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利他现象的制度伦理研究——基于不同状态制度的分析
[Abstract]:Dodley is a special moral phenomenon in the real moral life. In moral construction,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altru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stitutional ethics. Different system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people's moral concept and moral behavior, so we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omoting moral altruism,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mong the moral subjects,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moral reward,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trengthen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guarantee and organize altruism,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ss media culturally. Form a social atmosphere of understanding, tolerance and care.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道德冷漠’的制度治理研究”(13YJA720009)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制度分析与制度构建视域下的道德冷漠研究”(12ZXC012) 北京市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制度德育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研究”(JGWXJCZX2014019)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少岭;;“未定型社会”中的规范难局及其解决——“道德冷漠症”引发的法哲学思考[J];东方法学;2012年01期
2 王建民;;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关系维持——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王洪涛;魏淑艳;;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克杰;;公民救助制度的价值与意义[J];法治研究;2013年06期
2 伊娜;;社会变迁过程中政府能力的政策学解读——基于系统论观点[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周燕华;李季鹏;;中国跨国公司员工社会资本对外派适应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1期
4 吴运琦;;论我国私募基金与有限合伙制结合之利弊[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2期
5 周燕华;崔新健;;员工社会网络对外派适应的影响及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基于中国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任德新;楚永生;;基于系统观语境的道德冷漠生成机制分析[J];江海学刊;2013年02期
7 李志强;;国内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仲昭慧;;试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社会信任道德危机的破解路径[J];淮海文汇;2013年02期
9 苟天来;左停;;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 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社会;2009年01期
10 胡宝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述评[J];实事求是;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章友德;;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与司法诚信建设[A];社会管理法治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井世洁;杨宜音;;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阶层及区域特征[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琼欢;派系竞争:村庄治理的隐秘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于少勇;篮球运动员团队信任的自陈测量及影响因素与效果[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屈英和;“关系就医”取向下医患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房路生;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妍;商事登记基础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吕东;转型经济背景下信任、组织学习对技术型新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石;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组织制度变迁过程与机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素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林珍;城市社区安全治理中的社区关系重塑[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太友;村落社会中的混混势力与社会秩序[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任继强;当代中国农村民事调解过程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唐欢庆;私营企业主“非炫耀性”消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吴运琦;论我国私募基金组织形式的选择[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迟宇彤;兼职大学生对职业中介机构信任缺失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张震;权力、关系与文化:乡村纠纷调解的实践逻辑探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李洪娟;农村居民对农村低保制度的信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10 时斌;信任危机背景下我国社会信任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世权;对见义勇为道德评价的不足及其法律完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宋连利;传统诚信及其当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年03期
3 杨秀香;诚信:从传统社会转向市场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2年04期
4 杨豹;;德性伦理复兴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薛天山;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J];青年研究;2002年06期
6 谢遐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6年06期
7 张静;信任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7年03期
8 董才生;偏见与新的回应——中国社会信任状况的制度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
9 郑侠;刑法中应设立“见危不救罪”[J];铜陵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陈忠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论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刑法应有的立法选择[J];现代法学;199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华安智库 于勤;[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晓离;制度伦理与市场经济[J];哲学动态;1997年02期
2 龚天平;论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祝成生;制度伦理及其社会意义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2期
4 盛秀英;制度伦理与官德建设[J];理论探讨;2004年06期
5 周燕军;;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00年02期
6 覃志红;制度伦理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志红;人性假设与制度伦理的正义价值诉求[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8 陈筠泉;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1998年06期
9 何建华;“制度伦理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0年04期
10 盛国军;制度伦理解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清荣;;制度伦理与中国实际[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淑芹;;伦理学研究的拓展——环境伦理、制度伦理的发展[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红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制度伦理研究[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爱东;王慧;周亮;;制度伦理视角下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元善;;论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的伦理意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t
本文编号:2261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6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