?”“上课你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吗?”“你经常参加班级活动吗?”等等问题上,参与调查的两间学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单从数据来看,蓝天实验学校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程度上明显高于蓝天第五实验学校。究其原因可能与学校教育有莫大的关联。教师可能是这些农民工子弟平时接触最为多的人群,也是他们给予得到肯定的群体来源。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热爱学习和生活的心理力量。教师要经常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学生在生活上发生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直至学生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用惩罚、责骂等强硬教育方式,坚持正面教育,经常去寻觅、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彰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也应主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课堂中,老师应减轻学生学习、考试负担,积极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艺术性,既可进行直观教学,也可进行有趣的游戏教学。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样让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玩中学习,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 社会建设:社会非歧视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外部的友好环境有助于增加他们的信心和自我认知程度。通过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消除他们的自卑,同时建立更为良性的互动,来增加知识和信息的流通,让他们能够逐步减少因为信息缺乏表现出的不自信。调查中显现出来的“注重典型,忽视建设”的风气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警惕。蓝天实验学校作为常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模范典型的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在配套设施和学校建设上都具备了相当的条件,然后除却这所标兵学校,我们不难想象蓝天系列其他学校在建设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缺乏关注意味着缺乏资金,缺乏资金意味着缺乏建设,试问这些缺乏发展的学校又怎么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发展和心理上的完善呢,只能让他们在拥挤的教室里更加的压抑和委屈,他们没有机会和外部接触,更不能得到外部的关怀和开导。政府应该抛弃“政绩工程,树立典型”的观念,给予相当的关心给更为广阔的群体,以更加完备的建设投入来为外来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更为先进的理念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上几条可以有效地解决不自信、目标的缺失以及文化浮躁的问题,但是要想有能力影响和改变城市的生活规则,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是在这一代农民工子弟成长为社会的主力军之后,由他们通过社会经验的积累自己寻找适当的方法来调整。相信他们终将成为我们。
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心理问题同样可以通过这种后天的“教养”来解决,这就好比孩子们在青春期的社会化,“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我认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同一性问题最先要强调的还是文化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我们的普遍认可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要学习和积极实践,此外,还有我们自身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样是深深融伫在我们的血液里的,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我们现在基本的中国文化。这点认清楚了,我们就有了根基,(我们是应该自信的,因为我们在文化上并不是“无家可归”)在这个稳固的基础上我们再去接触和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也就有的放矢了。用马克思主义判断投资的可行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用中华文明的精华中和协调国际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止于至善。
第二是家庭,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关于目标的定位,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就有两千年前的老子说的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也,则治”,我觉得用在中国经济社会目标的定位上正合适。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目标的设定是随着时间空间改变的,在一个时间点上或者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并不能真实地觉照全部的外在世界,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朝着价值观所认定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即使并没有做到最好,也已经无怨无悔。具体来说,中国经济社会的扩张不能只是资源的挥霍或者喊一句“走出去”的口号,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资源开发多少,分几个时间段来利用,用在什么地方以及朝什么地方走出去,按怎样的产业结构配比走,走出去之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收益,笔耕文化传播,是损人利己,损己利人还是利人利己,等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做起事情来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一个劲往前冲吧。
第三是有点类似于学校或者社会的,关于跨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的文化包容性的构建,这是需要博大的胸怀的,世界经济社会相当于一个让众多经济体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大家需要彼此了解,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减少摩擦和冲突,寻求更为广泛的合作,这就是文化底蕴的体现。
中国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召开,对于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规划也已经对世界公布,这是沁人心脾的历史时刻,真心得希望中国的经济社会走得越来越好,也希望农民工的孩子们能够一天天幸福快乐地成长。
本文编号:7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