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的研究
[Abstract]:Zhang Dainian believes that the basic school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should be deontic and utilitarian. The theory of morality affirms that moral value is higher than practical interest, and utilitarian theory emphasizes that moral valu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practical interest. The traditional deontic theory is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Mencius, Dong Zhongshu, Song Ming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traditional utilitarian theory is represented by Mozi, Li Gou, Chen Liang and Ye Shi, both of which are biased. Traditional deontic theory emphasizes that "righteousn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nefit", "reason" is higher than "desire", and moral value is higher than material value and life value. The utilitarian theory of Mohist school in pre-Qin Dynasty advocated "benefit" that is "righteousness"; the utilitaria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in Song Ming period emphasized that morality can not leave utilitarianism. On the whol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tilitarianism,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deontic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should be dominant.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utilitarianism embod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olism", the western utilitarianism embod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goism",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theory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Kant's "moral self-discipline". We should critically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deontic theory and utilitarian theory, absorb the elements of their rationality and mak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基金】: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张岱年伦理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JB720009
【分类号】:B8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J];道德与文明;2012年01期
2 本刊特约记者;;关于伦理学教学与科研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魏英敏教授访谈录[J];伦理学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余丹;;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张佳亮;僵化观念对科学思维的影响[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杨路;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道德进步[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张红英;;论习俗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王丹丹;;6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研究述评[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安月兴;杨金卫;;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01期
9 程立显;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伦理学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魏英敏;“以德治国”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付长海;;论奥林匹克运动与公共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孟凡拼;;浅谈经济改革与乡风文明建设[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王露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伦理学:成就与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毅红;;公德教育与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徐朝旭;;论墨家“兴天下之利”的技术价值观[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9 张国立;纪昀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恬;中国体育道德失范的发展过程、成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豪华;修身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6 廖小芳;论道德行为的失范及其引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东阳;广告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海丰;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代借鉴[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胡志荣;论当代中国女性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姗姗;;道德的功利与道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方爱东;论社会主义义利观对传统义利观之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王国银;;社会建设的伦理反思[J];社科纵横;2008年03期
4 蒋国保;;论代际正义的理论基础[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龚群;;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的一个根本区分:正当与善何者优先[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6 李芬;;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色——道义论与功利论的统一;目的论与工具论的统一[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王全文;刘国强;;生命价值考量的道德之维[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李建华;冯昊青;;道德起源及其相关性问题——一种基于人类自演化机制的新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魏英敏教授作“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术报告[J];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方爱东;社会主义义利观刍议[J];理论建设;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贻庭;;中国传统功利主义述评[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2 颜青山;;实践理性中的科学[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詹万生;;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4 詹万生;;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5 杨学涯;;颜元的功利论思想[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6 陈晓阳;曹永福;;“医学伦理理论”研究[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仁贵;;为他性道德和为己性道德——道德的二重性及其人性根基[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李存山;;中华精神与“道德性的人文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9 马尽举;;生生不息的实证研究及尊老敬老的新视角[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吴承越;;网络伦理建构与道德自律[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徐宗良;生命伦理的三项任务[N];光明日报;2004年
2 黄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兹城大学;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两个两难(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肖君华;解析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方法论原则[N];光明日报;2004年
4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李存山;道德的“变”与“常”[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彭国华;网络世界中的伦理[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蒙;赛博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马婷婷;效用主义的争论与现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张伯晋;法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最终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5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兆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鸣;道义论视域中的商业广告伦理构建[D];中南大学;2012年
8 丁乃顺;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豆小红;老年保障的道德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雪伟;张岱年道德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赵琦;制度—功利与道义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翠;功利与公正的伦理走向与现实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4 熊次江;张岱年的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7年
5 杨青利;《管子》与《孟子》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丽霞;论道德哲学视野下的程序正义[D];山西大学;2008年
7 欧阳辉纯;王安石的义利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孟凡平;伦理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史育华;论道义论的内在根据和实践价值[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肖婧;行政责任视域下的行政伦理困境解救[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75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7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