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伦理与智慧
本文关键词:儒家伦理的基德和荣格的道德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为线索,陈兵教授总结了六祖惠能随机“解粘去缚”的接引手段,阐释了临济宗特别是明末临济宗三峰系的教学法,揭示了禅门棒喝、机锋,圆相的心性转化功夫。
在当今许多西方学者的心目中,西方的精神分析几乎就等于中国禅宗的西化或西方的心理学化。不管是荣格还是马斯洛,还是罗杰斯,都曾从东方禅宗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和洗礼,从东方传统中获得方法与智慧,并将其融于自身及其思想体系的完善,自我实现与自性化的发展。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前任主席默瑞·斯丹(Murray Stein)以“自性化的伦理与伦理的自性化”(TheEthics of Individuation, the Individuation of Ethics)为主题做了大会演说。他从卫礼贤讲述的“中国求雨者”的故事开始,将“求雨者”的精髓贯穿于自性与伦理的求思。德充之内而符应于外,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此之谓也。
如果一个人在个人的水平上达到了内在和谐,从而实现自性化的理想——这样他也就能够使周围的世界和自然界处于有序和谐之中。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个人的水平上产生了分裂、无序和混乱,那么也将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有害的影响……默瑞·斯丹如是说。默瑞·斯丹引用了约翰·多恩的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他说,在讨论自性化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这句话牢记在心。自性化就相当于最高意义上的伦理行为,在此意义上其必然能促进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幸福。
于是,自性以及自性化过程,也就包含了一种治愈和发展的力量。“通过有意识地与自性中的平衡和秩序的原型能量建立关系,就像我们的求雨者所做的那样,个体也能触及到心灵水平,使心身疾病得到治愈和产生客观效果。它们可以共时性地引起一种在周围的世界中灌输秩序与和谐的过程。”默瑞·斯丹在其报告中这样说。即使是荣格的积极想象技术,本来就与“自性”和“自性化过程”密切相关,包含一种深刻的道德功夫。荣格1916年有关超越性功能的手稿,便包含了对自性化的思考,以及在自性化思考中所包含的积极想象。而这种“超越性功能”,也正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与追求。
“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是我为大会准备的报告,刚好被安排在默瑞·斯丹之后。默瑞·斯丹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荣格心理分析研习多受他的帮助和影响。我把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词汇,也常被译作个体化或个性化的“individuation”,用作“自性化”,解读为“自我内在心灵本性的转化”。同时,,我在报告中说,我更愿意用一个地道的中国思想来表述荣格的“自性化”和“共时性”,那就是“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了“求雨者”的内涵,以及“共时性”和“自性化”的本质。
《金花的秘密》是荣格与卫礼贤的合作,荣格借用对中国道教文本《太乙金华密旨》的评论,阐释了其分析心理学“积极想象”的思想和方法。在太乙金华的密旨中,也包含着存诚的道德功夫;中国文化的经典与教诲,皆是方法中包含着伦理的深意,同时也是伦理中所包含的智慧结晶。于是,荣格的积极想象,同样也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态度,一种沟通无意识的方式,一种唤醒自性化的途径。
来自美国纽约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名誉秘书长乔·凯布雷(Joe Cambray),用“通往智慧的十字路口:共情与心理分析场”(Crossroads on the Way to Wisdom: Empathy and the AnalyticField)为标题做了大会报告。如同荣格,如同许多荣格心理分析师,凯布雷也十分熟悉中国文化,他用一个地道的中国故事作为演讲的开始: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这是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故事,远公为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334-416),“以感为体”一语道破《易》之奥秘。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铜山西崩,灵钟东应”被翻译为共鸣,乔·凯布雷以此东方的玄音为背景,阐释了西方的共情,以及其中的心理分析原理,希望能够从当代临床心理学的实践中寻获东方培育心灵的启示。
东方培育心灵的经典教诲莫过于孔子及其儒学。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杨韶刚教授,用“儒家伦理的基德和荣格的道德观”做了大会报告。杨韶刚教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文科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负责人多年,他从硕士论文研究便已经开始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探索,近年又有多部有关荣格心理学的著作出版。他的报告总结了儒家伦理的经典思想,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道德观进行了东西方的整合性阐释。
杨韶刚在其报告中引用荣格学者埃利希·诺伊曼的话说,“个体必须先解决自己基本的道德问题,才能够在集体中扮演负责任的角色”。杨韶刚接着发挥说,孔子正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了从儒士向儒家的转变。在杨韶刚看来,这是一种具有本质意义的转变,既是使命和身份的改变,也是活动方式和生存形式的改变。由此,奠立了中国儒学的传统,包括系统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成为先秦
上一页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儒家伦理的基德和荣格的道德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