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银通物联案例回溯研究
【部分图文】: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体系
图1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体系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即创新主体的出现和增加。在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前,也要有创新主体的出现,单个的创新主体无法长久生存下去,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企业本体首先需要积累经验、知识、信息、市场等资源。在这个阶段积累资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自保,防止被其他竞争对手消灭;二是在积累资源、保存实力的同时能够吸引其他共生主体,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创新链。
在企业外部,面对剧烈变迁的市场环境,银通物联采用了积极的市场抢占策略,通过投资关联产业或者以并购的方式扩大业务范围,采用线上线下并举的方式对公司品牌进行宣传推广,力争提高市场占有率。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公司加大了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在原有的研发一部的基础上增设了研发二部,还积极与高校进行人才“嫁接”,利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加快技术创新。与此同时,银通物联还积极与合作商和客户主动加强联系,增加创新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度,进一步形成了象征信任的隐性契约(例如银通物联与项目合伙人的利润分配比例),以开展高效合作。2014—2017年,银通物联采用合作和并购等方式多元发展,在降低自身运营风险的同时吸引智能卡领域配套企业加入创新生态系统中来,帮助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如图3所示)。第四个阶段:稳定阶段,即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成熟化阶段。2017年至今,随着智能卡领域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个体日益增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开始趋于完善,主体企业银通物联为了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稳定性,不但增加了上下游企业与研究机构数量,还加入了消费者,尤其注重用户体验,系统中形成了五大主要创新体及其他创新体,整个系统趋于专业化与完善化(如图4所示)。这个时期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具有高度的共生关系和复杂的网状结构,创新体之间具有高度的互惠性和相互约束性。整个系统不单单围绕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创新个体运转,而是所有创新体都能积极融入生态系统,实现互利共赢共生,享受系统带来的福利,打造更有活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恒毅;宋娟;;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26期
2 原诚寅;侯光明;邹广才;;同心圆:重塑创新生态系统[J];企业管理;2020年01期
3 王俊鹏;石秀;;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19年12期
4 滕堂伟;瞿丛艺;;借鉴加州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科学发展;2018年04期
5 李磊;郭燕青;;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23期
6 黄晓蕾;小金;;巴黎:构筑创新生态系统[J];华东科技;2010年06期
7 顾桂芳;胡恩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多阶段健康度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年07期
8 梅阳;黄朝峰;徐英雪;;核心军工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04期
9 李万;;加快形成掌控核“芯”技术的大国创新生态系统[J];智慧中国;2018年05期
10 陈衍泰;孟媛媛;张露嘉;范海霞;Dimitris Assimakopoulos;;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跨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2015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伟峰;我国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平;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海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0年
3 葛丽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4 管玉婷;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5 孙铮;基于第二曲线理论的海康威视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案例型)[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6 吴春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7 殷潭;北京市3D打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8 郑将壘;装备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9 唐蔡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池佳伟;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成长性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1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86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