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社会资本、技术团队隐性知识与制造企业关联产业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6 17:17
  在此次全球疫情中,中国强大的生产力令全世界侧目,制造业凸显了经济之母的地位。然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成本、资源及环境的多重约束,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经济新形势下,我国号召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也开始重视转型问题。部分企业选择向关联产业转型,关联产业转型具有跨度小、壁垒低、风险小、速度快、效果佳的特点,旨在降低转型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那么,这些制造企业能够顺利向关联产业转型就很重要。因此,本文以曾经从事过或目前正在从事关联产业转型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制造企业各技术团队隐性知识共享能够创造新知识,而这部分自主创新的知识是企业向关联产业转型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为了使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形成更具解释力,分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前因,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确定了共同愿景、互惠和互动三个变量,并引入团队效能感作为调节变量。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一是揭示制造企业关联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二是探究技术团队间隐性知识共享分别在共同愿景、互惠以及互动对关联产业转型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三是引入团队效能感这一调节变量,深入探究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原因。研究采用...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社会资本
        2.1.1 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作用
        2.1.2 社会资本的维度与测量
        2.1.3 社会资本维度的后效作用
    2.2 隐性知识共享
        2.2.1 隐性知识共享的内涵与特点
        2.2.2 隐性知识共享模式
    2.3 关联产业转型
        2.3.1 关联产业转型的内涵与动因
        2.3.2 关联产业转型的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设提出
        3.1.1 共同愿景与隐性知识共享、制造企业关联产业转型
        3.1.2 互惠与隐性知识共享、制造企业关联产业转型
        3.1.3 互动与隐性知识共享、制造企业关联产业转型
        3.1.4 隐性知识共享与制造企业关联产业转型
        3.1.5 隐性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3.1.6 团队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3.2 理论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整理
    4.1 问卷设计
        4.1.1 解释变量的测量
        4.1.2 中介变量的测量
        4.1.3 被解释变量的测量
        4.1.4 调节变量的测量
        4.1.5 控制变量的测量
    4.2 数据收集与检验
        4.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结果和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效度检验
    5.3 相关效应检验
    5.4 回归效应检验
        5.4.1 主效应回归分析
        5.4.2 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5.4.3 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5.5 数据分析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管理对策与建议
    6.1 注重制造企业人文关怀
        6.1.1 明确企业员工的个人愿景
        6.1.2 建立互惠的良性关系
        6.1.3 打造在线互动平台
    6.2 倡导制造企业隐性知识共享
    6.3 审视制造企业内部团队效能感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71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3771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8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