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美国消费需求波动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估算

发布时间:2018-07-09 17:19

  本文选题:美国消费 + 中国制造业 ; 参考:《求索》2016年07期


【摘要】: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测度中国制造业对美国消费需求的弹性,并应用极分解平均值法,分解了各种因素对弹性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对美国消费需求的弹性较高,但呈下降趋势。2011年,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对美国消费需求的弹性最高,其次是高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对美国消费需求的弹性最低。1995至2011年,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对美国消费需求弹性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中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对美国消费需求弹性的下降幅度最低。中外产业完全关联作用、美国消费需求结构和美国消费需求总量都对弹性有拉升作用。为了应对美国消费需求波动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不良影响,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密切关注美国消费需求变动趋势,提前做好应对之策,二是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三是将部分生产网络布局到TPP中的亚洲国家,四是加强对国外制造业或工业新战略的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world input-output table, the elasticit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to American consumer demand is measured,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elasticity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Polar decomposition averag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higher elasticity to American consumer demand, but a downward trend. In 2011, China's low-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ed the highest elasticity to American consumer demand, followed by high-tech manufacturing. The elasticity of Chinese technological manufacturing to American consumer demand is the lowest. From 1995 to 2011, China's low-skill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decline in the elasticity of US consumer demand, followed by Chinese technological manufacturing. The decline in high-tech manufacturing's elasticity of consumer dem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the lowest. Chinese and foreign industries are complet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consumer demand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American consumption demand have an effect on elasticity.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adverse impact of American consumer demand fluctuation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One i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ing trend of US consumer demand, and to make a good response in advance; the second is to actively develop the market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third is to lay out some production networks in Asian countries in the TPP. Fourth,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new strategy of foreign manufacturing or industry.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西南财经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790022) 重庆市教委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6SKGH149)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15sxxyjd05)
【分类号】:F424;F1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雪飞;;谈如何应对快速消费品需求波动[J];经营管理者;2009年24期

2 张浩清;服务营销中的需求波动及其管理[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孙焱林;中国民间投资需求波动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年08期

4 贺秋硕;;我国收入不平等、金融发展和消费需求波动的实证研究:1978~2001[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5 陈慧;;抚平电信服务需求波动[J];中国电信业;2005年04期

6 刘勤,顾岚;中国货币需求波动研究——广义可塑最小二乘法及其推广[J];统计研究;1998年03期

7 郭佳;陈功玉;;零售商需求波动条件下供应链信息分享价值[J];系统工程;2010年02期

8 杨来科;转轨时期我国总需求波动的特征与机理[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姜再勇;我国最终需求波动的危害、原因及治理——兼论当前市场疲软问题[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10 ;如何应对“需求波动”[J];医学美学美容;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立宏;;需求波动下买方垄断电力企业的后向一体化[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王丹云;快速响应“十万火急供货” 当好后盾:适应需求波动[N];中国冶金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田新元;北京人才需求波动将影响全国格局[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弗雷德里克·阿伯内西(FrederickH.Abernathy)、约翰·邓洛普(JohnT.Dunlop)、贾尼丝·哈蒙德(JaniceH.Hammond)、戴维·韦尔(DavidWeil);精益零售时代的库存管理[N];深圳商报;2004年

4 光大证券研究所 赵雪桂;五大因素影响汽车总需求波动[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钟芳;美国纺服市场还有多少空间?[N];中国贸易报;2008年

6 本期执笔 杨青;感悟“和谐”[N];中国工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立宏;需求波动下的中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与经济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钟学燕;信息系统的需求波动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魏Z,

本文编号:2110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110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1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