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1978-1990)
发布时间:2021-07-15 12:23
1978年至1990年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重视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相统一的理念的转变,通过实行稳定社会秩序、解决民众衣食住行问题、重建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针政策,实现了人民温饱的战略目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从1978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就是重视民生、建设民生和保障民生的过程。本研究以1978年至1990年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为题,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生思想、中国古代民本理念、中国近代民生思想。与此同时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革”时期窘困的民生状况,凸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具体实践方面,主要从民生建设良好环境的创设和民生建设具体政策的实施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民生实践的历程,并从中总结出民生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最后从这一时期民生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两方面出发,提出了有关此阶段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期望能够为新时代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提供一些借鉴。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3 有关本研究的资料来源
1.3 相关内容阐释
1.3.1 时间段截取缘由
1.3.2 民生的基本内涵
1.3.3 1978年至1990年时期的民生界定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点
1.5.3 研究不足
第一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社会历史前提
1.1 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直接继承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
1.1.2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生理念
1.2 文化传承: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发展
1.2.1 古代社会“以民为本”思想
1.2.2 近代社会“天下大同”理念
1.3 历史借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长期实践
1.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
1.3.2 新中国成立后的努力开拓
1.4 现实困境:改革开放前民生方面的瓶颈
1.4.1 人民普遍贫困,温饱问题亟待解决
1.4.2 生产萎缩,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
1.4.3 失业基数庞大,社会负荷重
1.4.4 十年“文革”动乱,民心不稳
第二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2.1 民生建设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
2.1.1 深度诠释社会主义本质论
2.1.2 深入贯彻“以民为重”群众观
2.2 民生建设根本基础是发展经济
2.2.1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
2.3 民生建设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
2.3.1 统筹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2.3.2 协调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
第三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良好环境
3.1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3.1.1 清查“四人帮”稳定社会局势
3.1.2 平反冤假错案稳定人心
3.2 调整经济政策,夯实生活基础
3.2.1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3.2.2 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3.2.3 解决城市住房问题
3.2.4 恢复城乡集市贸易
3.3 过滤思想文化,净化社会环境
3.3.1 恢复思想路线
3.3.2 开展“扫黄打非”
第四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具体政策
4.1 实施改革开放,提出发展目标
4.1.1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2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1.3 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4.1.4 完成“六五”“七五”计划
4.2 解决就业问题,建立社会保障
4.2.1 治理失业问题
4.2.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3 发展文化教育,控制人口增长
4.3.1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4.3.2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4.4 树立法治意识,修订法律法规
4.4.1 认识法治与民生的关系
4.4.2 制定和完善各类法律法规
第五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5.1 1978-1990年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
5.1.1 必须树立改善民生的主观意识
5.1.2 必须坚持经济与民生同行
5.1.3 必须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5.2 1978-1990年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不足
5.2.1 宽度与深度不够
5.2.2 公平与效率失衡
5.2.3 二元民生现象凸显
5.3 对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5.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5.3.2 遵循经济与民生共赢的基本原则
5.3.3 重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
5.3.4 强化体制机制的“托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数据对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挑战[J]. 王冠中.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03)
[2]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进程、经验及启示[J]. 杨娜. 广西社会科学. 2011(12)
[3]儒家民生思想的立论基础[J]. 程潮. 宁夏社会科学. 2011(02)
[4]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J]. 邹智贤. 哲学研究. 2010(12)
[5]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J]. 钟瑛.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3)
[6]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J]. 窦孟朔,苏献启,范拥军,陈聚芳.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4)
[7]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J]. 陈兰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01)
[8]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J]. 龙佳解,罗泽荣. 学术论坛. 2009(02)
[9]民生问题的要义解读及现实思考[J]. 马秀贞,于慎澄. 理论学习. 2008(07)
[10]新时期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初探[J]. 瞿晓琳. 理论月刊. 2008(07)
本文编号:3285700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3 有关本研究的资料来源
1.3 相关内容阐释
1.3.1 时间段截取缘由
1.3.2 民生的基本内涵
1.3.3 1978年至1990年时期的民生界定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点
1.5.3 研究不足
第一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社会历史前提
1.1 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直接继承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
1.1.2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生理念
1.2 文化传承: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发展
1.2.1 古代社会“以民为本”思想
1.2.2 近代社会“天下大同”理念
1.3 历史借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长期实践
1.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
1.3.2 新中国成立后的努力开拓
1.4 现实困境:改革开放前民生方面的瓶颈
1.4.1 人民普遍贫困,温饱问题亟待解决
1.4.2 生产萎缩,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
1.4.3 失业基数庞大,社会负荷重
1.4.4 十年“文革”动乱,民心不稳
第二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2.1 民生建设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
2.1.1 深度诠释社会主义本质论
2.1.2 深入贯彻“以民为重”群众观
2.2 民生建设根本基础是发展经济
2.2.1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
2.3 民生建设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
2.3.1 统筹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2.3.2 协调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
第三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良好环境
3.1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3.1.1 清查“四人帮”稳定社会局势
3.1.2 平反冤假错案稳定人心
3.2 调整经济政策,夯实生活基础
3.2.1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3.2.2 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3.2.3 解决城市住房问题
3.2.4 恢复城乡集市贸易
3.3 过滤思想文化,净化社会环境
3.3.1 恢复思想路线
3.3.2 开展“扫黄打非”
第四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具体政策
4.1 实施改革开放,提出发展目标
4.1.1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2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1.3 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4.1.4 完成“六五”“七五”计划
4.2 解决就业问题,建立社会保障
4.2.1 治理失业问题
4.2.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3 发展文化教育,控制人口增长
4.3.1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4.3.2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4.4 树立法治意识,修订法律法规
4.4.1 认识法治与民生的关系
4.4.2 制定和完善各类法律法规
第五章 1978-1990年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5.1 1978-1990年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
5.1.1 必须树立改善民生的主观意识
5.1.2 必须坚持经济与民生同行
5.1.3 必须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5.2 1978-1990年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不足
5.2.1 宽度与深度不够
5.2.2 公平与效率失衡
5.2.3 二元民生现象凸显
5.3 对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5.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5.3.2 遵循经济与民生共赢的基本原则
5.3.3 重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
5.3.4 强化体制机制的“托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数据对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挑战[J]. 王冠中.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03)
[2]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进程、经验及启示[J]. 杨娜. 广西社会科学. 2011(12)
[3]儒家民生思想的立论基础[J]. 程潮. 宁夏社会科学. 2011(02)
[4]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J]. 邹智贤. 哲学研究. 2010(12)
[5]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J]. 钟瑛.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3)
[6]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J]. 窦孟朔,苏献启,范拥军,陈聚芳.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4)
[7]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J]. 陈兰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01)
[8]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J]. 龙佳解,罗泽荣. 学术论坛. 2009(02)
[9]民生问题的要义解读及现实思考[J]. 马秀贞,于慎澄. 理论学习. 2008(07)
[10]新时期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初探[J]. 瞿晓琳. 理论月刊. 2008(07)
本文编号:3285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28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