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进展、现状与问题
本文选题:乡村 切入点:伦理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6年03期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分析"到"实践操作"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但其中关于乡村伦理的研究仍十分匮乏。新世纪以来,伦理视角下的乡村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研究内容涉及乡村经济伦理、社会治理、道德建设及伦理文化重建等方面,但也存在研究内容不够均衡、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研究方法交叉不强、田野调查规范不足等问题。
[Abstract]: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rural research in China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phenomenon analysis" to "practical operation".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search on rural areas in China is more abundant, but the research on rural ethics is still very scarce.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achievements of rural research in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abundant. The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are related to rural economic ethics, social governance, moral construction and ethical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but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balance in the research contents.The research result is scattered, the research method is not stro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tandard is insufficien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乡村伦理研究”(15ZDB014)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
【分类号】:B8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长;农牧民增收与西藏反贫困攻坚的基础:乡村建设[J];中国藏学;2003年03期
2 吴星云;民国乡村建设派别的主要分歧[J];历史教学;2004年12期
3 胡惠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潮述评[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4 贺海峰;何慧丽和兰考乡村建设实验[J];决策;2005年11期
5 曹天忠;;乡村建设派分概念形成史考溯[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张秉福;;回眸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J];领导之友;2006年03期
7 王景新;;新乡村建设思想史脉络浅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荆蕙兰;梁俊;;论平教会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的作用[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9 王蓉;;1927-1949年湖北省的公立农场与乡村建设[J];农业考古;2007年03期
10 赵入坤;;民国安徽的乡村建设[J];江淮论坛;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蓉;;1927-1949年湖北省的公立农场与乡村建设[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沈占华;;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张晨;;台湾“农村再生计划”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5 王景新;;在工业反哺条件下及时启动中国新乡村建设战略[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6 王永智;阳运春;彭庆;王虎;;实施乡村净化工程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7 汤海孺;柳上晓;;面向操作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8 莫奕芳;;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标准化建设浅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丛玉飞;;乡村干群新型信任关系的博弈论分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10 朱人求;;文化实践与文化重构——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阐释[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武文杰;韩国新乡村运动的亮点[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2 刘小娟;乡村建设事关全局须抓紧抓实[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记者郭潇雅;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走向深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通讯员 郑言 记者 吴林红 胡旭;举全省之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N];安徽日报;2012年
5 本报评论员;建设美好乡村 造福千万农民[N];安徽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潘骞;举全省之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记者 李扬;开创美好乡村建设新局面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新家园[N];蚌埠日报;2012年
8 记者 汪海燕;研究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N];黄山日报;2012年
9 记者 杨露露;健全机制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N];蚌埠日报;2012年
10 通讯员 郑言 记者 黄永礼;全省美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在肥举办[N];安徽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欣瑞;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任金帅;近代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熊琦;纪实影像中的中国乡村[D];复旦大学;2014年
4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宁;民国河北基督教会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20-1937)[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仕震;关于梁漱溟融合科学与儒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周裕钧;安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陶贝贝;休闲体验视角下的乡村慢生活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郑丽平;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6 刘晓斌;民国时期云南乡村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牛和清;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1931-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平;冲突与控制:乡村邻里纠纷的社会学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9 梁俊;民国时期平教会的乡村建设活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3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0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