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12-13 10:14
【摘要】:长期以来在马克思研究中,对道德的研究处于落后状态,这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关。通过分析三种典型的观点可知:马克思道德观具有批判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具有现实必然性;马克思道德观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马克思道德观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道德。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道德观进行解读,是从道德层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是马克思的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研究马克思道德观对于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党从现实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Marx, the study of morality has been in a backward state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ntroversy in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viewpoints, we can know that Marx's moral concept has the power of critique, which lies in its own realistic inevitability, and Marx's moral view is the unity of fact judgment and value judgment in criticizing the immoral phenomen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Marx's morality exposes the immorality of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rough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Marxist 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morality is a return from moral level to Marxism. Marx's moral view is Marx's moral criticism and economic criticism on the immoral phenomen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it is the unity of Marx's personal morality and social morality. The study of Marxist moralit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It is the proper meaning for our Par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r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alit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之沧;;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J];道德与文明;2007年03期

2 任帅军;;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理论及其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3 何建华;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道德自律说的扬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4 王小锡;陈继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生活本体论概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森林;;为什么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不重视施蒂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谢礼圣;吕增奎;;青年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现代国家——评《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现代政治和人类繁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3 卢现祥;马克思理论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04期

4 王虎学;;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回溯[J];唯实;2009年05期

5 徐建立;;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批判思想的价值目标[J];前沿;2009年10期

6 朱进东;;马克思《大纲》研究50年[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洪韵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改革[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1期

8 邹广文,邵腾;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格·巴加图里亚;柳·瓦西娜;李兴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10 冯景源;;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组成部分”——重读恩格斯《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J];探索与争鸣;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 韩立新;;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生态学问题[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刘啸霆;;重读恩格斯——全球化背景下诠释和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必然选择[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M.考林;黄陵渝;;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5 刘孟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方法论分析[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6 邵腾;;享受性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手稿》中的享受性理论解读[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陈胜云;;意义和谐:和谐社会的意向性[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汪行福;;从哲学到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理论的后哲学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戴生岐;;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孕育和形成[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郝保权;;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论域及启示[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花蕾 袁和静(书评人);马克思如何看待21世纪[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2 梁中堂;加强马克思遗著出版的几点建议[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舫;回归马克思的思想本真[N];人民日报;2011年

5 包心鉴;准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N];人民日报;2007年

6 宁波大学 庄鸿湘;要划清“制造”与“发展”的界线[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周为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N];学习时报;2008年

8 王志林;论和谐社会风尚的价值构建[N];重庆日报;2006年

9 王永科;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贵在学以致用[N];铜川日报;2006年

10 刘文英;邓小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意义[N];甘肃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年

3 韩泽栋;理解“晚年马克思”[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芸;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5 韩景云;马克思政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韩金起;资本与现代社会[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李楠;人类的命运与历史的指向[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翁寒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视域[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赵丽;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文本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淼;马克思理论的现代性意蕴及其当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胡葆芸;马克思的社会科学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罗昊苏;马克思正义观之方法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刘娴靓;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雷;马克思语言观的当代阐释[D];广州大学;2010年

8 王慧;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琼;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探究[D];延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6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76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3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