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环境状况与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
本文选题:环境 切入点:环境状况 出处:《齐鲁学刊》2016年05期
【摘要】: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生态文化自觉进行环境哲学的概念阐释,是建构生态文化自觉之理念认识的重要桥梁。以生态文化自觉切入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环境状况,需要对现代社会内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困境进行思考,也需要进一步对于现代性的弊端进行反思的解构。二元论哲学模式表达的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意识与物质两个实体;它导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层面产生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与另一个自然的世界。从人类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要以清醒的生态理性走出从19世纪以来现代性的迷宫。从自然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不能沉迷在开发式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当中。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表现为追寻一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契合的框架,为未来的人类与久远的自然界找到永恒的坐标。它可从人类观念内在属性的个体自我与生态整体、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情感的几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它需要把被人为割裂的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体现实质合并的连接式融合中才能塑造符合生态循环原理的稳定、协调与优化的整体世界空间结构。
[Abstract]:The difficulty of the real environment leads to the human thinking path on the one hand, facing the ecological dilemma with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flection of metaphysics to realize the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 of human to the nature.Based on the category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the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ulture needs to return to value, morality and meaning.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nature, geography, society and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bridge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to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he predicament of the absence of intrinsic value rationality in modern society and to further deconstruct the drawbacks of modernity by making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human be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dualism philosophy mode expresse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has two entities, consciousness and substance, and it leads to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which produces one human world and another natural world on the contrary level between man and nature.From the view of human world,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should walk out of the labyrinth of modernity since the 19th century with sober ecological rationality.From the view of the natural world,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can not be indulged in the material achievements created by developmental labor.The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is to pursue a frame of mutual agreemen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to find the eternal coordinate for future human beings and the distant nature.It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self and ecological whole, active and passive, rational and emotional.It needs to link the two worlds which have been cut apart by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shape the whole world space structure, which accords with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ycle, and coordinates and optimizes the whole world space structure in the contiguous fusion, which embodies the substantial amalgam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B82-058;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木禾;解读“生态文化”[J];山西农经;2004年03期
2 亚中;;小康社会与藏区生态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廖荣华;;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周鸿;;将生态文化传统融入生态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2007年14期
5 赵红丽;;试论加强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杨静;;生态文化与高校教育[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7 陈钺;王治江;;生态文化向我们走来[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09期
8 ;弘扬生态文化任重道远[J];内蒙古林业;2009年01期
9 赵秀玲;张保林;;生态文化与非生态文化新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俞白桦;;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J];三明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宗常;;建设广西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散论[A];2012年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2年
2 杨索;崔明昆;周晓红;;生计变迁对民族生态文化的影响——以新平县嘎洒镇大槟榔园为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第四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4 于长立;;生态河南建设问题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张厚美;郑婷婷;;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思考[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发政;;弘扬水土生态文化 建设富饶美丽家园[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李明凤;;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创一流人居环境[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皇甫晓涛;;伦敦的雾与北京的风——都市人类学与生态人类学的生态回归与文化重构[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胡晓军;;海南:生态文化生态产业在互动发展中逐步凸显对我国“工业后发展地区”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如松;;生态创新与生态普及的几个基础问题[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生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2 刘德伟;首届中国生态文化博览会举行[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潘杰 江苏省水利厅;生态文化的文化立意[N];中国水利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闫慧;乡村生态化须紧抓生态文化村建设[N];中国花卉报;2009年
5 记者 尹萍 王海涛;弘扬生态文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6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周松峰;市域生态文化的时代构想与积极实践[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记者 王晋军;美丽中国·黄河生态文化系列活动启动[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胡劲军;对发展上海生态文化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3年
9 记者 李绣春 通讯员 王爱民;上北泉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N];大同日报;2014年
10 卢家兴;城市要走出生态建设误区[N];大众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郑喜淑;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保伟;生态文化当代生成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温惠淇;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满族生态文化传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吴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陈瑶耀;西安mP灞生态水环境景观探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6年
6 梁锦;生态整体性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之发展[D];中南大学;2007年
7 刘爽;略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彭一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化[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胜平;国内生态文化研究进展[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10 肖金香;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4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1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