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道德体验

发布时间:2018-06-10 13:25

  本文选题:体验 + 道德体验 ; 参考:《学术研究》2014年08期


【摘要】:道德体验是德性论中的基础性问题,是从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德性与德行的重要元素和环节,是连接德性与德行的桥梁,也是形成道德感的基础。是个体对道德事件的经历、体会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积淀起来了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理倾向性。道德体验除了具备一般体验所具备的要素,如与人和物有关的事件,与信、知、情、意有关的主体元素,与愉悦、平淡、痛苦有关的感受之外,尚需体现善恶性质,有赞誉、规约、谴责、忏悔之体会。从来源看,道德体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直接体验的方式来自行动者所亲自经历的事件,间接体验则来自于道德叙事,而无论哪一种均决定于特定的伦理环境。虽不排除偶然的道德体验对人之德性的影响,但连续的体验才会使人形成道德习惯。
[Abstract]:Moral experience is a basic problem in the theory of virtue, an important element and link to grasp virtue and virtue from the inner world, a bridge between virtue and virtue, and a basis for moral sense. It is the individual's experience, experience and feeling of moral events, and on this basis, it accumulates the 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seeking truth, being good and seeking beauty. In addition to having the elements of general experience, such as events related to people and things, the main elements related to faith, knowledge, emotion and meaning, and feelings related to pleasure, plainness and pain, moral experience also needs to reflect the nature of good and evil and praise. The experience of statute, condemnation, and repentance. From the sourc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oral experience: direct and indirect. The direct experience comes from the events experienced by the actors themselves, while the indirect experience comes from the moral narration,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specific ethical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accidental moral experience on human virtue is not excluded, it is only continuous experience that makes people form moral habit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B8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与多元价值融通[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3期

2 马健生,张东娇;道德教育:“化理论为德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李敬泽;;道德的数学[J];现代交际;2007年12期

4 吴钩;;受虐的“道德快感”[J];国学;2008年05期

5 李敬泽;;“我”或“我们”——《道德颂》的叙述者[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6 刘惊铎;道德体验引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盛丽;;女性主义伦理学对现代性认识论的批判[J];求索;2010年02期

8 ;荐书[J];东西南北;2007年07期

9 刘丹恺;中学德育的道德实践活动刍议[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陈丽;;艺术对道德的影响——亨利·詹姆斯艺术思想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吴德明;陈昔才;;以实践活动代替说教,优化德育效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3 刘芳;;环境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周琼;;德育为先 构建和谐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6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课题组;;认识自己 革新自己 成就自己——关于高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矫治的实践与思考[A];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暨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郭凤良;毛福元;俞强;;试论苏南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样态[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邱海锋;;生活化:大学生德育的新路向[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9 周政龙;杨顺榆;;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意义与路径[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10 周琼;;德育为先 构建和谐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是道德教育的真谛[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刘惊铎 刘慧;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王建鹏邋张永;发挥校园活动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涂亚卓邋通讯员 易先云 杨敏;武汉推广“雅行教育”经验[N];湖北日报;2007年

5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吴云霞;道德教育:让儿童在情境中体验[N];中国教师报;2007年

6 李玫;创设多种载体学习道德模范[N];深圳特区报;2007年

7 陈朝霞;思想政治教育须克服三种倾向[N];人民日报;2005年

8 田作明;诗化校园里的诗意人生[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9 李彦敏 刘晓辉;运用网络阵地 加强中学德育[N];河北日报;2006年

10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邓达邋西南大学教授 易连云;以“遭遇”开启儿童的道德情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洪彬;论志愿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5 邱瑜;论幼儿园课程的诊断与改进[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莺莺;道德体验与学校德育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段国强;高校道德体验模式构建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香云;中学生道德体验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青莎;体验视域下大学生社团的德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靳江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彦波;论道德越轨与学生的道德生长[D];西南大学;2006年

7 杨惠;现代“道德自我”的伦理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小玲;论高校体验德育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珍松;关于“道德实践日记”活动道德教育价值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雅楠;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3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03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c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