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民族文化观照下的生态伦理观调适与启示——以岜沙苗族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17 10:06
各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互中,凝炼出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存之道。这些生存智慧与惯习浸润在他们的器物、精神与制度文化中,支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与审美情趣,进而成为各民族地区古朴深厚的生态伦理文化,岜沙苗族文化中传统的器物格局、农耕文化、礼仪习俗、禁忌民约等充分展示了其所秉持的和谐共生生态观、用之有度消费观、代际公平责任观等,为当代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生态伦理提供了价值观照。重构生态伦理应实现由"关爱自然"之伦理立场向"敬畏自然"之伦理立场、"竞生发展"之思维模式向"共生发展"之生存智慧、"消费主义"之生活方式向"生态主义"之生活方式的转变。当然,于各民族伦理文化而言,学习借鉴者需择善而从,唯此方能引领民族地区发展"促其行而规其道"。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基于特定民族文化场域的生态伦理:器物、规约与制度
(一)“世俗空间”与“神灵空间”的器物格局体现生态伦理的朴素情怀
(二)“间歇轮耕”与“共生互利”的农耕文化彰显生态伦理的生产智慧
(三)“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的礼仪习俗展现生态伦理的精神信仰
(四)“趋吉避凶”与“恪守代际公平”的禁忌民约践履生态伦理的责任担当
二、介于两种生态伦理观之间:调适或各执一端?
(一)自然是否附魅:附魅的自然与祛魅的自然
(二)自然是否具有主体资格:自然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三)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的权利与人的权利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一,由“关爱自然”之伦理立场转向“敬畏自然”之伦理立场。
第二,由“竞生发展”之思维模式转向“共生发展”之生存智慧。
第三,由“消费主义”之生活方式转向“生态主义”之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J]. 王金南,苏洁琼,万军. 环境保护. 2017(11)
[2]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洪黎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04)
[3]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 余谋昌.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07)
本文编号:2982665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基于特定民族文化场域的生态伦理:器物、规约与制度
(一)“世俗空间”与“神灵空间”的器物格局体现生态伦理的朴素情怀
(二)“间歇轮耕”与“共生互利”的农耕文化彰显生态伦理的生产智慧
(三)“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的礼仪习俗展现生态伦理的精神信仰
(四)“趋吉避凶”与“恪守代际公平”的禁忌民约践履生态伦理的责任担当
二、介于两种生态伦理观之间:调适或各执一端?
(一)自然是否附魅:附魅的自然与祛魅的自然
(二)自然是否具有主体资格:自然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三)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的权利与人的权利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一,由“关爱自然”之伦理立场转向“敬畏自然”之伦理立场。
第二,由“竞生发展”之思维模式转向“共生发展”之生存智慧。
第三,由“消费主义”之生活方式转向“生态主义”之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J]. 王金南,苏洁琼,万军. 环境保护. 2017(11)
[2]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洪黎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04)
[3]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 余谋昌.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07)
本文编号:2982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82665.html