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消费的生态限度

发布时间:2018-03-10 06:21

  本文选题:消费 切入点:生态限度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消费行为既影响自然生态,又具有社会外部性,因而具有双重性。自然承载力的有限性制约人类消费的总量;消费制度的正义性则要求在社会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平等地分享生态益品。自然承载力和生态益品分享的正义共同决定人类消费的生态限度。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需要在生态限度内重构一种既遵循自然承载力、又遵守生态益品分享正义的消费模式,实现生态化消费。
[Abstract]:Consumption behavior not only affects natural ecology, but also has social externality, so it has duality. The limitation of natural carrying capacity restricts the total amount of human consumption. The justice of the consumption system requires the equal sharing of ecological benefits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The natur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justice of the sharing of ecological benefits jointly determine the ecological limit of human consumption. Human beings need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consumption pattern which not only follows natural carrying capacity but also obeys the justice of ecological benefit sharing within the ecological limit to realiz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武汉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分类号】:X24;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杜晓青;;论马克思实践的“时间思想”[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武;;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 黄国勤;;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3 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丹尼斯·瑟龙 ,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资本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3期

6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7 佩里·安德森;文明及其内涵[J];读书;1997年11期

8 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J];读书;1999年12期

9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10 汪劲;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之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兼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规定的施行[J];法学评论;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崇林;曲祉奎;;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承载力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06期

2 石凤;张雁秋;李艳芬;郭方铮;;水体富营养化的预防及治理办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3 郑卫;李京生;;基于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范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4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5 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赵卫;顾康康;;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方法在黑龙江和云南二省中的应用与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1期

6 梁颖;廖承红;蔡承智;;从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看全球生态经济系统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3期

7 汤亚林;朱帅帮;;物元模型在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资源保护;2006年03期

8 王超;龚新蜀;许文倩;;新疆各地、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年01期

9 王志芸;;泸沽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0年02期

10 时进钢;王亚男;祝晓燕;刘佳;;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规划结构优化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志远;;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马君梅;戚华珍;胡央群;;慈溪市地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陈俊合;黄春苑;;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探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任升莲;徐晓春;;安徽省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牛漫兰;;安徽省自然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苏智先;;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管理[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苏智先;;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管理[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卢彦;郎景波;;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小凤;;对我国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的思考[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10 杨惜春;;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刍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欣平;自然资源不是免费的[N];协商新报;2005年

2 王四伟;市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学会成立[N];平顶山日报;2009年

3 晓宁;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N];国际商报;2009年

4 顾震球;改变开发全球自然资源方式[N];国际商报;2002年

5 潘进军;自然资源危机和管理的挑战[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晓璐;给自然资源算笔帐[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俞巧云 金波 葛亮;南京绿化转向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N];新华日报;2004年

8 曾妮 毛佳;深圳将建自然资源账户[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深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以承载力定发展 以承载力促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陈新汉;城市发展要重视生态规律[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银兵;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显静;生态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3 辛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1年

4 胡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安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李广军;中国城市资源占用及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冯俊;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玉平;毛乌素沙区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荒漠化驱动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7年

8 陶火生;生态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高红梅;基于价值分析的我国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志贤;基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周陶;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王宇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4 崔金星;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亚文;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尹丹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费宏亮;陕西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邓禾;自然资源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孟冬冬;生态破坏下的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6年

10 高莉;自然资源特许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2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92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