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兼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与“反道德论”

发布时间:2018-04-06 00:40

  本文选题:历史唯物主义 切入点:道德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5期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包含道德、正义之维?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的真实关系如何?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论"与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两种视角,对两者的理论观点做出较为客观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拒斥的只是具有阶级局限性和理论缺陷的资产阶级道德与正义观点,而并非拒斥道德、正义本身,道德、正义本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下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道德、正义思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科学路径,可有效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道德感召力,使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失为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道德悖论的有益尝试。
[Abstract]:Do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clude morality and justice?What is the tru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orality and justice?Based on Marxist "moral theory" and Marxist "anti-moral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ir theoretical view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riticism and rej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re only bourgeois morality and justice with class limitations and theoretical defects, rather than rejecting morality, justice itself, morality, and justice is essentially the basic dimens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is the scientific path to study Marxist moral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moral and justice thought of Marxis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moral appeal of Marxism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It is a useful attempt to solve the moral paradox of Marxism.
【作者单位】: 巢湖学院思政部;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研究”[项目编号:12CZX006] 2012—2013年度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道德维度解读及其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2013SZKJSGC7-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B03;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露璐;张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从一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谈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12期

2 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述评[J];哲学动态;2008年04期

3 余京华;;道德·正义·平等——凯·尼尔森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及其当代启示[J];哲学动态;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盛玉;;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本质规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汪勇;;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3 王坤;;马克思的正义理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汪勇;;利益分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曾庆福;;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6 贺汉魂;王泽应;;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伦理意蕴及其现实启示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7 陈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8 宋希仁;;分析的马恩道德哲学要义[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12期

9 郭丽丽;;艾伦·布坎南对马克思剥削概念的新阐释[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陆寒;;试论柯亨的社会主义正义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聂锦芳;;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华荣;;平等主义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种政治哲学考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陈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聂锦芳;;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2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3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艳娟;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廖小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经济公正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曹军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范式转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广宇;柯亨(G.A.Cohen)平等主义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占胜;论柯亨的平等思想——基于自我所有理论批判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华;地方政府维护社会公正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鹏宇;R.G.佩弗对马克思道德观的重构[D];辽宁大学;2011年

5 解玉强;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中的公正问题[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6 何清;乔恩·埃尔斯特的经济哲学[D];湘潭大学;2011年

7 董新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当代命运反思及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德全;柏拉图城邦学说与马克思国家学说之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婷婷;约翰·罗默的剥削理论探微[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曲源龙;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士群;尼尔森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04期

2 曲红梅;;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理路的探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傅强;;平等、正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凯·尼尔森对马克思正义观的阐释[J];理论探讨;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进平;徐俊忠;;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J];现代哲学;2005年02期

2 陈荣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J];学术月刊;1982年02期

3 丁克全;;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定义——兼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列的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4 陈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张一兵;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6 周文文;从发展观视角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7 吴苑华;;重建语境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下)——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刘连强;;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李冬梅;;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世界观[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蓝美玲;;论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刃;;略论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反历史唯物主义倾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傅筑夫;;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古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李国祥;;关于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诠释[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陈志尚;;历史唯物主义与“以人为本”[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昝瑞礼;;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曹光章;;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楠森;;序[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黄灿章;;老子的唯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云峰;;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广荣;传统美德及其承接的基本问题[N];协商新报;2009年

2 李抒望;关注民生: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N];辽宁日报;2007年

3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钱广荣;传统美德及其承接的基本问题[N];光明日报;2009年

4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推动文艺创作繁荣[N];人民日报;2003年

5 赵锋;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实践[N];人民日报;2000年

6 张海鹏;一篇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性的讲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理论在创新中发展[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福森;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N];光明日报;2007年

9 邹万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10 张雯雯;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形态[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高苑;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D];吉林大学;2013年

3 孙大鹏;自然与技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杜宪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前提”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天民;伦理创造论[D];吉林大学;2003年

6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秋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人类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5年

9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霖;论合理的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7年

2 王桂青;霍布斯鲍姆的社会批判思想及其启迪[D];山西大学;2008年

3 孙秀明;对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玉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D];河南大学;2005年

5 程小强;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困境”问题[D];华侨大学;2007年

6 袁金霞;[D];安徽大学;2004年

7 刘春田;社会民主主义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年

8 王丽娟;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生产”范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万惠琴;试论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明栋才;福音还是灾难?[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7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17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