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 + 净脏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6期
【摘要】:通过3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以及道德概念净脏背景和净脏自身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即被试在洁净背景上判断道德词的反应时更快,在肮脏背景上判断不道德词的反应时更快。(2)当将道德两难故事呈现在肮脏背景上时,相比于呈现在洁净背景上,被试更容易将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判断为不道德,表现出隐喻一致性效应。(3)相比于肮脏自身启动,被试在洁净自身启动下对道德两难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判断为更加不道德,表现出隐喻补偿性效应。(4)相比于洁净背景启动,被试在洁净自身启动下对道德两难故事的判断更加严厉;相比于肮脏背景启动,被试在肮脏自身启动下对道德两难故事的判断更加宽松。研究结果证明,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净脏背景和净脏自身隐喻均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并且二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同。
[Abstract]:Through three experiments,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net dirty metaphor of moral concept and the influence and difference of the background of net dirty of moral concept and its own metaphor on moral judgm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ure dirty metaphor of moral concept has psychological reality, that is, the subjects can judge the reaction of moral words in the clean background more quickly. When the moral dilemma is presented in the dirty context, subjects are more likely to judge the hero's behavior as immoral than in the clean context. It shows that the metaphorical consistency effect is more immoral than the dirty self-priming, and the behavior judgment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moral dilemma story under the clean self-priming is more immoral, and the metaphorical compensatory effect is shown in the metaphorical compensation effect .Y4) compared with the clean background priming. The subjects were more strict in judging moral dilemmas under the priming of clean themselves, and were more relaxed in judging moral dilemmas under the initiation of dirty background than in the dirty backgrou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dirty metaphor of the moral concept has psychological reality,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t dirty and the net dirty self metaphor both affect the individual's moral judgment, and the two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moral judgment.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28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与边疆项目(13XJA190001)
【分类号】:B82-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全;道德的漏洞——关于道德概念严密性刍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04期
2 杨丽伟;;浅析道德概念中的改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5期
3 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4 易小明;易岚;;道德概念的应然发展[J];齐鲁学刊;2013年05期
5 王增平;现行道德概念内涵的缺陷与重构[J];文史哲;1998年06期
6 曹剑波;论道德判断的质和量的标准及其真理性[J];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7 黄富峰,陈建兵;论道德概念[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8 吴利国;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黄文新;;领导者的伦理标准与道德判断[J];社科纵横;2009年06期
10 周钧毅;;道德判断模式理论新进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宋希仁;;论信用与诚信[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李晔;鲁铱;陈昭蓉;;判断视角和道德立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袁高依莉;何贵兵;蒋多;;道德判断的“自我-他人”差异[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权方英;李宏翰;;道德伪善:道德判断的内—外团体效应[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吴慧红;;基于道德判断测验(MJT)在中国的调查研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宏淼;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璇;神经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判断理论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徐甲彬;道德判断与运气的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桂红;道德选择困境的初步探讨[D];山东大学;2016年
5 朱洁婷;外归因对道德判断标准分离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6 谷丽丽;权力感与角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叶红燕;“洗”出来的效应: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锐;群体关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9 潘岚;论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3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9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