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29 20:13
【摘要】: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前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心智方向和结果,通过一种中庸之道的伦理原则和社会平衡原则,认为善与正义的哲学理念始终是社会个体和政治共同体应当达致的自然本性,特别倾向于从自然本性的角度为善与正义及其和谐社会思想寻求一种坚实而客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根据,希望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或自然秩序的紧密结合中阐释某种关于善的自然主义伦理和关于正义的自然主义政治的哲学理念及其和谐社会思想。
[Abstract]:Aristotle inherited the mental direction and result of the former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and adopted an ethical principle of the mean and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balan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good and justice is always the natural nature of social individuals and political communities. Particularly inclined to seek a solid and objec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thought of good and justice and their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nature, It is hoped that in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natural nature or natural order between natural existence and social existence, a certain naturalistic ethics about good and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istic politics on justice and its harmonious social thought can be explained.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9YJC720027) 201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 201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项目(晋规办字[2012]3号) 201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B8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鹏;白琦瑞;;善与正义:柏拉图的自然主义社会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军;;哲人爱智——探析柏拉图笔下“哲学王”的真实身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4 宗守云;施媛媛;;论先秦和古希腊的言辩修辞[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5 陈俊;;评“美德即知识”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J];兵团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6 续书娴;;柏拉图哲学思想述评[J];才智;2011年35期

7 关英菊;;对话—独白—对话——辩证法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命运[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8 陈俊;;评“美德即知识”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牟世晶;;对柏拉图善理念的探寻[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胡智飞;;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修辞接受比较[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尹景旺;;友谊的焦虑——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一种解读[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八辑[C];2008年

3 汪咏梅;;爱不是上帝——C.S.路易斯爱观综述(兼与柏拉图、奥古斯丁、蒂利希比较)[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八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4 潘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广瑞;如何追求幸福?[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8 戴国斌;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坂本达夫;试论沈从文小说中有关动物意象的修辞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泽福;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性及其内部控制[D];南昌大学;2010年

2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艺璇;理性的光辉:柏拉图的诗学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4 何利;沉沦与超越[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超;论王朔小说中的“我”[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范兵;教育即批判[D];西南大学;2011年

7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岑;语文学与人文主义[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杨美虹;定义法的失效:苏格拉底在美德问题前的困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云霞;论苏珊·桑塔格的“形式美学”思想[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德志;;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0年05期

2 任继琼;;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品质[J];天府新论;2009年03期

3 经秀美;;论媒体职业伦理的德性选择向度[J];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4 张博颖;孔子与亚里士多德艺术—人格理论之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5 曹聪;;脆弱的究竟是什么?[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2期

6 彭艳霞;;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4期

7 马永翔;;一种综合的良品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及其局限——评廖申白教授的《伦理学概论》[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8 谢军;格特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幸福活动”[J];哲学动态;2004年07期

9 坚毅;《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三"的运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真;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思想述评[J];江海学刊;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探析及其当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玮;;亚里士多德与当代美德伦理学[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梁晓杰;;农民教育布尔乔亚——卢梭与农民的现代道德主体性[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建华;;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5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秦裕;;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一个突破[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7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传有;;认知逻辑与伦理学说的发展[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伯冲;优秀是一种习惯[N];解放军报;2007年

2 邓安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守国之度 在饰四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4 王海明;为什么公正的道德价值比仁爱宽恕无私更重要[N];学习时报;2007年

5 张志丹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有“财”,就“富”了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赵晓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动力源于利他[N];中国企业报;2007年

7 易杰雄;西方哲学为何推崇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邢贲思;理性、正义和善[N];学习时报;2002年

9 陈泽环;学说史中的应用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3 蒋龙祥;道德的空间与政治的属性[D];吉林大学;2007年

4 沈国琴;道德与幸福[D];浙江大学;2010年

5 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7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9 王艳秀;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艾娣;论麦金太尔的德性观[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钟婧;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及其现代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凌;论运气与道德责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杨淑英;麦金泰尔德性思想的现代性批判之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彦斌;追寻美德[D];西北大学;2009年

8 刘律律;亚里士多德自制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智超;美德与规范—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两个维度[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于阿专;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探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95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95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9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