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1-01-17 00:04
亚瑟·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以认识主体为根据的认识论,赋予康德原本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一个新的概念:意志——一种盲目的冲动,无止境的追求。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确立了意志在世界中的本体性地位,并由此出发区分了意志的世界和作为意志客体化的表象的世界,他的唯意志主义为基础的直观认识论对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进行了补充与回应。在奠定了意志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理论之后,叔本华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伦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是人生的问题,它不是哲学的附属部分,而应该是哲学论证的中心内容。他本人的首创性工作就是将哲学与伦理学结合起来,其意义在于确立一种重新解释人生的思想参照体系,使哲学成为论证人生的重要手段。在建构伦理学体系时,叔本华采用经验而非先验的探求方法,试图从研究个体的人和行为开始,找出人类行为的真正伦理意义所在。正是叔本华对传统伦理学理性基础的批判,研究源自人自身动机的实际行为,丰富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在多元性和独特性,引发了西方伦理的重新思考。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叔本华伦理学的理论前提:意志本体论和直观认识论。世界的本体是意志,表象世界依赖于认识主体存在,而认识主体能够通过直观...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叔本华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1.1 意志本体论
1.1.1 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批判
1.1.2 意志作为本体
1.2 直观认识论
1.2.1 对理性因素的削弱
1.2.2 主客统一
第2章 叔本华的道德哲学
2.1. 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
2.2. 至善
2.3. 意志自由
2.3.1 何为自由
2.3.2 行为的两个原因
第3章 叔本华对行为动机的形而上学解释
3.1 利己主义
3.1.1 主客分立
3.1.2 生命欲求
3.1.3 理念
3.2 同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at tvam asi”如何能为道德奠基——论古印度“梵我同一”思想对叔本华伦理学的影响[J]. 余其彦. 理论月刊. 2006(03)
[2]康德道德哲学详解[J]. 邓晓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3]论叔本华对康德道德法则的批判[J]. 李洁. 哲学研究. 2005(04)
[4]叔本华视野中的伦理学建构[J]. 成海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论叔本华“意志”范畴的内涵及地位[J]. 李刚,张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02)
[6]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兼与何兆武先生商榷[J]. 邓晓芒. 哲学研究. 2004(04)
[7]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 邓晓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8]从绝对理性到经验主义——叔本华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J]. 俸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9]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野——论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J]. 杨玉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生存意志之痛苦试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伦理学[J]. 施惠忠.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0)
本文编号:2981795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叔本华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1.1 意志本体论
1.1.1 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批判
1.1.2 意志作为本体
1.2 直观认识论
1.2.1 对理性因素的削弱
1.2.2 主客统一
第2章 叔本华的道德哲学
2.1. 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
2.2. 至善
2.3. 意志自由
2.3.1 何为自由
2.3.2 行为的两个原因
第3章 叔本华对行为动机的形而上学解释
3.1 利己主义
3.1.1 主客分立
3.1.2 生命欲求
3.1.3 理念
3.2 同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at tvam asi”如何能为道德奠基——论古印度“梵我同一”思想对叔本华伦理学的影响[J]. 余其彦. 理论月刊. 2006(03)
[2]康德道德哲学详解[J]. 邓晓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3]论叔本华对康德道德法则的批判[J]. 李洁. 哲学研究. 2005(04)
[4]叔本华视野中的伦理学建构[J]. 成海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论叔本华“意志”范畴的内涵及地位[J]. 李刚,张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02)
[6]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兼与何兆武先生商榷[J]. 邓晓芒. 哲学研究. 2004(04)
[7]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 邓晓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8]从绝对理性到经验主义——叔本华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J]. 俸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9]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野——论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J]. 杨玉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生存意志之痛苦试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伦理学[J]. 施惠忠.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0)
本文编号:2981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8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