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美学中的“孝”
发布时间:2020-07-17 02:27
【摘要】: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既是中国传统孝道哲学的创建者,又并不是孝观念的绝对论者。孔子曾说:“我的主张反映在《春秋》,我的为人体现在《孝经》”。由此可见“孝”在儒家经典中的位置,在中国文化中的位次。 本文从几种主要的《论语》、《孝经》、《礼记》注释本出发,对儒家的“孝”做了语义上的分析和多层面的解说,目的是为了从美学的角度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思想,并通过孔子等儒家学派来展示中国社会的重大精神生活,并在系统地反思清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世界观。 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品格,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归以之文化存在为本,以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观照为中介,通过人与对象世界的各种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把握来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实现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和谐,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达到人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文化精神,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这三者就构成了儒家人文精神由内而外、由境界而工夫的基本内涵和总体风貌,也成了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共通的精神和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可以说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 本文分三章。第一章,从“孝”字的本源出发,从而引申出它的历史根源和人性根源。第二章,依据儒家对“孝”的种种情感特征,重点分析了孔子对“孝”的伦理本意的理解及它的审美品格。第三章,从“孝”的实践哲学出发,来分析儒家的审美化生存方式,从而揭示它的终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2-092
本文编号:2758856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立文;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2758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5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