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本文选题:道德伪善 切入点:行为矛盾 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道德伪善是个体并非出自真实的行善动机而又害怕付出"代价"的一种行为倾向,也是现代道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道德伪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价值定向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双加工理论。影响道德伪善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特征。道德伪善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道德的"双重标准"、知行脱离的行为进行反思。未来需要从各个方面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特别是本土化和跨文化的研究。文章对道德伪善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以期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Moral hypocrisy is a kind of behavior tendency which does not come from the real motive of doing good and is afraid to pay the "pric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modern moral psychology.Moral hypocrisy theory includes: psychoanalysis theory, value orientation theory, social learning theory, cognitive disorder theory and double processing theory.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oral hypocrisy are individual factors, situational factor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study of moral hypocrisy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 double standard of morality and the behavior of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In the future, moral hypocrisy should be studied from all aspects, especially localization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moral hypocris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广州大学广州人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课题
【分类号】:B82-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程建军;叶方兴;;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2 黄萍;;伪善判定与次序效应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沈汪兵;刘昌;;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4 吴宝沛;高树玲;;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5 倪梁康;;论伪善:一个语言哲学的和现象学的分析[J];哲学研究;2006年07期
6 孙嘉卿;顾璇;吴嵩;王雪;金盛华;;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基于双加工理论的解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庭颂;刘冬丽;;何谓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2 程建军;叶方兴;;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3 沈汪兵;刘昌;袁媛;;神经伦理学:检验与僭越普遍与相对主义伦理的新进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叶胜超;严建雯;;双加工理论下道德判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3期
5 张雷;马向真;;道德世界中从良心到伪善的精神运动[J];前沿;2011年21期
6 梁勇;;论善因营销本土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郭文斌;范晓壮;方俊明;;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变化——基于2002-2013年《心理科学进展》刊文的分析[J];心理研究;2013年05期
8 王强;;伪善的道德意识形态批判[J];人文杂志;2013年11期
9 沈汪兵;刘昌;;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10 王强;;“伪善”伦理学研究的双重困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晓英;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D];河南大学;2007年
3 李先军;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宏;伪善论[D];中南大学;2012年
5 马建国;道德外化与高校外化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航;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春江;品牌印象双重表现及其形成和改变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佳;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德性伦理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聪;应用反态度辩护原理改善人际关系冲突的实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袁高依莉;道德判断的“自己—他人”差异[D];浙江大学;2013年
4 刘童九;企业员工道德推脱的结构维度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5 王珍;解释水平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3年
6 王昭昭;清洁自我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俊人;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J];道德与文明;2005年03期
2 陈庆超;;德性的式微与回归[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3 高国希;;德性的结构[J];道德与文明;2008年03期
4 何怀宏;;底线伦理是建设公民道德的可行之路[J];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10期
5 林剑;论不德、道德、美德的区分与判别[J];江汉论坛;2001年06期
6 叶方兴;刘倩倩;;美德缘何不能法律化[J];理论月刊;2008年08期
7 程建军;叶方兴;;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8 寇_g;徐华女;;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黄萍;;伪善判定与次序效应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沈汪兵;刘昌;;道德判断: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名之;;弗罗姆的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2 孙名之;;弗罗姆的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3 李炎清;;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道德心理学的贡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寇_g;徐华女;;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吴荣先;;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石远;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1983年05期
7 董江阳;;评弗洛依德的宗教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8 周小李;;两性道德发展差异的女性主义批判及其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杜秀芳;;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12期
10 王露璐;;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创新、学科发展和实践面向——中国经济伦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四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默;拯救人性的爱[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03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0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