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圣元年敕与南北朝至唐代的旌表孝义之制——兼论S.1344号敦煌残卷的定名问题
本文选题:旌表孝义 切入点:南北朝 出处:《浙江学刊》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旌表孝义是体现古代中国基本伦理和核心价值的政治举措,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影响。现今已愈显稀罕、甚至需要售票游览的一座座古孝义牌坊,其中蕴含的历史内涵正在迅速流失之中,残存的也要比这些木石架构更加破落潦倒。不过在一种秩序走向衰微,而另一种秩序又总是一潮一潮翻卷而来的世变之中,维系以往秩序的各种机制,特别是礼制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其不断法律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及其曾对无论高贵还是卑贱者生活和行为的共同约束或升华,大抵都会被朝野上下重新挖掘、重新澄清、重新强调;与之相伴的,则必是各种堪称伪滥的复古举措、复古兴造、复古讲礼行径,令人在似乎看见道德和信仰的曙光时,又不免倍感沮丧而喟然长叹世风之日下。
[Abstract]:Filial piety is a political act that embodies the basic ethics and core values of ancient China. It has a deep social foundation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Nowadays, i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rare and even need to sell tickets to visit one by one ancient Xiao-yi archways. The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are rapidly losing, and the rest of them are more crumbling than these wooden and stone structures. But in one order decays, and in another order is always a tide of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world. The mechanism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order of the past, in particular the normative role of etiquette in the conduct of people, its continuous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nd its common restraint or sublimation of the life and behaviour of the noble and the despicable, Most of them will be rediscovered, clarified, and reemphas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must be all sorts of false and indiscriminate measures to restore ancient times, to restore ancient times and to speak courteous acts, which make people seem to see the dawn of morality and faith. I cannot help but feel depressed and sigh about the downfall of the world's wind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2&ZD134)
【分类号】:B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美华;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卫东;;唐代刺史与旌表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3 楼劲;;北魏天兴“律令”的性质和形态[J];文史哲;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秦;;十年来“唐宋变革”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赵小华;;唐人的孝亲观念与孝亲诗[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卫东;刘勇;;论唐代刺史的教化职能[J];江海学刊;2010年05期
4 张卫东;;唐代刺史与旌表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5 徐燕斌;;穿行在礼与法之间——《龙筋凤髓判》所揭示的唐代官吏的司法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美华;;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与唐宋时期的礼制下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邹春生;;从明清时期赣闽粤边区的自我救助行为看客家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楼劲;;隋无《格》、《式》考——关于隋代立法和法律体系的若干问题[J];历史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李丰春;传统旌表活动与基层社会的控制[D];上海大学;2008年
5 战秀梅;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司瑜;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及方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园园;北宋旌表制度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永奎;唐代孝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刘洋;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崔靖;明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孙清虹;先秦时期旌表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张健;两宋民间劝孝文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帅;汉代旌表制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艳艳;中国古代旌表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董红明;巴蜀牌坊铭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叶丹;论宋代家法族规的渊源及社会功能[D];河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阳光;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王美华;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小稳;;贞节观念历史演进轨迹的重构——汉唐间贞节观念的不断加强[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6期
4 王燕平;;唐代对“忠”的理解及忠孝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5 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J];历史研究;1992年03期
6 季庆阳;;试论唐代的“孝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秦永洲;韩帅;;中国旌表制度溯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于赓哲;;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以唐代为中心[J];史学月刊;2006年02期
9 王燕平;;唐代对“孝”的提倡与保障[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朱海;唐代忠孝问题探讨——以官僚士大夫阶层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W·L·迈克布莱特,向晨;最近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J];学术月刊;1994年09期
2 徐贲;当今中国文化批评的伦理资源[J];文艺争鸣;1997年03期
3 杜承铭;论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伦理的本性、要求与特点[J];现代哲学;1999年02期
4 樊浩;价值冲突中伦理建构的生态观[J];哲学研究;1999年12期
5 魏新华;六字人性论─—新思力伦理规范[J];冶金政工研究;2000年01期
6 龚天平;伦理:现代管理的应有追求[J];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顾颂瑶;浅论伦理资源[J];求实;2004年S3期
8 庄婵;;信息网络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许敏;;拯救意义世界[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鲁芳;;风俗:伦理道德连结日常生活的社会实现进路[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少锦;;当代中国水伦理初探[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方旭东;;身体伦理:一个隐而不显的儒家传统[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均虎;鲁云倩;李海涛;;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医学伦理二律背反现象的思考[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邹顺康;;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曹永福;;医患关系——伦理和法律属性比较研究[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梅进禄;;试论江泽民的科技道德思想[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7 肖群忠;;“生活伦理”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樊浩;;“经济伦理”:一个虚拟命题?[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赵一强;;论契约对“自然状态”的伦理拯救[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韦世林;;孔学伦理与青年公民的道德提升[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俊;公民社会的义务伦理[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王晓渔;在“虐猫事件”中反思动物伦理[N];东方早报;2005年
3 陈光宇 迟学芳 ;树木有道德身份吗?[N];浙江日报;2005年
4 徐州师范大学 胡相峰 陈延斌;古代尚俭戒奢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启示[N];光明日报;2005年
5 赵晓;呼唤财富伦理[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柴为民;质量伦理中的道与德[N];中国质量报;2007年
7 鄂伦;环境·科技·伦理[N];湖北日报;2000年
8 康健;从一元伦理到多元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9 刘康德;朴散为器与老庄伦理[N];光明日报;2011年
10 王彦东 贾雪莉;家庭伦理的时代变迁[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春晨;市场经济伦理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4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胡海桃;唐代女性理想人格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7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李建立;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陈宏平;经济全球化与道德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施祖军;商业之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尔河;从天道、伦理到政治[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韩丹;发展的伦理审视[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4 钱彦琮;高技术武器的伦理考量[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5 王永辉;“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6 谭铁军;禁止克隆人的伦理根据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鹏飞;新“发展”理念统摄下的经济-伦理观[D];东南大学;2004年
8 朱银端;网络中的伦理问题、原因与对策[D];浙江大学;2002年
9 窦莉梅;试论跨国公司的伦理问题[D];新疆大学;2004年
10 王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伦理重构[D];华侨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76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7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