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生态人学的双重意涵:生态文明理论的人学之维

发布时间:2018-03-06 18:02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切入点:生态人学观 出处:《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Abstract]:Based on perceptual object activity, that is, practice, Marxist view of ecological man holds the dual meaning of nature to man and man to nature, and this kind of dual meaning of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order to integrate and transcend ecocentrism, to restore man to ordinary living things and anthropocentrism to define human beings in the center of interest, it provides a new method and a new field of view.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ranscends the metaphysical separation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natural person" and "egoism" rendered by the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onsciously correcting the non-cooperative gam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sses down by means of practice. Lead man'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evolution and linkag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
【基金】: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2012QNZX006),项目负责人:李勇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体系的建构与创新研究”(12BZX026),项目负责人:孙道进 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环境问题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2013XRW01),项目负责人:李勇强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J];读书;2004年02期

2 张学书;;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生态文明[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王亚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李勇强;;拒斥或遗继:生态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魅影[J];道德与文明;2013年06期

5 杨雨婷;;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6 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7 陆树程;崔昆;;论人类中心论的本质——关于生态伦理学论争的一个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1年02期

8 郑慧子;在自然共同体中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12期

9 W.H.默迪,章建刚;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年02期

10 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J];哲学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文东;;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戴红美;;生态城市:城市发展新范式的目标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韩东屏;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J];道德与文明;2003年03期

4 张彭松;;生态伦理对“现代性”道德的超越[J];道德与文明;2010年04期

5 宋仲夏;;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

6 张敏;对人类中心主义历史演进的梳理和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7 E.温克勒 ,陈一梅;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8 张学中;何汉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化发展路径建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李承宗;;生态伦理学的终结和重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邓强;论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靖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王雨辰;;略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J];哲学研究;2009年12期

3 王雨辰;;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争论及其价值[J];哲学动态;2012年08期

4 王雨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何以可能?——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10年12期

5 王雨辰;;生态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什么——兼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J];学习与探索;2011年06期

6 王雨辰;;论作为境界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和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理论[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2 曾德华;;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与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构[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纪富贵 采访整理;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李北陵;生态文明理论把环保提到新高度[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崔璀;丽水市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研讨会昨举行[N];丽水日报;2008年

4 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 王宏斌;借鉴国外生态文明理论[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教授 赵绍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N];云南日报;2010年

6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文台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黄承梁;生态文明理论是科学发展智慧之花[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白华 耿嘉 梅国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早期形态和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及其实践[N];云南日报;2010年

8 王雨辰;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中国视野[N];光明日报;2011年

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伟;生态文明理论的升华[N];中国企业报;2014年

10 黑龙江大学教授 于文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费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金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当代价值[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75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75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