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必须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当今社会,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以及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仅依赖于经济和法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息。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20世纪末环境伦理思想在西方逐步发展形成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等多种流派。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上,我国的环境伦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且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环境伦理学界关于环境伦理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至今就“走出”还是“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也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结论与共识。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争论的意义。笔者从对这一争论的综述中了解到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本文主体部分主要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始,到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升华,促使各流派的环境运动的兴起,环境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环境文化的形成。环境文化的形成对环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的支撑。可以说,环境文化的产生迎来了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纪元。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机制,是新时代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新意识及行为要求的原则与规范。环境文化涵盖了各种文化,并且是新世纪各种进步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当代先进文化的前锋,是走在先进文化最前列的队伍。通过以上分析表明,虽然各派别的争论非常激烈,但通过环境文化的渗透,他们在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运动、制度转变、大众参与等多方面达成了广泛的文化共识。 本研究对环境伦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剖析,从文化的角度找出环境伦理中各种不同观点在两个层面上达成的共识。本研究力图从共识中找出引起环境危机的根源,引出人们对工业文化的批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论,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回忆,唤起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向往。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分析找出环境伦理争论的文化共识,从文化的角度反思环境伦理争论的文化意义,使环境伦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引向生态环境文化,最终促使生态伦理观念走向世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8年05期
2 南文渊;卢守亭;;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仇心和;环境法的生态价值观[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刘怀光;刘巧凤;;现代伦理的传统文化困境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王丹;;论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曾兴无;蔡守秋;刘云国;;环境立法的生态价值观[J];环境保护;2005年13期
7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法的勃兴[J];环境导报;2000年03期
8 郑慧子;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一个文化进化的观点[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茂平;彭月英;;我国民间组织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探析[J];湖湘论坛;2008年06期
10 黄爱宝;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向度与客观向度[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丽娟;制度伦理视野下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燕燕;审美走向荒野[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权兵;二十世纪环境伦理思想的考察[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张紫宜;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吉林大学;2005年
5 袁媛;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联合国历次环境会议和环境问题宣言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张晓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解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7 范洪;论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理念[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608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0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