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伦理的历史性变迁与结构特征
本文选题:印度伦理 + 宗教 ; 参考:《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04期
【摘要】:印度的伦理观经历了"两变"、"一不变"的历史发展。它将古代的宗教化、近现代的圣雄化和当代的法制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现代性发展特征;将古代偏重人与社会、近现代偏重政治与人和当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日益完善的系统综合性特征;将古代的多元共存、近现代的东西方交融和当代的多元统一聚合在一起,呈现出根深蒂固的多元性特征。经过历史的洗礼,印度关于人、社会、政治、经济和世界的伦理观,既保留了其民族独特性的特殊性原则,又为全球伦理观的构建提供了多元共存和非暴力的普适性原则。
[Abstract]:India's ethics has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changes" and "one unchanged". It merges the ancient religion, the modern sainthood and the contemporary legalization, showing the moder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connecting the past with the future,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eople and the society in the ancient times. In modern times,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with people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human beings; it presents an increasingly perfect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features; it brings together the coexistence of ancient pluralism,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East and West, and the contemporary unity of pluralism. Showing a deep-rooted diversity of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baptism of history, India's ethical views on human,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world have not only retained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national uniqueness, but also provided 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pluralistic coexistence and non-viol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thics.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政党政治中的左翼政党问题研究”(09BKS03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南亚的左翼思潮与实践”(14JJD710002)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克翘;印度独立后思想文化的发展特点[J];当代亚太;2004年04期
2 熊坤新;严庆;王兴玉;;印度民族精神及其成因[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12期
3 姚卫群;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的伦理观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黄心川;;甘地哲学和社会思想述评[J];南亚研究;1985年01期
5 朱明忠;;论甘地的道德伦理思想[J];南亚研究;1988年03期
6 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J];南亚研究;1989年02期
7 朱明忠;尼赫鲁的哲学观[J];南亚研究;1998年01期
8 文富德;;略论尼赫鲁的经济思想——纪念尼赫鲁诞辰100周年[J];南亚研究季刊;1989年04期
9 张力;;论甘地思想中的苦行主义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1988年04期
10 欧东明;;“全球伦理”视野中的印度宗教传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知国;;《印度之行》中的东西方“文化交往”[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瞿云婕;;《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意象体系的嬗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陈洁;论福斯特小说的电影化[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4 王生智;;甘地新闻思想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舒国滢;;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6 董学文,李咏吟;重建文学与道德的新型美学关系[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7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陈华;;教育:以爱为实[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3期
9 黄曦;;对《印度之行》中回声的多角度探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刘晓霞;;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之行》——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6 杨胜明;文化旅行理论视野下的《印度之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牛宏;《章嘉宗义》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姜玉洪,王志军;印度传统文化特征论略[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2 薛克翘;印度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变迁[J];当代亚太;2003年08期
3 薛克翘;印度独立后思想文化的发展特点[J];当代亚太;2004年04期
4 朱明忠;;现代印度人生哲学[J];南亚研究;1986年02期
5 薛克翘;印度民族凝聚力问题浅说[J];南亚研究;2002年02期
6 亢升,李延长;印度政治文化发展综述及研究意义[J];理论导刊;2003年07期
7 卞秀瑜;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对华政策与其大国战略[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王立新;印度农民政治文化变迁和现代民族运动的兴起[J];史学月刊;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桂梅;;我国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迁及其现代化的路径思考[J];农业考古;2012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毛翠香邋马金星;一个贫困乡镇的历史性变迁[N];青海日报;2007年
2 赵承 陈二厚 张旭东 安蓓 周英峰 王宇;六十年八大历史性变迁[N];今日信息报;2009年
3 新华社记者 赵承 陈二厚 张旭东 安蓓 周英峰 王宇;中国跨越:60年八大历史性变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知识分子在中国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4年
,本文编号:1837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3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