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研究的几种进路

发布时间:2018-04-22 19:47

  本文选题:纳米技术 + 伦理学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从伦理学方法与理论背景的视角来看纳米技术伦理问题,大体有四种研究进路:一,将伦理学还原为一种"恐惧的启示",并以此为导向反思什么是人类真正珍视的东西,呼吁中止纳米技术的研究;二,将伦理学还原为后果主义的评估和计算,将对伦理问题的研究看作是风险与利益的核算以及人类是否愿意接受这些风险的问题;三,将纳米技术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试图打开纳米技术发展的"黑箱",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求更好地理解纳米技术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的互动;四,提出伦理学要发挥主动引导而不是被动评价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动态的、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框架,参与纳米技术的社会建构。本文通过对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方法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传统伦理学在高技术社会背景下的局限,提出高科技伦理的新的特征、意义和作用机制。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ere are generally four ways to study ethical issues of nanotechnology: first, to restore ethics to a "revelation of fear", and to reflect on what is truly cherished by mankind. Calling for the suspension of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second, the assessment and calculation of ethics as a matter of consequence, the study of ethical issues as an accounting of risks and benefits and the willingness of mankind to accept these risks; and thir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technology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nanotechnology is put into a specific socio-cultural context to open up the "black box" of nano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t is suggested that ethics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active guidance rather than passive evalu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notechnology by constructing a dynamic and feasible framework of ac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eth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tech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thics of nano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and mechanism of the ethics of high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11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9334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TB383.1;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国豫;李磊;;纳米技术伦理研究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J];道德与文明;2012年04期

2 王国豫;;纳米技术:从可能性到可行性[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国豫;李磊;;纳米技术伦理研究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J];道德与文明;2012年04期

2 冯烨;王国豫;;人类利用药物增强的伦理考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福宝;后现代视域下心理治疗观的反思与展望[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国豫;龚超;张灿;;纳米伦理: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J];科学通报;2011年02期

2 刘颖;陈春英;;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及其评价[J];科学通报;2011年02期

3 陈来;;竹简《五行》章句简注——竹简《五行》分经解论[J];孔子研究;2007年03期

4 白春礼;;序言[J];科学通报;2011年02期

5 王国豫;胡比希;刘则渊;;社会-技术系统框架下的技术伦理学——论罗波尔的功利主义技术伦理观[J];哲学研究;2007年06期

6 王国豫;;纳米技术:从可能性到可行性[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发达国家竞争纳米技术[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2期

2 华中一;美国的国家纳米技术倡议[J];世界科学;2000年11期

3 ;各国竞相研究开发纳米技术[J];陶瓷;2000年03期

4 陈劲松;;纳米技术正引发一场技术革命[J];民营科技;2000年02期

5 ;IBM研发下一代纳米技术获突破[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4期

6 张立德;纳米技术的战略地位和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J];安徽科技;2001年05期

7 K.Eric Drexler ,金兴华;纳米技术的前景[J];世界科学;2001年12期

8 保罗·雷伯恩;纳米技术显身手[J];中国保安;2001年04期

9 沈国钧;营造环境 抓牢机遇 纳米技术是一个要让世界在二十一世纪重新洗牌的高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02期

10 岩生;纳米技术——一场新技术革命[J];建筑知识;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纳米生物的未来[A];机械工程未来二十年发展预测[C];2008年

2 袁哲俊;;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赵先美;;浅谈纳米技术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4 ;前言[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前言[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6 李宝库;;纳米技术微电机展望[A];第七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郭涛;;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和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温永强;陈林峰;张志良;宋延林;江雷;;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组装和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马跃东;;积极探索纳米技术产业化的途径[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10 韦晓洁;胡庭俊;;兽药纳米制剂的研究概况及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山;微观世界魅力无限[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苏娟;纳米技术研发要有中国特色[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关注纳米 信任科学[N];科技日报;2007年

4 高原;开发和应用纳米技术应确保安全[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刘波;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浙大揭牌[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姚蕾;纳米技术给印刷油墨制造业带来新机会[N];中国包装报;2010年

7 任荃;纳米,小身材大危害?[N];文汇报;2005年

8 记者 蔡立军;纳米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在津搭建[N];中国冶金报;2006年

9 卜晓明;“纳米”被捧得很神,但会不会有“毒”?[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任红轩;日本的纳米技术政策分析[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海峰;新型AgC电接触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2 Javed Rafique;电纺法制备定向纳米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习东;纳米颗粒基因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检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韩晓刚;纳米杂化结构的DNA控制自组装及功能DNA纳米机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马海松;汽车用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艾仕云;纳米半导体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化学需氧量检测中应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旭龙琦;基于微纳结构阵列的全色彩颜色调控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永国;双亲短肽的超分子自组装及其在仿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雷;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软溶液过程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George Amoako;[D];江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健;纳米技术进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魏璐璐;纳米技术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2006年

3 卢继光;滚子链应用纳米技术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牟方静;纳米技术的社会建构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魏绮芳;关于纳米技术的社会认知及风险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赵桂亭;纳米技术的社会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珊;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代正巍;纳米技术应用的环境伦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胡冰;纳米技术的辩证思考[D];渤海大学;2013年

10 张帆;对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88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88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4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