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出场路径
[Abstract]: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cal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ialogue among diffe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unique ecological wisdom. If it is said that the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as the standpoint of Confucianism in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organic unity of views and methods, is based on "benevolence", "kinship" as the foundation, and "love things" as the direction. If the thought system of ecological ethics humanism based on "kinship and benevolence, benevolence and love of things" is the thought path and the principle of relationship, then,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that it faces, Its core valu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overall thinking mode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core valu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and the way of harmonious symbiosis of "human culture".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re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at present, first of all,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material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Secondly, we must combine the in-depth study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trive to provide a more realistic scientific path for the appearance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thirdly, we must strengthen the dialogue, exchange and confrontation with other ecological ethics. Strive to open up a broader theoretical space for the appearance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06JA72001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卫国;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曹孟勤;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J];学术月刊;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十五大热点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9年01期
2 林龙飞;黄光辉;;论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杨振华;;弱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另一种论证[J];东方论坛;2013年02期
4 盛丹;;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解读D·H·劳伦斯的《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高晶;孙建翠;赵裕虎;;马道的启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邵瑜莲;王杰;;生态危机的根源探析述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01期
7 陈锡斌;;环境伦理学关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张洪春;;生态德育:一种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形态[J];社会科学家;2012年10期
9 邓君韬;陈家宏;;自然资源立法体系完善探析——基于资源中心主义立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何世鼎,王万盈;2004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志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十五大热点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立平;生态伦理视域中的草原生态文明[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继创;整体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黄翠新;论生态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理念选择[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婷婷;论荀子环保思想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留记;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公正问题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王名扬;论程颢的仁学自然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琴;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菲;蒙古族游牧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振;先秦时期“和”观念内在理路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8 徐海红;生态社会初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玉萍;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山西大学;2007年
10 辛峰;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岂之;[N];人民日报;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绪国;;佛教生态伦理及其现实启示[J];五台山研究;2009年04期
2 闵绪国;;佛教生态伦理及其现实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3 鲁献慧;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赵晓伟;张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建设[J];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04期
5 吴黎宏;;浅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J];理论导报;2009年06期
6 孟宪俊,赵安启,张厚奎;试论生态社会的新伦理学——生态伦理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邵鹏;汤因比晚年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学意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冯琳;赵世荣;姜树萍;;析“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生态文明的价值启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9 邵鹏;汤因比晚年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学意蕴[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杨通进;论生态伦理学的人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光迅;武群堂;;新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路卫华;;从现代科学的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4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徐仪明;;中国哲学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有祥;;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讨[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7 陈海勇;;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公共行为研究[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8 ;建设环境优美、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9 舒心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美珍;张爱娥;;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个案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 岳庆平;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很不够[N];北京日报;2009年
2 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 王展渊 朱秀华;创新机制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韶关日报;2009年
3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林业局局长 温学生;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取代的主体[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4 市委党校教授 任春晓;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趋势[N];宁波日报;2010年
5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文传浩 铁燕;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6 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洋;用齐文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N];淄博日报;2010年
7 记者 殷珂;大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N];黄石日报;2008年
8 记者 郑亚伟;生态文明建设是丽水发展的新机遇[N];丽水日报;2008年
9 ;呼伦贝尔:应对新一轮经济变迁 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N];中国信息报;2008年
10 马永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毕节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朱波;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张晓鹏;从控制走向解放[D];复旦大学;2007年
6 严耕;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许婕;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张敏;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整体论进路[D];吉林大学;2008年
9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晓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与现实启示[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明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晋文丽;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环境协同论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2年
4 胡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兰州商学院;2013年
5 李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鑫;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杨名;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2010年
8 冉博;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9 王雪梅;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对策设想[D];河南大学;2012年
10 何青;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54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15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