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生成的道德哲学分析
本文选题:工程伦理 + 何以有善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3年01期
【摘要】:当今,工程伦理在很大程度上仅关注工程运用中出现的具体道德困境,一些为职业工程师制定的"行为伦理准则"也倾向于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开药方。工程伦理在现实中常以一种"道德陌生人"状况思考道德可能性,"何以有善"的贫弱现状下必须转变传统工程伦理的单向度思维"我们应该服从什么样的规则"为"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做得好"更要"活得好"。"善如何可能"赋予工程伦理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的道德哲学涵义,指出工程实践应然的伦理价值关切。"善之必然"深刻关注我们重塑工程对人之向往的"好的生活"的伦理期待,并关涉工程伦理的价值指向。"何以有善"→"善如何可能"→"善之必然",三者构成了工程伦理生成的存在论框架。
[Abstract]:Nowadays, engineering ethics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crete moral dilemma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o a great extent, and some "code of conduct ethics" formulated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also tend to prescribe prescrip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thics often think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ity with a kind of "moral stranger" in rea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hy there is good", the unidirection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ethics "what kind of rules should we obey" must be changed. To "how should we live", "to do well" is to "live well". How can the good "endow the moral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engineering ethics at both meta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levels, and point out the ethical value concern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necessity of good i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ethical expectation of" good life "that we remodel the human yearning for, and the value direc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How can there be "good" and "good"? how "the necessity of good" is formed? the three constitute the existential frame of engineering ethic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分类号】:B82-0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3 廖申白;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两个世纪的主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二)[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7 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8 赵修渝;朱玲;;对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的哲学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周如俊;;论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偏离与归正[J];长江论坛;2006年04期
10 孙玲;唐爱民;;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J];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廷勇;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4 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6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9 尹松波;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邬晓燕;论科技与道德的张力[D];华侨大学;2003年
3 李正洪;经济发展道德论[D];湘潭大学;2003年
4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钱钱;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吴琳;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思想[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金柱;从自组织理论看技术的本质[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段迎晖;论经济学的人本精神[D];湘潭大学;2004年
9 陈维;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10 刘曙辉;建构普遍伦理的可能性[D];东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问题[J];哲学动态;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胜俊;樊勇;李晓Pr;;从汶川512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丛杭青;王伟勤;;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工程伦理——法国、德国、日本工程伦理的不同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4 郭芝叶;文成伟;;我国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科技伦理观探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孙和平;在“张力”中实践工程伦理[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段伟文;作为专业伦理的工程伦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建立工程伦理学理论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4 张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伦理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积极应对纳米技术社会和伦理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艳霞;工程决策的伦理规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建强;菲利普·赫梅林斯基工程伦理思想述评[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胜俊;从汶川5·12特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尹晶;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建平;南水北调工程的伦理风险与规避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安鹏君;当代工程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与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6 刘帅;工程共同体伦理责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艺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维度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厉洋;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兰兰;工程师对和平利用核能的伦理责任[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李文佳;电动自行车发展与管理的伦理考量与实践建议[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3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8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