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出版
本文关键词:《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
吴愈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使用CGSS2008数据,检验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阶段升学机会的影响及其作用在1978—2008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初中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没有变化,高中和大学升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有扩大趋势;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的影响保持不变,表明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1978年以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显著,而且其作用持续上升;因兄弟姐妹数量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也有上升趋势。要理解改革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结构及其演变,除讨论阶层不平等外,尚需关注影响居民教育决策的微观机制。关键词:理性行动理论 文化资本 教育分层 教育政策
作者吴愈晓,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2)外部性、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经济增长
李煜伟 倪鹏飞
摘要:利用网络分析工具和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地理理论对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对交易费用的细分构建外部性和运输网络下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1990—2008年中国部分城市数据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在运输网络影响下,中心城市依靠要素集聚获得增长,非中心城市快速接近中心城市。运输网络的改善,将加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同时,在保留部分新增要素的情况下,增加节点集聚系数,降低非中心城市间的运输成本,利于非中心城市对外部性的应用,加速其经济增长,促进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增长。因此,在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时,不仅要重视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更要重视非中心城市间的相互联结。关键词:外部性 城市间运输网络 城市群
作者李煜伟,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3)股票市场伦理环境与投资者模糊决策理论与实验研究
王擎 周伟
摘要:根据“认知理性”假设,,结合当前行为博弈、“非自利”偏好等实验研究结果与金融伦理学理论,提出了“伦理偏好”与“伦理环境”等概念,并在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环境下,对伦理环境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糊性情境下,市场的伦理环境会通过影响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程度以及投资者对待模糊性的态度等途径,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会对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影响市场的伦理环境,对非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关键词:股票市场 认知理性 伦理偏好 伦理环境 模糊决策
作者王擎,金融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周伟,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生。
(4)国体概念史:跨国移植与演变
林来梵
摘要:“国体”一词从语源学上可追溯至诸多中国古籍,但作为法政概念,则经历了从近代德国被移植到明治时期的日本、再从日本被移植到晚清中国,可谓“跨国交叉往复移植”的过程。其间,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装置而曾发挥过建构国家形态、将特定政治权威正当化以及形成国家统合原理这三种功能,从而有力推动了其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发生相应的演变,乃至从最初的一个形式性概念嬗变为一个实质性概念。我国现行宪法上的国体条款暗含着国家统合原理的特定内容,而其规范性内涵本身又蕴含着一种继续形成与自我演进的内在机理,这既潜藏着中国宪政发展的内在动力,也预示着其未来发展的应有方向。关键词:国体 政体 国家性质 国家统合 跨国移植
作者林来梵,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5)法律中的二八定理基于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的定量分析
李本森
摘要:在法律领域,特别是在诉讼解决领域,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简化简单多数和优化复杂少数实现最优司法资源的配置。司法机关简化简单多数并不是简单地简化多数,更不是故意地忽略简单多数,而是要在保证法律主体基本权利的前提下,本着简化程序而不简化权利的原则来降低司法活动的边际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并促进司法公正。基于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的定量分析结果,我国刑事司法领域通过简化简单多数来优化复杂少数的资源配置机制还有较大空间。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认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简易程序的实施,需要充分保障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并提高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各个环节的司法效率,才能在整体上科学配置刑事司法资源并有效促进司法公正。 关键词:二八定理 被告人认罪 简化程序 司法资源配置 定量分析
作者李本森,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6)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向玉乔
摘要:人类社会需要借助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目标。以实现分配正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制度建设应该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分配标准与程序合理原则、纠正不公原则等四个分配正义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制度具有内在公正性,能够保证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公正。以社会制度建设保障分配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一个社会将个人追求分配正义的个体意向性整合为集体意向性,形成审视分配正义问题的社会视角,树立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观,更有效地保护伸张分配正义的行为和惩罚破坏分配正义的行为,并维护和增进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配利益。关键词:社会制度 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原则
作者向玉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7)《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樊浩
摘要:《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展现为何种"精神"形态”?开辟了何种“中国传统”?通过对《论语》进行精神哲学诠释可以发现,《论语》以“礼”、“仁”为基本概念,呈现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道德话语;建构了以“克己复礼为仁”为基本模式、“礼”的伦理世界与“仁”的道德世界辩证互动、透过“克己”扬弃两个世界矛盾的精神哲学;开辟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位的精神哲学的“中国形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矛盾是内在于其中的“中国问题”。精神哲学诠释不仅是关于《论语》的精神哲学发现,而且可以演示其对于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意义。关键词:《论语》 伦理 道德 精神哲学
作者樊浩,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8)文士与优伶的互动:明代戏曲搬演论的生成
郭英德 王萌筱
摘要:借助文士与优伶之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将戏曲搬演论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生成机制与文化功能。在明代剧坛上,文士阶层扮演着“贵族化的平民”与“平民化的贵族”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文士阶层意欲从自身的文化品味出发,匡正、改良优伶演剧的种种流弊,提升戏曲艺术的文化品位,以彰显雅正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文士阶层又不得不考虑优伶搬演和受众需求等舞台实践层面的需求与限制,对优伶阶层的审美取向采取一定程度的折衷妥协,以适应世俗的文化趣味。在文士与优伶双向互动的交流、协调过程中,明代剧坛上“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的新型戏剧文化形态逐渐生成并蔚为大观。关键词:戏曲搬演论 文士 优伶 雅俗之辨
作者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萌筱,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9)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刘浦江
摘要:女真人在推翻契丹王朝之后,仍长期保留辽上京的旧称,而作为一国之都的金上京会宁府,却一直被称为“御寨”,直至建国20多年后才有京师名号和州府名称,以致后人往往将辽上京与金上京混为一谈。金初的“御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都,都城的政治功能相当弱化,由于缺乏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没有一元化的政治体制,再加上四时迁徙的捺钵遗俗,注定了女真式“御寨”无法发挥汉式国都的重要作用。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是女真政权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如果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北方民族政权,要理解这段历史也许并不困难。关键词:金朝 金上京 会宁府 御寨 二元政治
作者刘浦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0)法国与中日甲午战争
葛夫平
摘要:法国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虽一再宣称在朝鲜问题上没有直接利益,表面上持观望态度,但实际上,法国从一开始就将中日战争视为巩固法俄同盟和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南边疆的天赐良机,乐见中日开战,并始终与俄国保持一致立场,抵制英国在调停中扮演主导角色。在战争胜败趋于明朗和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暴露之后,法国从观望走向干涉,先后积极参加俄、英、法和俄、法、德三国干涉行动,并希望阻止日本占领台湾和澎湖列岛,以维护欧洲整体利益和巩固法俄同盟,防止日本取代欧洲主宰中国,同时从中国索取回报。在还辽条件谈判过程中,法国捐弃与宿敌德国的矛盾,尽力调解德、俄分歧,维持三国的共同行动,并主张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满足日、俄两方的要求,以促使辽东问题尽快解决。关键词:甲午战争 三国干涉还辽 中法关系
作者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期论文英文提要(ABSTRACTS)
本文关键词:《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