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
本文关键词: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传统中国乡村是一个伦理格序维系、道德观念深厚的社会;历经中国革命洗礼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在乡村社会建立,并呈现出浓厚的理想性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伦理道德在由理想性走向务实化进程中受到了挑战。
(喃;鼋
杜玉珍,河南洛阳41 0 7 0) 0
摘要:传统中国乡村是一个伦理格序维系、道德观念深厚的社会;历经中国革命洗礼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 体系乡村社会建立,在并呈现出浓厚的理想性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伦理道德在由理想性走向务实化进程中受到了挑战。 关键词:乡村;伦理道德;演变
中图分类号:8-5 B 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42 11 - 160 1 404 (000 06- 4 0 9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延续了几千年的伦理 道德传统。入则孝、则弟”“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 “出,老幼
的习俗教化。习俗教化的缘起不仅在于看到了礼俗本身的功能,即礼俗作为乡村社会一个地区中各阶层人等利 益冲突协调的产物。身就具有支配、约社区日常生活本制
以及人之幼”“爱众”等道义理念曾深深沉积于国人之 。泛 心,升着人们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范、节着社会提规调交往 .系着家国之和谐稳定。但有目共睹的是改革开放 维
的条例功能,更主要的是在于统治者自身对礼俗条例功能的主观利用,自觉地实行亲缘政治化与政治亲缘化的“国一体”家同构,而使礼俗成为官府实现对基层社会控 从制与调适、调基层与国家政府利益的途径与工具 家国协 一
以来。国伦理道德与民与国的内化力日渐微弱,理道 我伦 德建设的落后日渐干扰到国家建设全局。乡村伦理道德 在历经建国之初的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建以及
体实为家庭伦理格序与亲尊社会伦理道德格序的对
新时期以来的改革洗礼等几经变迁之后。呈现出传统丢 失、会主义特色弱化、俗道德死灰复燃的状况,社恶已严重 影响到新农村全局建设。考察乡村伦理道德的演变,仅 不
接,终实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覆盖的网络化。正如毛泽东最所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帝统治的方法,是家法, “皇一二是王法。法是地主阶级的家族政治制度。总之。“ 家州有命理”“理”“理”乡村草莽所普遍接受的“”支、天、情等理的 撑,建统治者以藐视
合理的奴化伦理纲常,易地实现封轻了千年稳固的思想统治与秩序统治。
有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而且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伦理道德建设出路的探寻。
一
、
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化内核对乡村社会的 一
但是。封建家国伦理道德体系奴化人的本质并不是
维系与治理中国乡村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发展史中,伦理道德曾是其根本维系。而立足于血缘家庭和农耕社会现实根基 之上、有鲜明的家族本位与家国一体化特色,传统伦 具是
开始就注定的。这从粗线条的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发展
史中可窥见一斑。单而言,国封建伦理道德的研究, 简中较 早起源于孔子对自认为是大善标志的、被分封国支解的
周朝礼仪的恢复重建即恢复周礼研究。后被孟子继承并 发展 .从汉朝的独尊儒术始、别是宋明程朱理学研究而特
理道德发挥其维系作用的关键所在。传统伦理道德能作 为一种社会性观念与规范。广植于大众寻常生活与日常
与现实化推进。伦理道德则一步一步背离其自身的发展
观念之中的关键在于其理论体系的理性支撑:正是立足于人们对血亲人伦自然事实的“理”同,,统者才因势 命认道利导建立起了孝、、等思想意识与对应的家庭规制, 亲爱形成家庭伦理道德格序;是基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宗亲、正 姻亲等地缘伦理事实以及“友”“臣”“血缘化”朋、君等拟情
轨道而政治化。最终形成伦理道德政治化与政治伦理道 德化的家国一体化。其合理的人伦理性内核光辉日渐被 落后、酷的封建统治本性所掩盖。终完全蜕变为封建 残最统治奴化人民的工具。因此 .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抛奴人政治纲常而继承那些合乎人性的理性内核所在并发扬光大,我们今天当做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尤其 是
理倡导的认同。应的亲亲、对尊尊、幼幼等社会伦理道德格 序也建立了。当然,统伦理道德理性构制之所以能在乡传村草氓之间得以千年不变的运作与传承,还得益于有效
体现在家庭伦理道德与乡村伦理道德中。封建家庭伦理 道德以“家”目标。“
俭”“齐为以勤、和顺”为治家之道。 等勤
基金项目:南科技大学校级课题 ( 0 7河 2 0 zY0 5“育与和谐社会建构” 3 )教的部分成果。
一
16 6 _
本文关键词: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2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