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决定与品格——《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论道德责任
本文选题:亚里士多德 切入点:道德责任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不自愿"行动的两个条件——受强迫和无知——重新加以了界定,由此推进了古代哲学对于道德责任问题的认识与探讨。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极端情况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受强迫"而做出的不自愿行动,多数混合性的行动尽管也受到外部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归于自愿行动的范畴,行动者需要为此类行动负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区分不自愿的行动与非自愿的行动、出于无知的行动和处于无知的行动,亚里士多德将自愿性的焦点从柏拉图所强调的"真知识"转向行动者对于具体环境的把握与判断,并进一步转向行动者的品格。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成功地避免了柏拉图理论中存在的不对称问题,在继续捍卫知识对于行动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前提下,也要求行动者同样为自己的美德与恶行以及品格的形成负责。这一观点不仅更加符合日常道德直观,同时也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Abstract]:< > in Nicomachean Ethics in the third volume, two conditions of Aristotle "voluntary" action by force and ignorance -- re defined, thus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iscussion of ancient philosophy for mor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one hand, Aristotle believes that only a few extreme cases constitutes strictly "forced" don't make voluntary action, most mixed action although under external pressure, but still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ategory of voluntary action, acto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such 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further distinction is not a voluntary action and non voluntary action, action and ignorance of ignorance in action, Aristotle voluntary focus from Platon's emphasis on "true knowledge" to the actors for specific environment to grasp and judgment, and further to actor's character. Aristotle's discussion successfully avoided the asymmetry problems in Platon's theory, the knowledge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continue to defend action under the premise, also requires the actors also formed their virtues and faults and character responsible. This view not only accords with the daily moral intuition, but also opens up a 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philosophy and moral psycholog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2001)
【分类号】:B82-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玮;;亚里士多德论人类欲望的三种形式及其统一[J];道德与文明;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岳晓波;;论个人及其灵魂的和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4期
2 陈玮;;亚里士多德论“最高善”的两条路径及其局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宏维;论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J];现代哲学;1997年01期
2 王玲;;道德:公民的责任[J];社科纵横;2007年06期
3 王群会;龚群;;论公共行政人员不服从的道德责任[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4 王群会;龚群;;道德责任归因中的自主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本刊编辑部;;社会道德责任标准SA8000问世[J];国防技术基础;1999年03期
6 陈俊亮;;道德自由探析[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7 鸣泽;;责任及其价值[J];信息网络;2007年12期
8 陈云;;道德归责构成要件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孙君恒,许玲;责任的伦理意蕴[J];哲学动态;2004年09期
10 夏湘远;覃青必;;论道德自由的风险及其规避[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葛志毅;;试论儒家的君子人格及其道德形上学理念[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高惠珠;;论道德权利与劳动关系的和谐——新《劳动合同法》的伦理意义解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赵云梅;;生命伦理学对医学伦理学的挑战[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王小锡;;七论道德资本——道德资本的基本形态研究[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岳南;;浅议徐霞客的生态道德实践[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7 王伟;蒲丽娟;;食品安全伦理秩序的现代建构[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娟;重建道德责任的理论初探[N];光明日报;2009年
2 任银睦;责任时代的伦理反思[N];青岛日报;2009年
3 马进;伦理学基本问题商榷[N];光明日报;2007年
4 靳凤林;行政伦理学视域中的政府责任[N];学习时报;2007年
5 许先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本报评论员;道德与良心的美好塑造[N];兵团日报(汉);2006年
7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朱金瑞;高尚道德,人格的价值和魅力[N];河南日报;2011年
8 南京艺术学院 丁泗;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N];光明日报;2006年
9 王向辉;孔子“孝”的理论内涵与道德提升[N];山西日报;2005年
10 洪玉芳;自尊与尊重[N];鞍山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覃青必;论道德自由[D];中南大学;2008年
2 林更茂;建构现代和谐社会伦理秩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荀明俐;从责任的漂浮到责任的重构[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王竞晗;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性伦理学基础[D];复旦大学;2011年
5 许兰凤;企业道德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中领;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陆春花;当代家庭道德责任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爱玲;个体道德责任浅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魏静;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伟;论环境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李凌;论运气与道德责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牛俊美;科恩科学革命思想的伦理意蕴[D];东南大学;2006年
8 王菁;现代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前景[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何小江;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江雪华;媒体道德责任探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6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7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