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围观的伦理困境及其规制
本文选题:网络围观 + 匿名性 ; 参考:《求索》2013年05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作为现实围观在网络上的延伸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其特殊形式而具有围观主体隐蔽、多元特性,围观形式开放特征,以及围观行为互动、持续等特征。网络围观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既有建设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由于网络围观的匿名性特征,容易造成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现象,极易使围观对象受到伤害,引发网络的信任危机和网际社会道德关系异化,同时也使网络围观道德调控机制很难建立。网络围观伦理规制的建立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可能性。笔者认为网络围观的伦理机制的构建应从加强围观主体的自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围观预警机制,优化网络疏导机制,提高网络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管理这几个方面做起,从而使得网络围观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onlookers, as the extension of the reality onlookers on the network, has developed rapidly. Because of its special form, the onlookers are hidden, pluralistic, open and interactive. To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persistence. The network view has both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anonymous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onlookers, it is easy to cause the phenomenon of falsehood and confusion, which can easily harm the onlookers and lead to the network trust crisis and the alienation of the social and moral relations on the Interne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to set up the network view of mor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based ethics not only has its necessity, but also has its possibili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mechanism of network view should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self-discipline of the subje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legal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network view,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guidance,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network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o as to make the network view serve the society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F49;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贺义廉;;网络围观现象研究[J];社科纵横;2011年12期
2 任祥;;网络围观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01期
3 ;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07期
4 彭昊;;论网络围观的伦理意蕴[J];网络财富;2009年21期
5 张淑华;;试论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及其发生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晓薇;;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从微众直播与围观说起[J];今传媒;2011年02期
2 李艳;;网络围观与公民意识培育——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3 陈德婷;;浅析现实围观与网络围观的异同点[J];飞天;2012年16期
4 尚虎平;惠春华;;网络围观下的政府效率:从睡狗行政到非满意——基于50个网络焦点案例的探索[J];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01期
5 李艳;;网络围观与公民意识培育——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程昆;;科普微博:“微言”如何实现“大义”[J];科普研究;2012年04期
7 董晓伟;;网络围观效应分析[J];青年记者;2012年12期
8 贺义廉;;网络围观现象研究[J];社科纵横;2011年12期
9 任祥;;网络围观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01期
10 施昌奎;;网络围观公募基金会的形成机理与作用分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冬辉;网络暴力事件与网络围观[D];南昌大学;2010年
2 冯国栋;基于群体心理的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3 周海珍;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巫晓凌;“围观效应”下报纸媒体对社会公共舆论的作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陈朝辉;结社自由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转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冯月;微博营销的风险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钱洁;基于“微时代”语境下的现代广告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莉萍;刘慧卿;;如何使网络围观现象发挥积极效应[J];传媒观察;2011年08期
2 阮璋琼;;危机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议题——危机传播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07年11期
3 权姣;;6·28瓮安事件与信息公开——关于群体暴力事件的分析[J];东南传播;2008年09期
4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5 周冬梅;从突发事件谈政府信息公开[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12期
6 彭昊;;论网络围观的伦理意蕴[J];网络财富;2009年21期
7 曾维康;;2008年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光荣与梦想、问题与挑战[J];新闻爱好者;2009年05期
8 刘远靖;;群体性事件新闻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行为[J];新闻爱好者;2009年12期
9 静恩英;;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10 吴麟;;大众传媒在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为——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J];新闻记者;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评论员 笑蜀;[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冬辉;网络暴力事件与网络围观[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吉鑫;;论网络伦理困境及社会协同体系建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黄少华;刘赛;袁梦遥;;国外网络道德行为研究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袁璐;;网络社会的道德诉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谈敏;石宏伟;代姗;王伟生;;新媒体视域下伦理传播的困境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东冬;;网络民主发展进程中的道德困境与伦理秩序重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宋吉鑫;王健;赵迎欢;;网络技术的伦理困境及社会建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7 郭卫华;;网络社会伦理责任概念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1期
8 华幸;;当代网络伦理问题及其根源分析[J];网络财富;2008年11期
9 孟彩珍;;儒家义利观与网络伦理[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张鹏;;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其重构[J];求索;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宋吉鑫;;网络伦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宋吉鑫;;网络伦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柯学民;;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伦理困境与对策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玉琛;;道德哲学视阈下的科技进步及其伦理困境[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吴承越;;网络伦理建构与道德自律[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朱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N];光明日报;2001年
2 崔建霞;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N];学习时报;2005年
3 王一方;“同宫异代”引发伦理困惑[N];健康报;2009年
4 孙麾;当代科技伦理前沿问题探讨[N];光明日报;2005年
5 李钢;探寻网络世界的“良知”[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汝为;关注网络行为的规范和道德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7 孙伟平;网络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N];学习时报;2003年
8 方政军;《网络伦理》提出构建互联网安全需四措并举[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洪兴文;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治[D];中南大学;2012年
4 李建立;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周柏春;中国收入分配政策伦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陈文锋;媒体的道德箴言[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齐艳霞;工程决策的伦理规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网络社会伦理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英杰;网络伦理的理性思考[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张鹏;网络社会伦理基本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4 朱国栋;网络道德与人的发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5 张玲;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D];天津大学;2004年
6 任莉莉;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吴慧芳;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新少;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及其可能规约[D];中南大学;2002年
9 丰建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伦理困境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10 庞小东;行政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3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4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