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具身性的元分析研究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170995,31371040)
【分类号】: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叶浩生;;心智具身性: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J];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2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3 伍秋萍;冯聪;陈斌斌;;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4 殷融;曲方炳;叶浩生;;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5 彭凯平;喻丰;;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杰;应里孟;;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本原性质[J];财会月刊;2011年28期
2 李云媛;莫永华;;具身认知的教育意义和潜在价值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毛晋平;文芳;;长沙地区四所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4 李宏翰;许闯;;道德隐喻:道德研究的隐喻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张铁山;;非涉身认知的计算—表征范式的困境及其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崔硕丹;;强迫洗手和漱口:道德纯净隐喻的具身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年13期
7 柯兴辉;刘长勇;龙群兵;孟世敏;;面向情境的移动应用研发[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3年02期
8 崔倩;叶浩生;;触觉经验对性别分类的影响:具身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娄永强;;试论情境语义学的认知科学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10 辛自强;徐啸尘;;温暖环境的人更信任吗?温度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巍;郭本禹;;“不是一,不是二”: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何向东;刘邦凡;;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归纳逻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韩露;面向智能移动监控辅助的可穿戴视觉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赵振国;3-6岁儿童数量估算、数数能力及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湛;心理信息工程学的理论构想及应用实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涛;变构学习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萍;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新进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肖丽;消费者的权力感和价格参照来源对其价格公平感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苗曼;天性引领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庞杨;词汇同义关系在语境中的构建:词汇语用学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锋盈;形—义联结的内隐学习及其隐喻性迁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芳;不同锚定方式下小学生数量估计的特点[D];河南大学;2011年
2 李自臻;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3 成茵;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具身转向[D];吉林大学;2011年
4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石磊;动词和图片加工时间重叠度对动词方向表征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泰祥;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D];山西大学;2011年
7 靳小龙;中学藏族教师汉语文PCK生成的个案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史飞;人机交互环境下学术搜索功能学习的心智模型动态改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晓燕;抓握特征的功能承受性:朝向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亓奎言;;“科学地”解读康德伦理学——神经伦理学的视角[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2 皮埃尔·达吕,水金;从智能的基因到基因的智能[J];第欧根尼;2000年01期
3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丁峻;张静;陈巍;;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薛灿灿;叶浩生;;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J];心理科学;2011年05期
8 罗跃嘉;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9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10 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宜张;;神经科学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华新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凤;;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2 王润生;论道德判断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3 白冰河;道德判断的形式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孙晓喜;;作为人学发展环节的休谟道德思想[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卢红;;论中国传统的道德悟性认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6 张;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J];道德与文明;1993年05期
7 李伯黍 ,顾海根;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编制中的几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5期
8 覃伟合;汉、壮、仫佬、毛南族少年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汪堂家;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试析杜威道德哲学的一个侧面[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10 晏玉荣;;弗洛姆价值判断理论述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及其对传统伦理学的挑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军良;;超越“是”与“应当”之紧张: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 基本旨趣初揭[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亚丹;张庆林;;道德直觉和道德推理的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4 纪如曼;;萨特伦理学基本框架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胡军良;;超越“是”与“应当”之紧张: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的基本旨趣[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7 王艳;;伦理学的对象与使命——兼论道德教育的目的[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偏执的布道者[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甘绍平;克隆人引发伦理争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钟一苇;“网络红人”的追捧与价值观念的扭曲[N];光明日报;2005年
5 黄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兹城大学;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两个两难(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南京师范大学 陈真;美德伦理学的现状与趋势[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2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7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8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董冰;同一、分立与互补[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康乐;消极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欧晓莉;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东伟;愤怒、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郭瑞;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钟敏锐;受害者可识别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石超;论作为道德判断的“善意谎言”[D];西北大学;2012年
9 胡传鹏;情绪与认知在不同道德领域道德判断中的作用[D];湖北大学;2012年
10 权方英;道德伪善:道德判断的内—外团体效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8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4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