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
本文选题:孝道 切入点:儒家思想 出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儒家的孝道让人很费解。孝道要求个人将资源优先分给父母,而非子女。我们试图为儒家文化中孝道思想体系的兴起和成功,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我们假设,孝道思想意在通过使父母从子女身上获取更多资源而让父母受益,父母这样获取的资源比亲子冲突理论所预测的要多。文章对孝道运用历史上有影响的早期儒家著作,表明孝道极具可塑性,而且孝道还衍生出关于生育习性和择偶的特殊义务。然后,文章分析了进化心理学最近一些实验的结论,证实了以下假设,即在子女的择偶问题上,子女和父母的偏好具有与亲子冲突理论相一致的不对称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这些结果和几种跨文化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在东亚受儒家文明影响的文化中,子女在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上——如何寻求配偶,与谁结婚——更频繁地顺从于父母。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诉诸孔孟之道下的儒家孝道思想体系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传播。文章意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开启跨学科方法之先河,以求更好地理解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功。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Confucian filial piety is puzzling.Filial piety requires that individuals give priority to resources to their parents rather than to their children.We try to provide a naturalistic explanation for the rise and success of filial piety in Confucian culture.We assume that the idea of filial piety is intended to benefit parents by enabling them to obtain more resources from their children than the theory of parent-child conflict predicts.The article shows that filial piety is extremely plastic and has a special obligation on fertility habits and mate selection in the early Confucian works which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history.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recent experiments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preferences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have asymmetry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of parent-child conflict.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contrasts these results with several cross-cultur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n East Asian culture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civilization, children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life choice-how to seek a spouse.Whom to marry-more often obedient to your parents.The best explana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system and its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in Chinese cultur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pen up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ideological histor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uccess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history.
【作者单位】: 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哲学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进化、认知与文化中心;
【基金】:“来自中国的挑战”项目
【分类号】:B8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叶光辉;曹惟纯;;从华人文化脉络反思台湾高龄社会下的老人福祉[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庄渝霞;;上海多性伴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2014年03期
3 郭未;郑晓瑛;吴正;;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风险——一种代价论视角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年04期
4 王小桃;;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文化心理学视角[J];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鲍振宙;李董平;张卫;王艳辉;孙文强;赵力燕;;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的学业和社交能力:子女责任感的风险补偿与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孟宏丽;英语口语课小组讨论中的性别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钱辉峰;HD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姚晓枫;中美青年基督徒孝道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峰;贾林祥;;进化心理学浅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荣伟玲;;繁衍动机与精神进化[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8年14期
3 王明会;张晓静;;进化心理学看母女“共生”[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3期
4 田平;思维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思维的社会功能——进化心理学思维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高雯,杨丽珠;年幼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乐观主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娟;;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读几种常见的消费心理[J];消费导刊;2009年22期
7 赵敦华;为共同人性辩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陈朝;;美女进化论——进化心理学与女性之美[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34期
9 邹媛园;;进化心理学视角下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J];商洛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刘晓峰;;进化心理学视野下的语言起源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颖玲;;进化心理学的进化之路[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雷;;进化心理学专题[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叶浩生;;关于西方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思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许波;伍麟;;进化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高申春;车文博;;进化论心理学思想批判[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刘晓峰;贾林祥;;进化心理学视野下的语言起源观[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许波;钟暗华;;略论进化心理学对传统的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反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叶浩生;;进化心理学的双重意义[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艳芬;周铁民;;进化心理学的情绪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林振林;;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模型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衣新发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探索人类认知深层规律的进化心理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韩雪涛;进化心理学:达尔文的新疆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谢明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物种存在:基因替代抑或机能进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孙路弘 圣路可商务顾问公司首席顾问;谁怕管理还是怕谁管理[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胡丹;上海白领择偶 性格胜过男财女貌[N];经理日报;2007年
6 毛伟宾 于睿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我们在用石器时代的大脑进行记忆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丁华章;跳跃管理的七重陷阱[N];财经时报;2003年
8 马佳;生养孩子:情绪会低落?[N];北京科技报;2008年
9 方舟子;正视人类的多样性[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武建峰 魏屹东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认知生态学: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2 解庆福;进化与女权:盘旋在心理学上空的幽灵[D];吉林大学;2013年
3 蒋柯;趋利避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田芊;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刘永琴;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胡林成;数量模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方双虎;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与现代心理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文玲;文学与天性:进化心理学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妹阳;生存加工的效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丹羽;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美女与野兽》[D];广西大学;2013年
4 杜文娟;不同生存压力条件对记忆保持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5 孙黎明;进化心理学视角下女性短期择偶的文学案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艳君;罗伯特·赖特性道德心理进化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翟文静;关于心理模块研究的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翠娜;社会地位对男性择偶标准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蒋泽;祖父母投资的进化心理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傅成;记忆的适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17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1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