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精神公共性危机及其重建

发布时间:2018-10-10 12:31
【摘要】:由人的本质所决定,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公共性的有无问题,存在的只是公共性的多少和实现方式问题。考察公共性的原始发生有两个基本的路径:系统论的奠基;生成论的奠基。前者讨论的是公共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根据问题;后者研究的是公共性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环境与条件问题。在系统论奠基的视野内,公共性的需要奠基于人的片面性和非自足性之上;在生成论奠基的框架内,公共性表现为通过交换、交往,简言之通过合作所产生的"合作剩余"。"合作剩余"是公共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公共性和实现公共性的过程。实质上,公共性的生成论奠基乃是系统论奠基的历史展开形式,这种历史展开主要有机械和有机两种方式;而就公共性的表现形态看,有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精神形态三种形式,经济形态的公共性是基本的,政治形态的公共性是核心的,精神形态的公共性乃是终极的。无论何种形态,公共性的内容便是公共价值,而生成公共价值必须公开且充分运用公共理性。在市场社会,三种形态的公共性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在世界历史交往不断普遍化和深化的背景下,尽管经济的和政治的公共性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精神形态之公共性的危机却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there is no question of public nature in real life, but only the number of publicity and the way of realization. There are two basic ways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publicity: the foundation of system theo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generative theory. The form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of how publicity is possible, that i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and the latter studies how publicity is possible, that is,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In the vis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system theory, the need for publicity is based on the one-sidedness and non-self-sufficiency of man, an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oundation of generationism, publicity is manifested as "cooperative surplus" through exchange, communication and, in short, cooperation. " Cooperative surplu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publicity, and also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human richness, comprehensiveness and diversity."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of creating and realizing publicity. In esse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tive theory of publicity is the form of historical expans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theory,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two ways: mechanical and organic, and in terms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publicity, there is an economic form. The publicity of the economic form is the basic, the publicity of the political form is the core, and the publicity of the spiritual form is the ultimate. No matter what form, the content of publicity is public value, and the generation of public value must be open and make full use of public rationality. In the market society, the publicity of the three forms has logical consisten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ant generalizat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ublicity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crisis of the publicity of the spiritual form is fundamental and overall.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安异;;法益侵害还是规范违反[J];刑法论丛;2007年01期

2 于改之;;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J];刑法论丛;2007年02期

3 陈璇;;对紧急避险正当化根据的再思考[J];刑法论丛;2007年02期

4 马荣春;周建达;;犯罪危害性刑法学地位的新视角:犯罪危害性的属性[J];刑法论丛;2009年01期

5 邓君韬;;超规范问题及其意义——对犯罪认知体系方法论的初步考察[J];刑法论丛;2009年01期

6 李凤梅;;古典学派语境下的教唆犯地位研究[J];刑法论丛;2009年02期

7 马聪;;刑法机能模式及当代中国之选择[J];刑法论丛;2009年02期

8 马荣春;周建达;;为社会危害性概念的刑法学地位辨正——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J];刑法论丛;2009年03期

9 段启俊;黄毅波;;赌博行为非犯罪论[J];刑法论丛;2010年01期

10 吴情树;;京特·雅科布斯的刑法思想介评[J];刑法论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兆明;道德建设的现代性反思:形势、问题与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矫海霞;西方现代性消费伦理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3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周冬梅;;浅议东西方伦理文化地位变化及存在的认识误区[J];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5 张彭松;王雪冬;;个人主义及其文化困境[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6 周福岩;;传统道德惯习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4期

7 高月兰;;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与道德责任精神基础的自觉[J];前沿;2007年10期

8 陈庆超;;德性的式微与回归[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9 邓永芳;;西方道德文化:从前现代性到现代性[J];桂海论丛;2008年02期

10 赵庆杰;刘曙辉;;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玉侠;;替代性道德根源的重建——泰勒的自我认同观[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章益国;;比附与迷思:韦伯命题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儒家伦理促进现代化”论断的一个反思[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4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长伟;;启蒙时代的开启与古典公民教育思想的终结[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龚鹏程;;现代文明的反省与伦理重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张志贵;;辩证把握当代伦理道德的多维时代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青原;;人的尊严与未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陈忠;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达地区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7年

3 李景林 整理 阮帆;孔子“忠恕”符合现代精神[N];北京科技报;2005年

4 苏州大学哲学系 陈忠;社会团结:实现发展与应对灾难的伦理选择[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樊浩;和谐伦理的道德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5年

6 李钧;人文学者“为生民立命”的人间情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杨志华;简评《应用伦理学概论》[N];光明日报;2008年

8 苏州大学 陈忠;制度创新:社会团结、社会责任的伦理构建[N];苏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薛勇民;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诠释[D];山西大学;2004年

3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5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冯洁;论戊戌时期的乐利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华;在道德与政治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雷;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骅;论怨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史育华;论道义论的内在根据和实践价值[D];西北大学;2008年

4 付佳;论现代性伦理教化[D];河南大学;2008年

5 杨惠;现代“道德自我”的伦理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冠浩;卢梭的问题 康德的回答[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天根;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闫林霞;普世伦理的当代困境及出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会永;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伦理学转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丹;信息化时代社会诚信的伦理之维[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61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61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6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