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人学视域下《淮南子》的家庭思想

发布时间:2018-04-06 04:30

  本文选题:《淮南子》 切入点:家庭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家庭作为生活世界的中心,对人而言具有普遍性。在《淮南子》中,家庭不是作为言说的主题而是作为背景知识为其理论主张提供支撑。人作为家庭的动物,正是在家庭中完成初步的社会化,家庭作为本体论上的事实为人之在世提供最初的场域,家庭具有社会本体性。在日用常行中,家庭的习得为人对世界的认知提供最初的训练,家庭认知作为默会知识为人之在世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Abstract]:As the center of the life world, family is universal to people.In Huainan Zi, the family is not the subject of speech but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to support his theory.It is in the family that man, as the animal of the family, accomplishes the initial socialization. The fact that the family, as an ontological fact, provides the initial field for the human being in the world, and the family has the social Noumenon.In daily practice, family acquisition provides the initial training for people's cognition of the world, and family cognition, as a tacit knowledge, provides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spiritual power.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2001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sk255)
【分类号】:B234.4;B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荣贵;;刘安《淮南子》的编撰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华友根;;《淮南子》法律思想刍议[J];学术月刊;1985年03期

3 丁毅华;;《淮南子》的风俗论[J];学术月刊;1991年06期

4 汪汉卿;张杰;;试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5 张运华;《淮南子》对道范畴的理论深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6 张运华;《淮南子》的“无为”理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7 张为民;《淮南子》哲学与社会发展思想新论[J];东岳论丛;2001年01期

8 戴黍;国外的《淮南子》研究[J];哲学动态;2003年04期

9 唐劭廉,吕锡琛;《淮南子》自然观:继承和超越——《淮南子》与先秦道家自然观的比较研究[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10 陈静;《淮南子》简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史向前;;《淮南子》的“无为”论[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少波;;始于社会化而终于自然化——《淮南子》的学习与修养论[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八卷)[C];2012年

3 陈静;;徐复观和他的《淮南子》研究[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淮南市文化局调研局 张子贺;《淮南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N];淮南日报;2007年

2 高旭;论《淮南子》对秦王朝的政治省思[N];光明日报;2013年

3 记者 何婷婷;寻味历史文化神韵 绽放瑰宝绚丽光芒[N];淮南日报;2010年

4 冷卫国;照辞如镜,析理如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黄杰;第四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举行[N];淮南日报;2009年

6 张子贺;《淮南子》:淮南独具的文化瑰宝[N];淮南日报;2006年

7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刘爱敏;《淮南子》与儒道两家人性论[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罗毓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7 周叶君;《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淮南子》管理哲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5年

2 刘娟娟;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杰;《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龚莉媛;刘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5 谢徐林;《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6 殷素仪;论《淮南子》对诸子思想的继承和批判[D];安徽大学;2010年

7 冷金兰;《淮南子》无为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查海敏;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淮南子》[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小二;《淮南子》道家思想及其转向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振宇;《淮南子》礼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17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17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